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汉语大词典》的系列性错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按,仇兆鳌明确指出“鸳”字不是词的本字,本字应是“鵷”。据此解释成“鵷雏与鸿雁”。

    鵷的凤;鸿是高飞的鸟,所以能比喻贤人。参见后文“鵷鸿”条。所以必应当交代:“鸳”是“鵷”的通假。以下许多词条中的“鸳”字,都是如此通假而没有指出,或有其他失误。

    【鸳雏】传说中的凤属之鸟。常用以比喻高贤之人。《文选.郭璞<江赋>》:“∽弄翮乎山东。”李善注:“《山海经》曰:‘南禺之山有鵷雏。’郭璞曰:‘鵷雏,凤属也。”’

    按,据李善注,也是“鸳”与“鵷”同音通假。否则,“鸳”与“凤”岂不是矛盾了?

    【鸳鹭】1鸳鸯和鹭鸶。2鵷鹭。比喻朝臣。参见“鸳鹭行”。

    按,2中与鸳鸯没有关系。同样的通假。

    【鸳鹭行】比喻朝官的行列。鵷和鹭止有班,立有序,故称。亦省作“鸳行

    按,有班有序的只是鹭。《汉语大词典》“鹭”引《本草纲目》“鹭,……群飞有序。”而“鹭行:指朝官的班次。”可见也是“鸳、鵷”的通假。鵷,比喻贤臣;鹭,比喻行列。《汉语大词典》鵷行:指朝官的行列”可证。

    【鸳鹭班】“犹言鸳鹭行。”

    按,通假同上条。

    【鸳鹭群】比喻僚友。

    【鸳行】见“鸳鹭行

    【鸳班】指朝班。

    【鸳序】犹“鸳鹭行

    【鸳排】鵷排。指朝官的班行。

    这几个词中也是“鸳”通假“鵷”。

    【鸳鸾】1鵷与鸾。皆凤属。2比喻贤人。3比喻朝官、同僚。4指情侣。

    按,前三义都与鸳鸯无关。都是“鸳、鵷”通假。4中正是本字。

    【鸳省】指中书省。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机要,唐因之。

    按,也是“鸳、鵷”通假。参见下面“凤凰池”条。

    【鸳池】犹“鸳省”。

    按,也是“鸳、鵷”通假。《汉语大词典》“鵷沼:凤凰池”、“鵷禁:指中书省”、“鵷阁:中书省的别称”等许多词例都是极明显的证明。参见下面“凤凰池”条。

    【鸳掖】指中书省。

    按,也是“鸳、鵷”通假。参见下面“凤凰池”条。

    【凤凰池】禁苑中池沼。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

    按,此可证“鸳池”、“鸳省”、“鸳掖”中都是“鸳、鵷”通假。又,因“鵷”指中书省的贤人,才把禁苑中池沼叫凤凰池。但说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却是错误的。“凤凰池”三个字并没有“接近皇帝”的意思,是“奉皇敕”的谐音趣说:奉皇帝命而拟敕书。

    【鸳侣】1比喻同僚。2“鸳鸯侣”的省称。

    按,1既不是“鸳鸯侣”的省称,就是“鸳、鵷”的通假。可对比《汉语大词典》:“鵷侣:朝中同僚。”

    【鸳凤】比喻有识之士。

    按,鸳、鵷,通假。

    【鸳瓷】用对称的砖瓦砌成的井壁。亦借指井。宋秦观《水龙吟》:“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瓷。”明屠龙《彩毫记.长安豪饮》:“心中隐忧,看五侯甲第连鸳瓷。”清纳兰性德《金菊对芙蓉.上元》词:“正上林雪霁,鸳瓷晶莹。”

    按,没有必要说落花飞过院中的水井;五侯的甲第也不可能水井相连;雪后的水井更显得是个黑窟窿,不是晶莹的。例句的“鸳瓷”虽是井的意思,但不是指水井,而是指“天井”,即都是说“院落”。

    对上面这些词语解释的失误,还可以对比以下相关的词语的同样的失误。

    【鹭序鸳行】白鹭、鸳鸯群飞有序。比喻百官上朝时的行列。亦作“鹭序鵷行'

