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节 教孩子用心应对父母生病,行好治丧的礼节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感怀与思念。当然,表达的方式不是统一的,但为什么古人要守孝三年,而且三年期间要常怀念父母呢?

    《论语》里记载,孔子有个学生对守孝三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个时间太长了。而孔子告诉他,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真正学会走路、离开父母到处走之前,父母要把他在怀里抱三年,在三年里,生活起居都完全靠父母照顾,父母的辛苦可想而知,这还不算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所以,父母过世,孩子守三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为人子的本分。

    但其实,孩子对父母的思念绝不仅是三年,而是一生。但如果孩子过度悲哀,往往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那也不是父母所希望的。正如《孝经》所云:“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是父母去世三天后,子女就要吃东西,不要因悲哀而损伤了身体。因此,孩子要领会“丧三年,常悲咽”的思想精髓,并不是这三年一直要哭哭啼啼,而是要时常感念父母的恩德,不忘父母的教诲,把父母留下的家风、德风传下来,才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有一次,我面试一位应聘者。这位应聘者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听别人说用《弟子规》教孩子不错,就买了一本“儿童易解版”的《弟子规》给三岁的孩子读,因为她自己也不知道《弟子规》在讲些什么,文言也读不太懂,于是就看“易解”,结果看到“丧三年,常悲咽”这句解释:父母去世三年,要经常伤心哭泣。这位年轻的母亲看不下去了,认为《弟子规》是糟粕,坚决不给孩子读了。从那以后,她对这本小册子排斥得不得了。

    当时,我就告诉她,“丧三年,常悲咽”绝不是字面理解的这个意思,而是有深刻内涵的。在今天,我们应该学其中的精髓,领悟其中的精神,而不是学表面的形式,更不能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易解”而全盘否定《弟子规》。经过沟通,她明白了,原来她自己看到的、认为的,其实还是表面的东西。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弟子规》这本小册子跟家庭教育联系起来的原因之一。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父母认识到这本小册子的真正价值,而不是被表面的字义所误导,甚至因此而排斥它,否则,将会错过一部绝佳的、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智慧宝典。

    好,再说回来。“居处变,酒肉绝”也是对父母哀思的表达。在古代,人们大都在遇到高兴的事情时用饮酒食肉的方式作为庆贺。所以,遇到父母离世这种令人悲哀的事情,就不再喝酒,不再吃肉。在今天,这句教诲当然可以变通,但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会因父母离开而悲哀,是不可能有心情整日歌舞升平、饮酒食肉、尽情享乐的。因此,“居处变,酒肉绝”不是谁规定要如此对父母表达哀思,而是一个孝子自然而然的表现。

    因此,只有借助《弟子规》开启孩子的孝心,他才能自然而然地落实这句教诲。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父母去世,子女应该如何办丧礼呢?

    “丧尽礼,祭尽诚”就是告诉孩子:操办父母的丧事要尽力做到合乎礼节;祭祀父母或祖宗时,要用百分百的诚心。父母去世后,孩子已无法通过照顾其衣食住行来尽孝了,只能通过举办合乎礼节的葬礼来表达孝心,所以葬礼和祭祀都是子女对父母表达孝心的体现。

    而葬礼中往往有各种细致而烦琐的仪式,为人子女者不可小看那些仪式,每一个仪式的举行都有深刻的含义,其中包含着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无尽的哀思。所以,操办丧事绝不可马虎大意,要按着风俗或父母的遗愿操办,使葬礼办得妥妥当当,合乎礼节。

    当然,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葬礼不是用来炫耀权势、金钱和地位的平台,不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更不要搞得声势浩大、铺张浪费。如果父母生前非常节俭,一定不希望自己的丧事如此奢华。所以,子女只要按着程序,尽心尽力地操办,表达出自己的一片哀思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秉承父母之志,使父母的高尚品质因孩子的存在而发扬光大。

    当然,对于办丧事,我们不可能给孩子介绍得很详细,但是我们可以带他去参加亲人、朋友的葬礼,让他从葬礼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从逝者的子女身上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从而更加明白“祭而丰,不如养之薄”的道理。

