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谐音趣难词“百鸡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鸡”是燕子鸣声“唧唧”的谐音而省说。又,灶鸡,或叫灶蟋蟀、灶蛐蛐、灶马。鸡,从鸣声唧唧言。也从集中见于灶间谐音,“马、码”的谐音,指接连出现。

    宁波人把男性声音尖而细叫“雌鸡喉咙”。而母鸡之声并不如此。以“唧”指声细。雌唧喉咙与“娘娘腔”相同。《广州》鸡咳:比喻不当一回事的话语。吼、咳复指,非以鸡比喻。

    蝉,南通叫鸡丁儿,溧水叫鸡了子。“唧”与“知了”的“知”其实都是谐音指鸣声。

    谐音助词“唧”

    嘴巴狼鸡:北京方言指说脏话,由“脏不拉唧”谐音。老舍《小波的生日》第十八:“小老虎一岁数都很小,说话行事有些‘傻拉瓜鸡’的。”其中是“傻拉瓜唧”的谐音。瓜,义为傻。陈刚《北京方言词典》“傻拉光几:形容傻头傻脑的样子。”此是平实说法可对比。

    软**代(忻州话):形容柔软或无力。实即“软唧巴达”。水**带、水鸡挖害:形容从水中取出之物,水唧唧的。

    谐音“忌”

    东莞,“鸡泡鱼”是河豚,“鸡”由此鱼有毒应忌吃而谐音,“泡”指头圆、体圆。广州也叫“泡哥鱼”,从圆疙瘩形说。又,广州,金鸡瓦:墙头上插的碎瓦片、瓷器片,用以防盗贼。从“禁忌贼”谐音。

    谐音“稽”

    鸡杂、鸡杂鸭杂(武汉):旧时讥称反动政府稽查处的特务。字面义是鸡鸭的下水杂件。“鸭”又谐音“关押(人)”。

    捉鸡儿盲、揞鸡儿盲:南宁方言指捉迷藏游戏。本从“盲儿捉稽”、“揞盲儿稽”来说,经谐音又变序,成为“捉(或:揞)盲鸡儿”字面虚假趣意。“揞”义为梧,指蒙眼。

    搵呼鸡:厦门话指捉迷藏。“搵”义为遮,指蒙眼。“呼鸡”由“胡稽”谐音,指乱找乱捉。

    谐音“给”

    白公鸡(忻州):指过红白大事或庙会中为大家供开水的大壶。铜锡合金制成,色发白。“公鸡”即“供给”谐音。白,又指不交钱。

    铁公鸡:《汉语大词典》:“比喻吝啬的人。清袁枚《新齐谐.铁公鸡》:‘济南富翁某,性悭吝,绰号铁公鸡,言一毛不拔也。”《洛阳》:“铁公鸡=琉璃公鸡。比喻吝啬的人。”但铜、石、木做的公鸡岂非一样;此类公牛公马公羊,此类母动物岂非也都一毛不拔。非比喻,“贴供给”的谐趣。不但不供给你,还想你贴钱供给他呢。

    灶鸡子(娄底):灶马。按,此与灶间另种虫在古代都曾被奉为灶神,民间对它们有祈求粮油充足的祝愿,此词即以“给”指古义“供给”。详见本书《说神道鬼话民俗.灶鸡、蟑螂是怎样成为灶神的》。

    谐音“髻”

    蟾蜍,福建武平话,叫鸡舅婆,福建永定下洋叫鸡丘婆。都是“髻球颇”的谐音,指身上疙瘩多。髻、球,复说背部疙瘩。湖南江永叫鸡婆腿,“颇髻”即疙瘩多的理据。松树上球形果,东莞叫松鸡,湖南临武叫鸡婆仔。湖南永安叫松鸡狗,“狗”是“疙瘩”的音变。玉米,上海松江叫鸡头须、鸡头粟,把缨冠部喻作髻。广州话,鸡仔粉:扎成小把的干粉条,也叫髻子粉。髻,指扎成束。

    谐音“析”

    蔗鸡:东莞话指甘蔗节上长的芽。而广州话即叫“蔗拼”。拼,本是柱上的方木,用指秆上所生的芽。

    谐音“基”