    按,鸳鸯都是雌雄而聚,并非群飞有序。“鸳、鵷”通假。《汉语大词典》:“鵷班鹭序:朝臣的行列。”可证。其中“鵷”指朝臣,“班”指行列。

    【鹭鸳】亦作“鹭鵷”。二鸟群飞有序。因比喻班列整齐严肃有序的朝官。

    失误同上条。

    【鵷】1鵷雏。2同“鸳”。鸳鸯。元张可久《寨儿令.晚凉即席》曲:“并头湖上白莲,双飞花下红鵷。”鵷,一本作“鸳”。

    鵷与鸳是大不同的两种鸟。“鵷”与“鸳”也不是同义词或异体字,说“鵷”同“鸳”,就是极大的错误。实际上,一本作“鸳”是对的,作“鵷”只能是误字。现实中哪里有凤凰?本该细致的对异文作准确的校勘,选择典型的例句,却据误文而误立词义。

    【鵷鸿】鵷雏、鸿雁飞行有序,比喻朝官班行。南朝梁庾肩吾《九日宴乐游苑应令》:“凋材滥杞梓,花绶接∽。”唐高适《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列霄汉,燕雀何翩翩?”苏轼《次韵答邦直子由》之四:“闻道∽满台阁,网罗应不到沙鸥。”

    按,凤是没有的,更无所谓飞行有序,只是比喻朝官皆贤人。三例中的“鵷鸿”各与“凋材”“燕雀”“沙鸥”作贤愚对比,不及“班行”一层意思。

    【鵷鹭】1鵷和鹭飞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2比喻有才德者。

    1中“鵷”也比喻有才德的朝官。“鹭”比喻班行有序。但2是偏义复词,义偏于“鵷”,而“鹭”是虚陪的。

    【鵷胪】形容依次排列。

    按,词义既与贤能、德才无关,“鵷”就不是本字。“胪”指次序,“鵷”是“宛”的通假:宛然胪列。

    本文所辨析的系列性失误,基本是不明谐音与通假,很典型而有代表性。这是《汉语大词典》多见的失误类型。

    续谈《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词条的宜改进之处

    《语文建设通讯》第83期拙文《〈现代汉语词典>收载方言词宜交代方言属地》在最后说:“《现汉》收载方言词还有其他须改进之处,另文申说。”本文即专作申说。

    1.《现汉》第5版言词条修订类型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5版对方言词条也有许多修订,除标注词类外,有如下几种类型(引例略去标注的词类)。

    1.1删减方言词。如:不犯:犯不着;不值得|不离儿:不坏;差不多 擦背:搓澡。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偷东西的小偷|暗门子:暗娼  爱好:顾惜体面,喜欢打扮 阿拉:1我。2我们。阿木林: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傻瓜 不怕:连词 不则声:不作声 百响:一百个爆竹编成的鞭炮 半边人:寡妇。删减的词条较多。

    1.2删减包含方言词义的词条。如:“不成什么:1不缺什么。2〈方〉差不多。3不行。”

    1.3删减词的方言义项。如“掰:1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2〈方〉情谊破裂。3〈方〉分析;说。”删去23。如“板牙:3〈方>臼齿。”“帮衬:〈方〉3逢迎;凑趣(多见于早期白话)。”“宝贝:〈方>3疼爱。”对此三词都删去3。

    1.4增加词条。如:泊车:停放车辆(多指汽车)|飛电话粥:长时期通过电话聊天|爆料:发表令人感到意外或吃惊的新闻、消息等。但增加的词条要少得多。

    1.5把旧版词条作儿化。如把“不大离”改成“不大离儿”。

    1.6把原来无〈方>的词条增加〈方>。如:“不尴不尬|巴头探脑儿|八角|背子|便所|捭柿。又如旧版“鳖裙:鳖的背甲四周的肉质软边,味道鲜美。有的地区也叫鳖边。新版增加了“鳖边:〈方〉鳖裙”的词条。

