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持”、“迟”应是古汉语词尾(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责迟。《敦煌歌辞总编》所收释寰中(唐宣宗时人)《悉昙颂》第六章:“入门妻儿云索衣,出户王官怪责迟。”诗中并未明言怪责什么,据文意可知怪责不交租之类,而不会是怪迟交。所以迟字仍无义。此例是把“怪迟”变成“责迟”,从而成为“怪责迟”的说法。

    嫌迟。《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罗童心中自忖:我是大罗仙中大慧真人,今奉紫阳真君法旨,交我跟陈巡检去南雄沙角镇去。吾故意装疯做痴,教他不识真相。随乃行不动,上前退后。如春见罗童如此,嫌迟,好生心恼,再三要赶回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潭正壁校点本,标点为:“如春见罗童如此嫌迟,好生心恼。”就误在不明“嫌迟”之义全在嫌字,而认为迟为慢义。他以为是说罗童行走迟,意然不顾嫌字是谁嫌怪谁。句中“罗童如此”为逗,“如此”指前言的“装疯作痴”。

    纯饬。《宋史.蒋堂传》:“堂为人清修纯伤,遇事毅然不屈。”词义为纯正,不及饬字。

    谦饬。《旧唐书.路严传》:“父群累官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文宗优遇之。群循循谦饬;若不在势位者。”词言谦虚。

    矜持。《晋书.王羲之传》:“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矜持的庄重、拘谨义由“矜”而来,与“持”无关。

    坚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人生事,岂坚持,聚散都来几许时。”言人生无常,不是坚固不变的。冯梦龙编《挂枝儿》卷八《箫》;“紫竹儿,本是坚持操,被人通了节,破了体,做下了箫。”言竹管本是坚牢完好的。“坚持”是形容词,“持”只能是以虚义附加构词,而不是原来的动词实义语素。

    敬持。《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我自离宫内。……永受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志心敬持,便得上生兜率天上。”言对佛戒尊敬。

    暗持。唐代崔涂《幽兰》:“幽枝众宁知?芬芬只暗持。”言芳香是暗微的。

    怯迟。王禹偁《谪居感事诗》:“赓歌才不称,掌诰笔难擒。制历无多事,词头每怯迟。”言对写词头阻怯。

    以上所辑为自魏晋以后的形容词词尾词例,先秦两汉有无源承呢?也是有的。

    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山则……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郭璞注罢音疲,则为通假字,又注陂陀即旁颓,对“池”字未言。新《辞源》谓:“罢池.倾斜而下貌。”也不及疑难的池字。今议似即应是形容词词尾,是“迟”或“持”的记音字,如同“差池”中一样。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古训诂谓差池为不齐貌,只能同“差”字对应,与“池”字成为风马牛不相及。《左传.襄公二二年》:“调我鄙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由于词尾宇义虚,又有多种异写。都很生僻,此不涉及。由不齐义又引申为差错义。宋代宋慈《洗冤录力》:“获正贼,召到尸亲,至日画字,给付,庶不差池。”此义又异写为“差迟”。《秋胡戏妻》二折:“休想道半点儿差迟。”《水浒传》:“李金吾先自手中慌了,手段缓急差迟。被秦明当头一棍,连盔透顶,打的粉碎。”《儒林外史》二六回:“若有半些儿差迟,我手里不能轻轻地放你。”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着这两个异形词。

    “逶迤”是倾斜、曲折义(其他引申义此不论),本是同义复合式词,但很早也是异写多有的。《小雅.四牡》:“四牡騑購,周道倭迟。”韩诗作“倭夷”。王逸《九思,逢尤》“望旧邦兮逶随。”南朝辛延年《秋胡》:“驱车出郊郭,行路正威迟。”江淹《别赋》:“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谢腓《郡内登望》:“威纡距遥甸,岭岩带远天。”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这些异写固然可以用通假或声转之类来解释,但“迟”有词尾之用显然在起着作用,或者可以说“逶迤”和“逶迟”是同义却不同组合方式的两个词,后者是词尾附加构词。