    小学基、中学基(香港):各指小学生、中学生,从基础教育言。云南水富把私塾叫鸡婆学。

    非常奇特的是柳州话“五更鸡”,竟指的是以女性出现的两性畸形人,颇让人费解,当由“乌根基”谐音。根,指男女生殖器;基,是复指。乌即墨,指其人是男根或女根不清楚。

    银川沙质地上一种植物叫“地棉花”,茎基部有白色团状的绒毛如棉花团。此绒毛团药用止血叫鸡毛狗,有“家有鸡毛狗,不怕刀割手”之谚,由“基部毛疙瘩”意谐音。

    台鸡:《徐州》:“旧指暗娼;也指老嫖霸子(为暗娼提供卖淫场所的老妇)为暗娼提供的卖淫场所。”“台鸡”两字标同音代替号,不必而误,“台基”的故作趣说。它本是旧时娼妓业隐语,指不挂牌而无名的下等妓院。《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娼妓类》有“台基”一种,又叫“咸肉庄”,“嫌”兼“闲”的谐音,阔嫖客嫌弃而营业清淡。《醒世姻缘传》第十回:“更兼物色良家女,诱上台基密定情。”又,“天下最可恶的,莫如台基,那开台基的,大半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婆,满腹歪心,一张滑嘴。”《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娼妓类.茶室》:“台子,私妓寮也。上海谓之半开门。”

    幺鸡(贵阳):麻将中的“一条”。按,不少地方都如此说。本是旧时隐语。《辞海》:“切口:也叫‘反切语’。用反切造成的词语。如过去北京话中有一种把‘一’说作‘也基’的,有说作‘爷九’的。”由于隐语公开,便在“一条”牌上作一只鸡的图画。“一鸡”读起来拗口,说为“幺鸡”。

    谐音“靈”

    盐鸡:《崇明》:“腌菜。……腌菜而美其名曰‘盐鸡’,既是美称,也是戏称。”戏,在于是古称“蓮”的谐音。宁波平实的叫咸蓮。东莞把海底一种大红鱼的腌制品叫海底鸡。

    谐音“击”

    斗鸡(乌鲁木齐、西安、银川):男孩的游戏。右腿盘起,用左手扶脚,用膝部相斗。攻击对方右脚落地为输。崇明是两人坐着互相顶膝盖比胜负,同名同趣。

    啄鸡头(南宁):儿童一种游戏。地上放寸长而两头尖的木棍,用尺长木板击打它的一端使跳起,再击向远方。柳州叫“打鸡崽”,北方或叫“打尜”。

    谐音“激”

    野鸡乖(扬州):挑动他人做后果不好的事。“野鸡”由“惹激”谐音,“乖”指不当,适得其反。而字面趣意另是:妓女美丽。

    谐音“脊”

    步鸡:《崇明县志》:“鸱吻曰步鸡。”取鸱吻伏在屋脊上之意称名。“步”是“伏”的谐音。其实是一些怪兽,古人也说不清是什么,后来或作龙、獅、虎等,恰巧无鸡。再后来也有作鸡的,便是倒果为因的落实。

    鸡母头(温州):古建筑物上特殊的兽形装饰品。由“脊儿头”谐音。“鸡”与“脊”音近。“儿”、“母”同音异调。

    倒鸡狗(湖南江永):翻跟头。“倒脊勾”的谐音,即勾头弯脊而倒翻。

    谐音“吉”

    鸡卜:从汉代起有的地方用鸡骨占卜,实际上是取“吉卜”的谐音寓意。不少迷信事为,都是以语言的变换为机制的。

    金鸡放赦: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大约从后魏起,颁赦诏之日,在朝廷建高竿,上饰金鸡衔赦书。唐宋成为定制。“鸡”是抽象的“吉”经谐音而具体物化。

    金鸡(广州):旧式屋脊上的瓦公鸡。也就是鸱吻由怪兽俗化为鸡形,以谐音“吉”来求辟邪。否则为何不作鸭形?