    1.7把旧版的〈书〉改成〈方>。如把“猜谜:〈书广>,改成“猜谜儿:〈方广>。

    1.8给实际是方言词的加〈口>,如:巴不得丨拨拉|。

    1.9删减〈方〉,并改变释义。如“把脉:〈方〉多脉;按脉。”改成“把脉:1诊脉。2比喻对某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分析判断。”又如“拜拜:1旧时指妇女行礼,就是万福。2〈方〉指在节日或佛的诞辰日举行迎神赛会,宴请亲朋。”改成“拜拜:1客套话,用于分手时,相当于‘再见’。2指结束某种关系。”

    1.10对方言词中某个字审定而改变注音。旧版“背篓”“背篼”的“背”字音bfei,改成bi。又如,“白话:1指不能实现或没有根据的话。2〈方>闲话;家常话。“话”字去声。改成方言词义单独列条,“话”轻声。

    综观各种修改,核心的是三大方面:确定是或不是方言词;精选方言词;精确注音与释义。这是完全合宜的,但具体修改则或有不妥,而未经修改的方言词词条也有同样的不妥。有五方面需要改进之处。

    2.《现汉》第5版已修改及未修改的方言词条仍需要改进之处

    2.1关于是不是方言词。

    旧版“猜谜儿”标〈书〉是对的,改成〈方〉则错误。《汉语方言大词典》就没有此词。“軋〈方广〉,但“〈口广〉,不一致。旧版“半拉:〈方〉>半个”,而“半半拉拉:不完全”,也不一致。新版对两词都标〈口〉,虽然一致了,但泯失了都是北京、天津方言。“藏猫儿:〈口广〉;其实也是北京、天津方言。“挨肩儿:〈口〉同胞兄弟姐妹排行相连,年岁相差很小。”其实是北京、天津方言。

    “满拧:〈方〉完全相反,根本不一致。”而“拧:2颠倒,错。”其实都是北京方言。希拉:1稀疏。2〈方〉松松垮垮;散漫。”其实1也是北京方言。“爆棚:〈方>爆满。”但“爆满:形容戏院、影院、竞赛场所等人多到没有空位的程度。”其实都是广州方言。“夜来:〈书〉昨天。”实际上并不是书面上的文言词语,而也是方言词,不过唐宋时已经见于文献著录罢了。如北京、西宁、长治:夜来;哈尔滨:夜儿个、夜个儿;万荣:夜儿个、夜个;乌鲁木齐:夜里个、夜天。意思都是昨天。“**:男性生殖器的俗称。”“屄:阴门的俗称。”所谓“俗称”,就是口语说法。其实这两个也是方言词,方言读音也不相同。

    方言词自然也都是口语词,却是有地方性的,而口语词并没有地方性。如果只要说明是口语词,在总体上就不需要〈方>的标示。可见不宜对方言词标〈口>。

    “二百五:1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2〈方〉半瓶醋。纸马:1迷信用品,印有神像供焚化用的纸片。2〈方〉迷信用品,用纸糊成的人、车、马等形状的东西。”其实徐州、福州、温州方言即指1。是不是方言词,要以方言词典入载与否为准。本文就是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及《汉语方言大词典》为据的,而《现汉》似乎是凭语感认定的。

    《中国语文》1996年第3期陈章太《普通话词汇规范问题》论述现代汉语词汇正经历着大丰富、大变化、大发展的时期。其中举例说到:“近些年来,北京话里也出现许多新词语,其中一批已经进入普通话。”所举的词语有被《现汉》采用而标〈口>的,如:姐们儿、哥门儿、棒、打的。有不作任何标记的,如放血、帅、大款、大腕、面的、走穴、窝里斗。按理都应标〈方>。

    许多词语实际是方言词,《现汉》却无〈方>的标号。如:二郎腿|针鼻儿|爱窝窝|油炸鬼|鸭舌帽|四脚蛇|白斩鸡|灯虎。

    2.2关于精选方言词。

    方言词多得不计其数,《现汉》只应收载通用程度大,被现代汉语吸收了的方言词。而这种方言词必然是有艺术性即某种趣难特点的。如:马虎|独眼龙|二百五|拍马屁。对比起来,有些方言词不宜入选。举几个最明显的例子(略去《现汉》原有的〈方>)。

