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道教主神及相关民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遂复率诸侯,再战蚩尤。驱魑魅杂妖以为阵,雨师、风伯以为卫。应龙蓄水以攻于帝,帝尽制之,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冢分其四肢以葬之。由是榆冈拒命,又诛之于版泉之野。北逐獯鬻,大定四方。步四极,凡二万八千里,乃铸鼎,立九州,置九行九德之臣,以观天地,祠万灵,垂法设教,然后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黄龙下迎,帝乘龙升天,皆由玄女之所授符策图局也。”

    稍为思考一下,就知玄女云云全是信口虚说。唐代时仅“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的一句话,宋代人反而知道给了那么多各种各样东西?晋崔豹《古今注》卷上:“大驾指南车,起黄帝与蚩尤战于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邀尤而即帝位。”说有了指南车,又给天书,倒真是狗尾续貂了。名为《九天玄女传》,但详说的倒是黄帝从战蚩尤而到死的传记。因为黄帝的资料很多,便于抄用。道家著作中的造神造仙文字,多是这种喧宾夺主。因为给虚假的神仙实难编得内容具体而丰富。只得用别的内容来占篇幅。

    九天立女有符箓,这给小说创作在关键时提供了方便。《大宋宣和遗事》亨集首先加以利用,让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躲避追捕:

    “怎奈宋江已走在屋后九玄女庙里躲了。……宋江见官兵已退,走出庙来,拜谢玄女娘娘。则见香案上一声响亮,打一看时,有一卷文书在上。”《水浒传》也有此内容,从而使九天玄女之名广为人知。但人们似乎知道并无此神,所以未产生什么民俗影响。仍是后来的小说如《三遂平长传》《女仙外史》《薛仁贵征东》等,在必要时就请出此仙女来敷演故事。

    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一书却联系到《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而隋代以前的《黄帝问玄女兵法》中叙那玄女是人首鸟形。因而是由玄鸟生成人首鸟形,再变成道家的天神玄女。这不合宜。因为玄鸟的玄指黑色,是燕子。玄女的玄,却是神玄义,两无瓜葛。“人首鸟形”只是个别人的歧说。

    六丁六甲

    《汉语大词典》:“六丁:道教认为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的、丁亥、丁丑)为阴神,为天地所设使;道士则可用符箓召清,以供驱使。”又,“六丁六甲:指六丁神和六甲神。”又,“六甲:道教神名,供天地驱使的阳神;道士可用符签召箓以祈禳驱鬼。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

    但是,神鬼都是没有的。神话、迷信中的神鬼也有各自的名目、隶属关系,六甲、六丁神却不如此。一张乱画的符箓就能把这两种奇怪的神请来,唯命是听,就更是奇怪的了。当然是无稽的迷信之谈,但迷信也有它自身的附会缘由。这缘由是什么呢?要从根本上破除这种迷信,就应当问个为什么,认真地研究来揭示那“秘密”。

    陈永正主编的《中国方术大辞典》上述条目的释义也只字不及这些重要内容。

    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专有“六丁六甲”一文,其中说:

    “六丁与六甲,名称全取于干支,应是值日神演化组合而成。这十二神最初是真武手下大将。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就谈到他亲眼见过抚州紫府真武殿设有六了六甲神,而六丁皆为女子像。据《真武本传妙经》记,六甲神将的名讳是:甲子水将李文思、甲戌土将李守通,甲申金将李守全、甲午人将李守左、甲辰风将李守进、甲寅木将李守迁。但是这些名字与《三才图会》和《老君六甲符图》所记不同。”

    这个说法并无意义,也丝毫说明不了什么具体问题。六丁六甲是从干支所取,但为何偏取这两组呢?值日神又是怎样组合成它们的呢?六丁之说《后汉书.梁节王传》已有,马书也引例,却又说是宋代才出现的真武神的大将,自相矛盾。总之,它们来历不明。

    今议,“六丁”当是从“五丁力士”的古老神话附会的。

    《艺文类聚》卷七引汉扬雄《蜀王本纪》:“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山。秦王献美女与蜀王,蜀王遣五丁迎女。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并引蛇,山崩,秦五女皆上山,化为石。”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有开明帝,始立宗庙。……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还有五丁力士的其他说法,可不及。“六丁”是仿“五丁”。六十甲子序列中恰有“丁卯”等六个。从六丁又粘附上恰有的“甲子”等六个,再仿成“六甲”。“甲”也有指甲士,士兵义。《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六丁,六甲虽是从干支序列中取来,但迷信的设计者已移花接木,仿五丁之说,“甲”、“丁”之义已变为指年富力壮的人(即神)比能移山的五丁之力更大。所以可驱鬼。