    花绿鸡公(于都):骨牌的天牌。天牌是最大的牌,众人所求。有它为吉,无它为晦气。

    鸡血藤:中药,有行血、补血功效。谐音“于血为吉”的意思。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汉语大词典》:“比喻女子出嫁后,不管丈夫如何,都要随从一辈子。”比喻的解释误,释义画龙不点睛。谐音趣说,嫁给吉祥人就享受吉祥,嫁给苟生的人就苟且生活。苟,指不正、不好。否则为何偏以鸡狗比喻呢?杜甫《新婚别》:“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则唐代已有此谚,杜甫缩合取便。宋庄季裕《鸡肋编》:“杜少陵《新婚别》云‘鸡狗亦得将’,世谓谚云‘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之语也。”

    谐音“寂”

    静**(香港、广州):静悄悄;偷偷的。广州也说“静静鸡”、“静鹰鹰”。而“鹰鹰”又是形容词生动形式即词尾“英英”的趣写。东莞话即说“静英英”。广州话又有“薄英英”词。

    谐音“箕”

    息鸡草:席箕草的趣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十《支植下》:“席箕,一名塞芦,生北胡地。古诗云‘千里席箕草’。”但《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二》:“有息鸡草尤美,而本大,马食不过十本而饱。”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息鸡草长绿离离,组荐裁帘事事宜。”

    鸡斗:旧时契约等文件上以手指押印为凭证。四川达县叫“鸡斗”,四川汉源叫“鸡斗押谐音指“箕斗”形的指纹。

    鸡母风:旋风,福建福鼎叫“鸡母风”,即箕模样旋转的风。

    谐音“计”

    鸡公:湘西苗族隐语称会计。“计”指会计,“公”是指人,犹先生。

    谐音“系”

    《隋书.高祖记上》:“望三辅而将逐鹿,指六国而愿连鸡。”《旧五代史.梁书.刘鄠传》:“然后东收镇、冀,解彼连鸡。”联系的趣说,指联盟。民国重修《芜湖县志》:“门上施绞钉,以系帘,谓之门鸡。”

    谐音“几”

    充老鸡:《徐州》:“爬大:在别人面前充长辈。较老说法,也有人说‘充老鸡’。”按,“充老鸡”,实际是反问讽剌:你算老几?

    鸡零狗碎(上海、宁波等地):指整体物成为几个碎片,即“几零苟碎”。

    谐音“棘”

    剌鸡天:湖北天门把剌猬叫“剌鸡天”,“剌棘阗”的谐音,满身都是剌棘。

    谐音“集”

    斗鸡眼(北京等地):两眼黑球儿均向内斜视,也叫“对眼儿”。按,两眼都向内斜视,就是集中。“斗”是会合的意思,也就是“对眼儿”的“对”,故意说成容易误解的“斗鸡”。此词中也可以是“挤”的谐音。

    鸡尾酒:《现代汉语词典》:一种混合酒名。通常用几种酒加果汁、香料等混合而成。多在饮用时临时调制。”《汉语大词典》全同,都避释酒名由“集味”而谐音。

    谐音“眉”

    不少方言把男阴叫**之类。也有以“鸡”指称女阴的,如崇明、娄底叫:板鸡。仪陇叫:板鸡子。山西柳南叫:敏鸡。山西太原、榆社、柳林、阳曲叫:扁鸡。而广州、东莞叫:眉。与“鸡”声母是送气与否之别。按,《类篇》層,诘利切,《广雅》:‘層,臀也。’”《广雅疏证.释亲》“臀也”条据补,则“鸡”正是“眉”的谐音趣说。以臀指男女阴,是以整体指代局部的修辞。与“后”义为底,方言或指臀部、男阴、女阴一样。“**”词也可以是“肌(肉)”的谐音,已见前文。