    同样的复杂现象也表现在“陵迟”词上。《苟子.宥坐》:“三尺之岸,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陵为土山,坡度平缓,用为形容词,“迟”为徐行义,这是一般学者可认从的解释。如若细究,却又仿佛看到了“迟”是形容词同尾。“是坡缓,慢慢可上的原因呀”,这“陵迟”分明不是词,而是两个分句中的有独立性的成分,各自都是词。然而“陵迟”分明是结合紧密不可分的一个词,“是平缓的原因呀”,那“迟”宇不正是词尾吗?司马相如《封禅文》:“爰周郅隆,大行越成,而后陵迟衰微,千载止声,岂不善始善终哉。”《史记.高帝功臣侯者年表序》:“始未尝不欲固其本:而枝叶稍陵夷哀微也。”陵夷即陵迟的异写。两例中均为绥漫义。词又异写为“凌迟”,凌应是借字。而宋初的剐刑“凌迟”,先砍头,次离上肢、下肢;“剐一百二十刀处死”,那“凌”宇是凌侮之义,“迟”字完全是虚义,因之又异写为“持”,《小孙屠》十八出《折桂令》:“你好忘恩义,李琼梅,到阴司,万剐凌持。”而且“凌持”、“凌迟”另有凌辱着折磨的常义。《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良由画家,捉妾陵(凌)持,遂使望断黄沙。”《小孙屠》十五出《孝顺歌》:“我当初娶它归,将谓好行止。谁知甚的;……受尽凌迟,如今悔之无及。”《元本琵琶》十六出“叵耐厅前祗候,叵耐司房典令,把我千样凌持,万般督并。”饯南阳在注本中对此两处均言词义是“凌虐挟持”解,然而“挟持”的“持”又作何解呢?“挟持”怎能省说成“持”呢?

    宋初的剐刑“凌迟”,先砍头,次离上肢、下肢;“剐一百二十刀处死”,那“凌”字是凌侮之义,“迟”字完全是虚义,因之又异写为“持”。《小孙屠》十八出《折桂令》:“你好忘恩义,李琼梅,到阴司,万剐凌持。”而且“凌持”、“凌迟”另有凌辱折磨的常义。《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良由画家,捉妾陵(凌)持,遂使望断黄沙。”《小孙屠》十五出《孝顺歌》:“我当初娶它归,将谓好行止。谁知甚的;……受尽凌迟,如今悔之无及。”元本《琵琶记》十六出“叵耐厅前祗候,叵耐司房典令,把我千样凌持,万般督并。”饯南阳在注本中对此两处均言词义是“凌虐挟持”解,然而“挟持”的“持”又作何解呢?“挟持”怎能省说成“持”呢?

    《谇范叔》四折《七弟兄》:“去年将小子痛凌迟,今日教你也知滋味。”《刘知远诸宫调》第二:“更怎禁傍边两个妻聒聒地向耳边唆送,快与凌迟。”钱先生却没有讲这“迟”字该作何解释。

    以上动词和形容词(包括它们的异形词)共四五十例;“持”多见于动词,“迟”多见于形容词。主要见于魏晋六朝时,向前或后又都有沿承性。词的意义全由第一语素承荷,第二语素虚义。种种特点说明它们是同一语言现象,应联系起来作高度概括的研究,认知它的实质,才可以具体指导对每个词或某一种异写的合乎实际的认识。然而从未有人如此持论。于是造成了对这类词的相当程度的隔膜。有许多词在辞书中未曾收录,在有关注本中也避难不注,为个别词语设注时总是不得要领,显出各种碍误。对这类词的构词更是没有注意。笔者有感于此,将所辑词例及书证作宏观的总体的分析和归纳,认为是词尾构词。这自然是一种刍议,其中有的词例未必准确,也还有一些相关的问题未曾深入,但这一重要的词汇现象是应予重视而作实际探讨,想必会得到承认。笔者希望鄙见能得到指正。

    最后尚需附言,汉语同形异构现象多有,如同“妻子”、“舌头”、“老婆”之类可以是附加式构词,也可以是复合式构词一样:带“迟”或“持”的也可以不是词尾。例如“衰迟”。陆游《久不得张汉州书》:“尽道三巴远,那无一纸书?衰迟自难记,不是故人疏。”又《夜意》:“衰迟常兀兀,惆怅少年心。”邵亨贞《西江月.酒阑与南京金信意小述》:“但得渚郎俊拔,不嫌我辈衰迟。”衰,衰弱义;迟,迟暮义。联合构词为衰老义。当然,从事理说,“迟”也可能是虚义词尾的,因未见证书,所以不论。又如“淹迟”,《西京杂记》:“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惟淹迟,皆一时之誉。”前者言锐敏而快,后者是深思而慢,“淹迟”是词组。《淮南子.兵略》:“敌迫而不动,名之曰奄迟。”言对敌人的迫胁要深思后再稳妥对待,不要轻举妄动。又如“怪迟”,《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火急须去,恐来怪迟。”又《庐山远公话》:“远公曰;‘恐将军怪迟。’走出寺门,趁他旌旗,随逐他后。”语境证明迟字可有意。

    (原载《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10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