    甲为阳,丁为阴。所以又说六甲是阳神,将军也;六丁是阴神,玉女也。所以,六丁六甲都是大力神,可驱鬼的说法并没有实际根据。六丁是阴神,玉女,又与大力神,可驱鬼的说法矛盾。

    至于说“六甲”神将都姓李,《三才图会》等又变成其他的姓,便都是故作虚假,并无什么道理了。

    道家术士们的许多迷信方术是以语言为手段,捣鬼骗人,“六甲”等又是典型一例。

    八仙

    八仙的故事从唐朝开始个别性产生,元明两代汇合成群,达到**,至今流传。经过电视剧的表演,仙术、法宝更妙,知名度更高。这是很富有民俗性的。从学术研究来说,这民俗性是由宗教、文学、历史三大方面融合成的。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是它的文学的积极主题。故事特别善于在“各”字上做文章。男、女、老。少、冨、贵、贫,贱;俗人、道士、文、武、宫、民、早得道、晚成仙、残疾、美、丑,各个方面,应有尽有。由于是道教的利用和宜扬,很自然的排挤了僧人这一方面,但是道士可以成仙也有包含僧人的一个方面,因而可以获得广泛的喜爱。

    长寿是人们普遍的希望,富人、权贵更为迫切而迷信。借助成仙而实言长寿,这一巧妙手段,首先投合了上层人士的心理,八仙题材的戏曲多次在他们的庆寿活动中演出,极大地促进了它的流传。

    各显其能的“能”,不具备现实性.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而与《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同类。奇异、怪诞,滑稽,也是一种美,一种特殊的智。看起来,轻松、愉快。容易记忆,不需要其他文化知识;向不知者介绍,却可显多知,而对方感兴趣。这类作品是突出而孤立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性,是消遣文学,自然易于流行。

    最早说到的是唐代张果。故事都是志怪性的。隐居中条山,武后召见,诈死。被唐玄宗召入宫饮酒;推辞酒量小,但有道童可代饮。饮过量,酒从头顶涌出,帽被冲落地下,道童忽然变成一只酒桶,总量恰是已饮的酒的总和。唐代在叶静能名下的这类志怪故事很多。这很有智巧神气性,但比起《敦煌变文集.叶静能诗》,仍然逊色得多。

    叶静能在纸上画一位饮酒道士,贴在一个空酒坛子上,此坛就变成与画上一样的道士。不仅海量,而且与唐玄宗行酒令,论今说古,最后推辞说再饮就失态亏礼了。叶静能一剑削下他的头。而头变成了酒坛盖子,身子变成了原来的坛子,其中酒已满,坛上仍然贴着所画的道士。

    这大同小异的故事,至少还见于以下各书。

    《太平广记》卷二六自《集异记》等所引《叶法善》:召曲处土陪张说饮酒,因不善言谈,叶挥剑斩,变为巨榼。

    同书卷七二自《河东记》引《叶静能》:把酒榼变成侏儒,陪汝阳王饮。

    同书卷三六八自《开天传信记》引《曲秀才》:叶法善会朝客,忽闯入姓曲的秀才,大饮而海谈。叶以剑击,现形成酒瓶而满。

    同书卷三七自《潇湘录》引《姜修》:名叫成德器的人与姜修对饮比酒量。成酒醉仆地化为酒瓮。又见于唐《三水小牍》逸文。

    宋曾慥《类说》有上条,又有《道士常持满》条:叶静能令侏儒道士常持满谒汝阳王,醉倒变成一瓮。也引自《三水小牍》。

    这类故事中的叶法善等都是术士,或仅言长寿。只有变名为张果后才另说是仙人。八仙的许多故事都可找到前有的所本。

    到了元代,才出现了《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吕洞宾三度化翠柳》、《汉钟离度脱蓝采和》等戏剧。从而把志怪性的八仙故事引入纯道教的看破红尘,弃家修仙主题。全真教一派又把吕洞宾奉为祖师。这样便渐次有了吕祖庙之类的宗教信仰。这是八仙故事的第二个阶段。