    鸡对:道光元年(1821)重修广东《博白县志》:“下户童幼而婚者,长而合卺,谓之‘鸡对子’。”光绪十八年(1892)广东《吴川县志》:“童养媳谓之‘夹鸡对’。”这些词中都是“鸡、眉”谐音指女阴。李全佳《吴川方言》童婚者,长始合卺,谓之‘鸡对’,亦谓之‘鸡对侬’,言其小如鸡雏,成双成对为匹耦也。”完全不知曲折谐趣。没有把小孩、成人以鸡雏为说的。为什么不以鸭雏为说呢?词从“圆房”的两阴相对合作趣侃而又遮隐巧妙。童养媳未合卺,便是“夹鸡(層)对”的事理和结构。夹,指无**;对,指配偶。又,北京话“家过老”、“家姑儿老”意为老处女。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家庭生活到老年的,老年漂泊在外的妇女极少。“家、夹層”谐音,对女阴而言,指无**。“过、锅”谐音,性隐语指女阴。“姑”则是“谷”的谐音,性隐语指女阴。可见共同性。

    谐音“畸”

    壁虎,湖北广济叫壁鸡蛇,湖南娄底叫鸡婆蛇、狗婆蛇。蛇而有四足为畸形,娄底话由“畸颇”、“苟颇”谐音。颇,程度甚。苟即不正,与“畸”同指。

    谐音“饥”

    老叫鸡(云南玉溪):年长而未婚的男人。从性饥饿言。本也可指大龄未婚女性,因礼貌而不如此说。

    鸡毛坊:1934年山东《临清县志》:“二闸口流民所居谓之鸡毛坊,盖‘饥氓坊’之转。”

    谐音“及”

    挨鸡抱母(武汉):接近,相去不远。词的字面意思勉强才可成为“挨近鸡而抱母”,若要由此表达所释词义,实在不合理,应是有意的示假。所隐的真实理据应是“挨及包蒙”。武汉话“母”、“蒙”同音异调。包蒙犹包裹,挨到包袱皮,就接近其中之物了。

    谐音“疾”

    传鸡(北京):发生鸡疽。理据只能是“传鸡疾”,即“鸡”字中还重合着“疾”的谐音。

    谐音“嫉”

    鸡肚猴肠(江西宜春):气量小,嫉妒心重。由“常嫉妒候”谐音倒序,“候”指情状。

    谐音“积”

    五脊子六兽(五鸡子六兽):《现代北京口语词典》:“心中矛盾重重,忐忑不安。”应是“忤积自受”的谐音而倒序。仵积,积压的矛盾。“六、溜”,谐音。北京方言“溜”可以指程度甚。

    以上“鸡”的多种谐音曲折,从普通话的音系来说都比较容易理解(虽然有的方言具体读音与普通话差别仍大)。以下各种谐音,与普通话读音距离很大,不易理解。

    谐音“蓿”

    母鸡头:《南京》:“苜蓿茎叶的嫩头。作蔬菜食用。‘母鸡是由‘苜蓿卜’的讹读而来。”如果真的音讹而字也讹,只能是个别人偶然情况。成为方言词语,便是有意隐实示虚,设难成趣。鸡蛋炒肉叫木樨肉,用木樨花的黄色言蛋,而俗语又或叫“苜蓿肉”,与此“母鸡头”恰是相反相成。

    谐音“悬”

    乌脚鸡:《海口》:“1黑脚的鸡。2比喻不认娘家亲戚的人。”但前者决不能比喻后者。乌脚即黑脚,但不是实言颜色,而是指来历不明。唐宋时“脚色状”指今时履历书,今戏剧或电影演出底本叫脚本。脚,跟基义。对不认娘家亲戚用无根基即无娘家来指责。“鸡”与“悬”同音异调。悬空,也就是无跟基的复说。

    谐音“乖”

    倒手鸡仔:厦门方言,左撇子。倒手即与一般人习用右手相反。乖,相背义,与倒手复说。厦门话“鸡”与“乖”同音同调。

    谐音“街”

    行鸡(厦门):死。厦门话“鸡”与“街”同音同调。俗语把人死讳说成走了,上长路了。清代把刚死的皇帝叫“大行皇帝”。

    鸡角仔(建瓯):指屋檐上挂滴水管子的铁钩,由“羁”谐音,已见前文。此词又指“在一定区域里的流氓头”,由“街跍蠘”谐音。鸡、街,同音同调。角、跍,同音异调。跍,义为蹲,指占据。蠘是有长螯的一种蟹,横行。蠘、仔,是声母送气与否的差别。

    谐音“易”