    “挨馳:1祖母。2尊称老年妇女。”“谎:开采出来的矿石。”还有一些地名用字,都是很生僻的方言词。“巾无(憮):覆盖。”但是,“憮”字并未简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都没有“抚”这个字。“肥腌腌:形容肥胖的样子。”此词见于《水浒》,《金瓶梅》中作“肥胳胳”。群众一般作“肥答答”,宜从。如“蔫呼呼”“热乎:(热呼)”“热乎乎(热呼呼)”。但是,从“傻乎乎“黑乎乎辣乎乎”等词可知,“呼呼”是不规范的异形写法。应当作“蔫乎乎”,也无须“(热呼)”“(热呼呼)”的附及。“翻工:返工”实际上不是方言词,而是异形词。

    一些通用程度大而有某种趣难特点的方言词却没有收载。如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人五人六:趾高气扬,充体面人物。是把“人物”谐音成“人五”,再仿粘成“人六”。西安话作“人物人六”,可证“物”是本字。山西万荣话作“人哩五哩”,便无粘连。《小说月报》1993年第7期刘震云《新闻》:“所有的老鼠蛤蟆,刹那间都成了人物头,可以人五人六地在人前走。”《作品与争鸣》1994年第1期李心田《老方的秋天》:“典型的流氓集团,怙恶不悛的分子,可他也人五人六地指手画脚。”《十月》1997年第3期刘庆邦《月光依旧》:“她们都不愿把对方想得太好,可奇怪得很,脑子里一出现那个女人的样子,那个美人就人五人六,胜过自己,让人气恼。”

    又如北京、哈尔滨等地话“人模狗样”中是“够”的谐音,指够体面。老舍《骆驼祥子》:“祥子在棚里坐着呢,人模狗样。”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三年零一节,我把他调理出一个人模狗样儿。”《作品与争鸣》1994年第2期王梓夫《蝉独觉》:“当她穿戴整齐,人模狗样地在台上给同胞们作报告的时候……”《小说月报》1996年第2期李志川《鄱阳湖王》:“我叶得利如今人模狗样,端着个总经理的架子,其实我骨子里还是十年前那个撑船的河船佬。”《小说月报》1993年第7期孙少山《老杆》:“别看他人模狗样儿,其实屁不当。”

    又如常被采用的上海话指家庭妇女的“马大嫂”,吴语指后婚妇女随带的儿女的“拖油瓶”,许多方言共同指妓女而常被文学作品采用的“鸡”等。

    2.3第三,有些词义的解释不够精确。

    “吧:1象声词。2〈方〉抽(烟)。”按,2也是象声词而可专指抽旱烟,抽纸烟不会有这样的响声。应作:抽(旱烟)。可比较:“吧唧:1嘴唇开合作声。2〈方>抽(旱烟)。吧嗒:1嘴唇开合作声。2〈方〉抽(旱烟)。”《汉语方言大词典》:“吧:抽(旱烟)。成都。”更可证。

    又如,“吵吵:许多人乱说话。”应不是专指许多人乱说话。《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多人乱说话,生气时大声嚷嚷。”有例句“你吵吵哙?|刘队长正在那里吵吵呢”,都是就一个人说的。《北京土语辞典》:“指高声讲话或吵嘴。”反牙:〈方湖牙>。”但“切牙”不辞,应是“门牙”的误字。旧版都是“门牙”而确。

    2.4欠释、误释理据。

    现代汉语吸收的方言词往往是理据难于知道而有趣难性的,读者往往很想知道。《现汉》或是避难而阙如,或是解释错误。

    “水牛:蜗牛。”这与南方指喜欢窝在水里的牛,区别在于“水”指它分泌的粘汁。“挑眼:挑剔毛病。”但这个“眼”不指眼睛,而指“洞”,即以窟窿指毛病。“横挑鼻子竖挑眼:比喻多方挑剔。”其实它也是从“挑眼”繁说而更有趣的方言词。但不是比喻,而是“鼻”谐音“鄙”指差逊之处。“斜象眼儿:菱形。”自然不是从大象的眼睛来说。象:形象;眼:孔眼。斜角的孔眼即菱形。“后脸儿:指人或东西的背面。”脸在头的前边,无所谓后脸。脸即面,把“后面”换说为“后脸”求趣。