    《西游记》有“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的话。又有无名氏《争玉板八仙过海》杂剧,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小说。从而由八仙群体中个体的歧说固定为如现在所说的八位,也开始了“各显其能”的一端,从而增高了欢乐热闹性。这是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是清朝,特点是八仙庆寿的小型表演唱。

    乾隆六十年出版的民间小曲总集《霓裳续谱》卷八有总题《万寿庆典》的21支曲词,题下注:“乾隆五十四年备。”是庆五谷丰登、太平安乐、四季长春、江山万代、人寿年丰等不同侧重的内容。每支曲子后面都注明,是什么角色的演员几名、所用道具、演奏的乐器等项。有六只曲子的演员,是“小人八名”。其中《万年长青》:“右小人八名,扮麻姑。”《江山万代》:“右小人八名,……手捧暗八仙寿仪。”唱词有:“忽听一派音乐声,却原来王母娘娘来赴蟠桃会。……汉钟离摇动龙须扇,手捧着蟠桃笑盈盈。洞宾捧定雌雄剑,后跟着徒门柳树精。曹国舅击动云阳板,念的是松柏永长龄。拐李的葫芦生瑞彩,瑞气盘旋满碧空。张果老骑定神驴儿走,渔鼓简板唱道情。蓝采和奏笛钧天乐,吹的是海宴与河清。何仙姑的笊篱是无价的宝,海市蜃楼在内生。湘子的花篮双手捧,盛的是奇花异草共仙灵。这才是一年一次齐下蓬莱同祝庆,万国来朝太平一统。”

    《吉祥瑞草》的演员“扮彩女”,即天上的仙女。唱词有“八仙庆寿都来到”句。

    这些节时表演是称颂国家、社会、皇帝的,但用于家庭、个人的事理是相通的。果然,嘉庆、道光年间的民间小曲总集《白雪遗音》的卷三中“南词”类中有《八仙》、《庆寿》两题,其实应是《八仙庆寿》的完整一曲。曲分两部分。前部分是八仙轮流上场,各唱一曲自报家门。如先上场的汉钟离唱:“春城无处不飞花,汉钟离跨海笑哈哈。浪淘沙滚曲江水,普天乐处是仙家。开怀饮,髻双叉,朝内官员怎及得咱。紫绶金章全不爱,轻烟散入五侯家。”后部分由一句道白开始:“海上蟠桃初熟,人间岁月如流。开花结子几千秋,我等特来上寿。”接着是合唱较长的庆寿词,结尾处是:“敕赐善门多吉庆,并增百福乐逍遥。庆寿宴,万万年,长生不老。”可见是对权贵人家祝寿的。

    可见民俗热点的转变是旧瓶装新醋,原来的载体中潜在的因子蘖发了新的主题,文学作品起了启导,推助作用。

    民俗的规律是在已有的轨道上运行,重复和扩散,而不考虑它的由来是否合理。学者们却对八仙人物及其故事的演变过程和历史的真实性作了种种讨论,从清代一直到现在。较早的讨论者多是跟着民俗走,相信确有其人或原型,而且找得时代越早越好。于是也就有种种歧说,其中包括为他们再后补编造的一些根据。这样的情况无须介绍。后来的讨论者,特别是有水平的学者.是认真地寻找有关八仙的各种文字资料,与民间传说对比,提出一些矛盾和质疑。

    例如,吕洞宾,资料都说是唐代人。因《全唐诗》有他的诗252首,词30首。许多人就认为确实是唐代人。但《文史》第二四辑陈尚君《〈全唐诗〉误收诗考》言:这些诗见于传为吕洞宾所著《金丹诗诀》、《纯阳真人浑成集》、《吕帝诗集》,或宋代及以后的笔记、诗话、小说。但《金丹诗决》实为宋代伪作,学界已有定论。这些诗中有很多宋代的人和事。他的词《沁园春》、《西江月》、《步归宫》等词牌也是宋代才有的。他是唐代人的说法便是误说。至于宋代是否实有此人,也还需论证。

    据“汉钟离”之名,传说是汉代将军,父叫钟离章,兄叫钟离意。但学者们指出汉代并无此三人。

    传说中的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子,实际是韩愈有侄孙韩湘,中了进士,与八仙中的不符。