    《厦门》:“火鸡:1一种鸡,头部有红色肉质的瘤状突起;2火焊的工具。3比喻好事之徒。”前二义都无从喻人好事。火,指煽风点火;“鸡、易”同音异调谐音。次义中由“机”谐音。又,孽鸡:爱捉弄人的人。“孽”是调皮捣蛋义。轻易调皮捣蛋可指捉弄人。又,臭头鸡仔:比喻常被当做抱怨、泄愤或批评指责的人。但字面意思:秃头小鸡。无从有如此词义。“凑毒易也”的谐音:人易把毒气凑在他身上出。还用了文言语气词“也”做调侃。

    谐音“煎”

    鸡麻则陋(宁波):小事令人烦。“煎麻”是熬煎,麻烦,“陋”指鄙陋小事。“鸡”与“煎”同音异调谐音。

    谐音“解”

    偷鸡(海口):1偷偷溜走。2考试偷看。首义即“解一开一离开”的曲折。次义指打开夹带看,也可指偷看邻座的试卷。“解”同音异调。

    谐音“介”

    会呼鸡,赠卩盆火(厦门):形容疲乏之至。喻,义为吹。但是呼唤鸡的气力要比吹灭灯火大得多,必非比喻。“介”同音异调。此用宋元戏曲术语“科介”词,指表演某种情状。呼介,有呼气之状(而无呼出之气)。词实言有气无力。为了隐实示虚会动用意想不到的手段和材料。

    谐音“蹊”

    鸡钱(南宁):冥钞。可比较《广州》:“溪钱:送殡时撒的纸钱,撒时叫‘买路钱’,卖时叫‘溪钱’。”按,“溪”是“蹊”的别写。蹊、鸡,声母送气与否之别。清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死丧》:“今人出丧,柩行之道,于前抛金银纸钱,名曰买路钱。”元代时有“一陌纸钱”习语,“陌”本通“佰”,言一叠纸钱。《西厢记》一本二折:“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省说为“陌钱”。明余继登《典故记闻》卷二:“如庶人陌纸瓣香皆可格神,不以菲薄而弗享者,何也?所得之物,皆已力所致也。”而“陌”本指田间道路,于是把“陌钱”讲成“买路钱”。起初当是故作趣说,反被迷信者相信而流行。

    谐音“肢”

    鸡婆蛇(娄底):蜥蜴。此虫或叫四脚蛇,从如蛇而有四腿言。有下肢而多,“颇肢”的谐音。此与前文言娄底“鸡婆蛇”中谐音“畸”,是殊道同归。

    秧鸡子(娄底):快乐得手舞足蹈的人。按,谐音“扬肢”而指手舞足蹈。

    谐音“净”

    忻州话,“鸡儿灯”是小儿手拿的纸卷小型焰火儿,缓慢间隙发小火花。从“净而等”谐音:一个火花净了即完了,等一会才有下一个火花。“净”同音异调。山西岚县去势公牛叫鸡牛。古时把人去势叫“净身”。河北新河把阉猫叫净猫。

    谐音“嘴”

    鸡抽风、鬼抽风(温州):癫痫。嘴,同音异调,此病时嘴巴痉挛歪斜。“鬼”则由“拘”谐音,指痉挛。

    谐音“拘”

    鸡圈病(崇明):崇明把癫痫叫鸡圈病。由“拘蜷”谐音,指痉挛。“鸡”与“拘”同音异调。又叫圈病、羊圈病,各是“蜷”、“蜷样”的谐音。

    谐音“朱”

    温州,“鸡血藤”即红血藤:根及老茎切面有红色汁液。又,“鸡骨草”即红药:根呈红色,药用。“朱”同音同调。前文言“鸡血藤”中是“吉”的谐音,也是殊途同归。

    谐音“膜”

    磨鸡膏:《厦门》:磨洋工;也比喻工作松散拖沓。但,鸡膏即鸡屎,无从比喻。“鸡”与“蹊”同音异调。该词典,蹊:1腌制的水产品。2比喻稀烂状。当用2义。膏,谐音同音异调“擡纠缠。“磨、蹊、”同义复说。

    谐音“趼”