    让孩子对祖先有所了解,以激发对祖先的感恩之心和敬仰之情。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祖宗虽然已经过世,但他们的德行还庇荫着世代子孙,为此,子孙应该对祖宗怀有一份感恩,为了表达对祖宗的感恩、敬仰和缅怀,子孙当然要用祭祀的方式表示心意。

    在《论语·学而》中,曾子也提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人们如果谨慎地对待父母死亡,追念故去的祖先,那么人们就自然会归于忠厚老实,民风也会变得淳朴。由此可见,祭祀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当今社会的孩子可能对“祖宗”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楚,他们似乎不认为祖宗和他有什么关系,所以即使参加祭祀,也很难发自至诚之心。因此,我们要常常把已逝祖先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善行善举)讲给孩子听,即使我们不知道关于祖先的事迹,也要告诉孩子:“我们身上留着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鲜血,我们不可以对祖先不敬。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没有我们,哪有你?祖先赋予我们生命的恩德都报答不完啊!”

    这样,孩子不但会对祖宗充满敬意,也会懂得传承祖宗的志向,不做出令祖宗蒙羞的事情。当孩子对祖宗有所了解、内心充满崇敬和感恩时,就自然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参加祭祀。

    另外,我们操办祭祀的仪式时,孩子就在学习。所以,祭祀的过程无须太复杂,但是态度要认真、诚敬,气氛要庄严肃穆,不可嘻哈打闹,否则祭祀只是一种仪式,毫无意义可言。

    用心领会“事死者,如事生”的深刻含义。

    一位儿子每到母亲的祭日时,都要做母亲生前最爱吃的饺子,还要陪母亲喝点儿红酒。他的母亲是否真的能吃到饺子、喝到红酒,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侍奉母亲的态度,与母亲生前没有丝毫差别,这就是“事死者,如事生”的含义。

    当然,这句教诲不仅指的是孩子对父母在衣食上的侍奉,更是志向上的遵从。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学会勤俭持家,父母生前,孩子做得不错,父母去世后,孩子觉得这下可没人约束了,可以过享乐奢靡的日子了,那就完全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也就违背了“事死者,如事生”的教诲。

    而一个真正领会这句教诲含义的孩子,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想想:如果父母在世,他们愿不愿意我这样做?他们希望我怎么做?问过之后,孩子就不会做出令父母难过、担心、蒙羞的事情了。如此一来,才是真正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

    教子箴言

    对于如何认真、谨慎地照顾生病的父母,如何尽心竭力地操办父母的丧事,如何庄严肃穆地祭祀祖宗等事情,我们很难用语言去教导孩子。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就要用身教的力量让孩子懂得这些道理,并使他进一步理解孝道的深刻含义。

    本章后记

    德行是做人的根本,而孝又是德行的根本。由此可知,培养孩子的孝心就是为他奠定最根本的德行基础,也是为他奠定最根本的做人基础。

    我们首先要从日常应对开始教起,比如,当父母呼唤他的时候,嘱咐他做事情的时候,教导他的时候,甚至责备他的时候,他都应该以恭敬的态度应对。

    其次,孩子要懂得体贴父母,知道体察父母的冷暖和饥饱,并给予最真切的关怀。孩子出门前或回家后,都要主动向父母打招呼,让父母安心。而且,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谨慎,不做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有损于德行的事,否则父母会伤心,会让父母蒙羞。总之,做子女的,不应做让父母担心、难过、焦虑的事情,以让父母放心、安心为做事原则。

    当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人,也有出错、犯错的时候,一个孝顺的孩子不会看到父母有过失而不管,所以他应该学会在合适的时机和场合、柔声细语地劝谏父母,以养父母之德。

    如果父母生病了,孩子一定要尽心尽力地照顾、服侍,不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上演。最后,孩子要懂得行好治丧的礼节,用一颗恭敬的心缅怀亲人长辈。

    其实,教孩子尽孝,我们自己更要努力落实孝道,孩子会从我们的样子中学会孝顺父母,由此打好做人的道德基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