    刘海蝉

    刘海蝉是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他本是五代燕山(今北京)人,本名刘操,是后梁燕王的丞相。燕王要称帝,他劝谏无效便隐遁改名,起道号“海蟾子”。“蟾”字无意义,实际是谐音“禅”。是以僧人之名来作道家之号。“海禅”:悟性深如海洋。

    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修行生活的奇迹流传,死后被人神化。影响最大的是说他常与金色的三足蟾玩耍,人说成“刘海戏金蟾”。又把他画成孩童样,前额有下垂而整齐的短发。由“刘海戏金蟾”谐音成“刘海戏金钱”。能戏金钱的是富翁。人人想成富翁,因此他常被人称道。对民俗有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把他当作“准财神”看待,画成年画。一是元宵节的春灯中,有蟾戏金钱的一种样式。即青蛙口中系有一串铜钱。另一种是把妇女、儿童额前短发直接叫做“刘海”。这应是先对儿童来说,借刘海仙人之名寓保佑健康之望,后来又泛用到妇女。这个称名比较普遍而久长。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所选的41个有代表性的方言点来说,南昌、湖南娄底、西安、洛阳、武汉、贵阳、济南、扬州、哈尔滨、上海、南京、萍乡、太原、都是此名。长沙叫“刘环须”。广西南宁叫“刘荫”,也是从“刘海”而来,共15处。另处,北京方言也叫“刘海”可见东西南北中的地方,各种方言都有这个称名。

    张天师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五斗米教,后发展为道教,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徒尊称天师。他的后代也袭承此号。到元代时,才被皇帝正式封为“天师”之号。到了明朝,他的命运不好。朱元璋说:天还有老师吗?改封号为“正一嗣教真人”,按二品官对待。成化年间,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犯罪,本拟削去荫封,到明穆宗时撤去“正一真人”封号,降级封为“上清观提点”,同时降为五品对待。清代时曾升为三品,后又降到五品。发给的印也由银质变为铜制。道教的仙人也不能免俗,有升降荣辱。

    张道陵死后,道徒才给他作种种神化。说他是张良的八代孙,是北斗星降世。老子李耳等曾给传道。青龙白虎曾帮助炼成仙丹,太上老君传授降妖符箓。

    宋代时,端午节人们或用泥作成简陋的天师像,用蒜作拳,用艾作须来避邪。其实是借用蒜的臭味,艾的除秽作用,反而证明了所谓的天师,人们倒不相信他的法力。也有把钟馗与张天师画在一起的门帖,仍然是相信老资格的钟馗,用他作见习训练。

    张道陵是道教实际创始人,但道家著名理论家葛洪、陶弘景等的造神系统中,或抬出老子,或虚造元始天尊等,没有他的名分。还是普通的道徒们尊重历史,请他及后代世世当天师。天师传到第63代,在全国解放时去了台湾,1969年去世,65岁。他的堂侄继第64代天师。

    张道陵修道在江西省贵溪县的龙虎山。他的信仰及影响主要在我国南方。金代时,王重阳等人主张道、释、儒合一,不用符箓,不讲炼丹,自成一派,称全真道。推汉钟离、吕洞宾、刘海蟾等为“祖师”,盛行在北方。于是奉张道陵为祖的南方道教另被称为“正一教”。张道陵的神仙世界只剩下了半壁山河。

    神由人造,先造的神,也由后人摆布,可奉可弃。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和佛教相比,道教的神要少得多。也简单苍白。文化内涵淡薄。印度佛教经过了漫长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输入我国后又经过汉化加工,很快就有广泛的影响。道教形成后理论建设放在修仙、炼丹、房中术、占卜及其他巫术方面。可以说是佛教神的影响,逼迫得道教才追赶补造自己的全局性大神。

    神由人造的规律是群众性造神,在长期流传中加工,是一个口头宗教文学的创作过程。道家却是少数理论家纸上设计,闭门造神,而且要向创世神拔高。又仿套佛教神,结果往往脱离世俗人情,不论不类。最有影响的玉皇大帝及子孙娘娘,确实是群众造的,实质上是非宗教神,是一般的最高的天神及生育神。道教神庙中顺手牵羊.把他们容纳进去了。道观中照例有元始天等在内的三清殿,可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是何许神也。太上老君、九天玄女、六丁六甲,主要用于符箓。八仙虽然是民间作家及群众创造的,但除吕洞宾外未形成信仰,并不是道教的神。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