    陆宗达、王宁《古汉语词义答问.释“趼”》:“俗称‘鸡眼’,其实是‘趼’音分读之:由而变为ji-yan。……《现代汉语词典》说‘鸡眼’因‘样子像鸡的眼睛’而得名……便有点望文生义,还是要从‘趼’来说明方为科学。”说样子像鸡的眼睛,仅是从圆形而言,许多动物的眼睛都是圆形。若从大小来说,趼也有比鸡的眼睛大或小的。况且,趼的中心也没有相当眼仁的情况。可见不是比喻,而是由“趼”字分音的ji-yan而趣说的。

    谐音“□”(有音无字)

    鸡软病(建平):福建建平把癫痫病叫“鸡软病”。参照福州话有个同音异调而无字的缺形字,义为蜷,当由此谐音。软,指瘫痪。

    以上共辑例250个,笔者未曾示例的还有不少。

    还有不少词中的“鸡”字必属假,但所隐谐的实际用字,因为没有该方言的同音字表,笔者还不知晓,也举些例子。

    黎川话,“蝗鸡”即水蛭,“鸡公老鼠屎”即天葵。南京话,“鸡心坨”即牛胸骨上的肉。山西永济话,“木鸡公”指蒲公英。于都话,“碓鸡公”是螳螂。广州话,“鸡化凤”为菜肴名,以豆腐和鱼做成。香港话,“鸡英”:衬衫的袖口。东莞话,“鸡念”即蝌蚪。

    以上众多词语中“鸡”的隐实示虚,历时共地性非常明显。由于方言音系复杂,而方言词典或同音字谱很欠缺,笔者对少数词例的具体谐音议说或可另解,敬希同志们批评指正,但对认识这种特殊的造词方法来说则无关大局。拙文《吴语隐实示虚趣难词历时共地研究》(载《吴语研究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对“虎”字说明共有29种谐音,即:壶、护、糊、胡j虎、呼、乎、户、庳、激、忽、互、富、赴、俘、妇、伏、火、伙、货、土、跗、获、弧、德、鬍、憮、附、武。共辑谐音造词180个。

    这类词语,具体来说,又有几个特点:

    甲,古代词例相对是少数,到近代、现代则逐渐越来越多,能产性明显。

    乙,在一个方言内,或临近方言之间,或远隔的方言之间,往往有全同或同中有异的系列词。如指食指,本文示例的有鸡母指、鸡角指、鸡公指、鸡阿指、鸡手指、鸡翁指、鸡公手、鸡节头、鸡指。如本文只言癫痫叫鸡角风、鸡软病二名,不属本文范围的又有羊角风、羊羔风、羊哥儿风、羊根儿风、羊迷儿风、牙骨子风、羊伢子风、羊耳疯病、圈病、猪癫疯、母猪疯、老母猪疯、猪头疯、鬼抽风,等等,这尤其反映了隐实示虚机制在方言俗语中的活跃和影响。

    丙,这类趣难词中的一部分已经进入通语词汇,为《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或进入各种文献,有更多的词为《汉语大词典》收录。至于各种方言词典之类收载,更是数量众多。笔者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41册地方分卷作细致普遍调查,这类趣难词数量在每种词典词条总数中的比例,都约在1%到6%之间。但这套词典所收无方言特色的词条很多,而几种北京方言词典所收无方言特色的词条不多,因而这类词语的比例就很高。陈刚《北京方言词典》收词6000条,比例是10%。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收词10000条,比例也是10%。陈刚、宋孝才、张秀珍《现代北京口语词典》收词11000条,这类词语约1400条,比例高达12.7%。

    丁,包括方言词典在内的辞书对这类词语大多避释理据,对极少数以比喻作解释而错误。可见,它们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汉语独特的词汇现象和规律。

    这类词语刻意追求的是趣难智巧。“鸡”竟然有五十多种谐音造词广鸡”与同一个字的组合会有多种相差很大的意思。以“鸡公”言,可指:1供给;2“极”“滚”复说;3食指会计;5公路、飞机;6滚动吼吼声;7螳螂。