    “急眼:1发火;发脾气。2着急;急。”但,只说心急,不能说“眼急”。“眼”是“焉”的谐音,用了文言语素。“急赤白脸:心里着急,脸色难看。”脸色难看指怒容的黑脸。情急是赤脸。而不会白脸。此是北京方言词。又有许多变异说法,成为一个系列词语:急眼猴儿、急脸猴儿、急脸子、急脸子狗、急脸子猴儿、急吼吼。作综合对比研究而知道“脸”谐音“连”。“急连”:急而又急。“吼、猴”与“候”谐音指情状。“狗”与“苟”谐音,指不正常,不好。《现代北京口语词典》:“急赤白脸:因争吵着急而面红耳赤。”又作“急扯白脸”,由此就可知是“白、掰”谐音。扯脸、掰脸,与“翻脸”说法相同,都指改变了平常的或喜笑的面容。

    “白果儿:鸡蛋。”谐音指蛋白“裹着”蛋黄。“阿飞”中是谐音“非”表斥责,如古语“非人”的说法。“马虎”由谐音“麻糊”的不清楚而言。“灯虎:灯谜”中相同。“斗鸡:一种游戏,一只脚站立,另一条腿弯曲着,两手捧住脚,彼此用弯着的腿的膝盖互相冲击。”即“斗击”的谐音。

    “高头大马:比喻人身材高大。”不是比喻,因马不如人高,所以没有“他高大的像马一样”的说法。“马”谐音“码”,指样子,同于“样码一码一样”中。“驴年马月:指不可知的年月。也说猴年马月。”民俗以十二属相指说年代,其中没有驴,因而借指不可知的遥遥无期的年月。但属相正有马与猴,便非实指。“吗”的谐音,“什吗”的省说。“猴、候”谐音:等候到什吗年月?《现汉》所收含“马”字的方言词又如:马糊、马大哈、打马虎眼,都是“麻”的谐音。拍马、拍马屁、马屁精、马上、立马、马扎、马剳、马竿(盲人探路用的竿儿),都是“码”的谐音:连接。“草鸡:指地方土鸡种。〈方>母鸡。〈方>比喻软弱或胆小畏缩。”但没有用公鸡比喻坚强或勇敢的,也就没有用母鸡比喻软弱或胆小畏缩的事理。实际上“草”是粗劣的意思,即“草包”指无能的简说。“鸡”是“极”的谐音:草包极了。“草鸡”在方言也有指着急或急躁的,绝不能是比喻,而只能是谐音,可以对比。

    又如“吃豆腐:1调戏(妇女)。2指开玩笑。3旧俗丧家准备的饭菜中有豆腐,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叫吃豆腐。”对容易理解的后者有理据解释,对很难理解的前二者就避难了。是上海话,原来“豆腐”在1与“逗妇”谐音。在2与“逗胡”谐音,倒序而指胡乱开玩笑。“姑娘:妓女。”这个“姑”实际是古汉语“贾”音gu的谐音,意思是:卖。贾娘:卖肉的女性。从这些应当解释的理据来看,方言词中包含的语言知识很多,对读者很有启发作用。

    《现汉》的非方言词都是平实说法,见字明义。少量的趣难方言词就惹得非该方言区的极多的读者思索琢磨,极想知道究竟,如能解释就是很实惠的。这类词的理据在方言研究也是薄弱之处,这里的解释在有关方言词典也是避难的,只是笔者抛砖引玉的一得之见。