    笔者以为,这一研究还有理论上的其他意义。

    王力先生1980年《积极发展中国的语言学》文中说:“我们学习语言学理论,不是消极的接受,还要力求发展它。现在普通语言学的书多是欧美人写的,他们用的材料古代是希腊文、拉丁文直至印度梵文,现代的则是欧美各国的语言,没有或很少引用中国的语言材料。我们身为中国人,如果能运用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研究普通语言学,就有可能发展语言学理论。”

    1981年他在《我对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一文中论及我国语言研究有三个优势,其中一个就是:“我国方言复杂,我们得天独厚,方言研究也是我们的优势。”

    吕叔湘1981年《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有一种偏向是空讲语言学,不结合中国实际,有时候引些中国事例,也不怎么恰当。介绍外国的学说当然重要,我们现在介绍得还不够,但是介绍的目的是借鉴,是促进我们的研究。我们不能老谈隔壁人家的事情,而不联系自己家里的事情。”

    汉语隐实示虚设难成趣的大批词语正有这个意义。

    普通语言学认为词语只是一种语言符号,而生动活泼、情趣意味又是与语句、语段、文章等相联系,是修辞学的内容。汉语大量的这种趣难词语是固定、独立的词,是语言最小的独立使用单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们也是语言的符号,但兼有显明而奇特的修辞性,有艺术巧趣的欣赏性。也就是说突破了单纯的符号性,是对词语符号功能开拓了一种艺术性的价值。它的大前提是语言本身不仅是符号,而且也是提倡表达效果、追求艺术性的。词语的符号性与艺术性不但不相背,而且有双兼的可能。与其利用已有的词语在句、段中实现艺术性,不妨在创造新词时同时兼顾,甚至刻意追求艺术性。

    我国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是有巧趣特点的,如谜语、小说、戏剧的创作,古代建筑、园林景致,民间工艺品、服饰、饮食、民俗等,是千百年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隐实示虚,设难成趣词语也是如此,它充分利用了汉语同音字特多和各方言音系中同音字不同的特点,富有民族性,在语词兼有艺术性方面作了成功的开拓创造,这是可发展普通语言学的一方面意义。

    在普通语义学中有西方学者所倡“词的内部形式”和“恢复中断的词源结构”一说。词的得名原由或词的理据,就是词的词源结构。张永言《关于词的“内部形式”》说:“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词和语素消亡了或者它们的形、音、义有了变化,有的词可能跟它所由形成的词失去语义联系而孤立起来,从而其内部形式也就变得暧昧不明,以至为人们所遗忘。这种现象就是所谓词的理据磨灭或‘词源中断’。尽管如此,我们借助于历史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这类词的已经消失或趋于消失的内部形式往往还是可以重新探明的。”

    汉语中也有不少这类词源中断的词,张先生文中正确指出,从清代以来,段玉裁、王念孙等许多学者都从事这种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张永言先生对此也发明甚多,比如指出“葚”的内部形式是“黑色‘铜”的内部形式是“红色”等等。然而,汉语隐实示虚趣难词也是一种词源中断,它们多是常用词,更需要探明中断的理据,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趣难的欣赏价值。这种情况与西方学者所论,在词源“中断”上完全相同,而在许多方面大为不同。

    西方学者所论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自觉的产生的。中断后的新词形并无趣意,无欣赏性。中断词源的多数是古词语,数量有限。即令著名的语言学者,也难以探明许多。而汉语隐实示虚语词,绝大多数是近代汉语和当代方言产生的。不是因为某种词或语素的消亡或独立性的变化,而是有意用现实语言中的词或语素来谐音。它们有明显的各种妙趣巧智。它们数量极多,而且相互之间的规律性明显,也有一定的系列性。这类词语虽也有历史上过客而已死亡的,但也有新生的。如“马大嫂(卖、汰、烧)”、“床头柜(跪广)、“气管炎(妻管严)”、“向钱(前)看”等词,就是近几十年新生的。可以肯定,只要现行汉字继续使用,这种词语就会继续产生。

    从小学开始的传统语言学,把经书词语作为基础,而民族语言的基础却是活的口语。直到现在,语言研究与口语的脱节仍然一贯如前。从本文的语料来看,口语中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学学问。语言学研究应当回归到自己的基础一方言口语。

    (原载《励耘学刊》语言卷2010年第2辑)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