    2.5欠释词缀。

    “词缀”条指出常见有前缀、后缀。对后缀举例:家、化、性;对前缀举例:老、阿。既然收录方言词,就会接触到方言的词缀。前文已说到“阿”是方言词头。“巴巴: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深:干巴巴:可怜巴巴。”又收有“急巴巴”。“巴巴”正是方言词多见的词尾。“表示程度深”的解释还不到位,如果指明是词尾,可以说就是画龙点睛了。“乎: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乎,郁郁乎 迥乎不同,确乎重要。”这是书面语的情况。但是,对方言的“乎”及重叠强调式则无相应解释,而“蔫呼呼热乎:(热呼热乎乎(热呼呼)”的不妥,就在于只能用后缀的“乎”。“捅咕:1碰;触动。2从旁鼓动人(做某种事)。毛咕:有所疑惧而惊慌。”“挤咕:挤(眼)。”其中的“咕”也是词尾。又如:白不呲咧,滑不唧溜,灰不溜丢,酸不溜丢,红不棱登。其中后三个字是后缀。这种解释对外国人更为必要。

    方言词的问题比较复杂,再举几个例子综合来说。“巴:1盼望:巴不得。2紧贴。3粘住。4粘在别的东西上的东西。5〈方>挨着。6〈方>张开:巴着眼瞧。天气干燥,桌子都巴了缝儿啦。”既然“巴”的盼望义不是方言,也不是口语,但“巴不得:〈口〉迫切盼望。”“巴望:〈方〉1盼望。2指望;盼头。”为什么却成了口语或方言呢?

    “巴”是紧贴的意思,就不可能也是张开的意思。张开的意思,而实际理据字另应是“八别写成“巴”。这是很古老的方言词。《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段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也。”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八,别也。”1920年《江阴县续志》:“分物曰八。”余心乐《赣西北方言词考释》:“把东西分开来称为八。”都是证明。5〈方〉给。”在“把”的词义系统中也很不一致,原来也是“八”的别写。

    “溜须拍马:〈口〉比喻谄媚奉承。”而“拍马屁:〈口>指谄媚奉承。”却不解释成比喻。《汉语大词典》:“拍马溜须:比喻谄媚奉迎。”但比喻的解释绝对是错误的。马是不让生人摸它的屁股的,摸者往往被马踢,何况拍马的屁股。而且,“屁股”也不能说成“屁”;“屁”又是既不能拍也不能摸的。宁波话杭州话都不说“拍马屁”,却是另说“马屁”。扬州话既说“拍马屁”,也说“拍马山”。武汉话也不说“拍马屁”,另说成“拍麻皮”。湖南娄底话说“捧马屁”。这些同义词语证明它们都不是从拍马的屁股来比喻的,所以,或者不说“拍”、“马”、“屁”的某一个字。“拍马屁”在北方官话来说,大致上是“配码脾”的谐音:配合、连接某人的脾性。因此才是谄媚奉承的词义。而在吴语、闽语、粵语则略有不同,此不及。

    济南说:溜须、溜须舔腚、舔腚。北京说:溜须、溜须捧胜。哈尔滨说:溜、溜须、溜须舔腚、溜须捧胜。方言词典也都对“须”字无解释,但也不说是比喻。“须”在字面只能是指胡须,这正是谐音的虚假,因为无所谓溜胡须。有同义词“舔沟子”、“溜沟子”。笔者根据这个词语家族的共同性以及其它大量的谐音趣难词,得知“须”是由“戌”谐音,指狗。民俗把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搭配体系中,戌与狗对应。而这个“狗”又实际是“溜沟子”中“沟”谐音隐曲,指屁股。它是《庄子.列御寇》“舔痔”的方言变体。

    旧版《现汉》:“拍马屁:〈口>指谄媚奉迎。也说拍马。”也说“拍马”,就容易让善于思考的人想到“屁”不是实指的。新版删去这个能提示词义信息的同义词,是不妥的。

    可见《现汉》收载怎样的方言词,方言词的词义应不应当与非方言词的同形词搅混在一起,怎样解释理据,都是需要细致研究而处理的。《现汉》收载方言词应改进之处,实际上也反映了方言词研究的薄弱。

    (原载《语文建设通讯》第86期,2007年5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