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预测编古代为什么用龟占卜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习”是连续、重复之义。这一规定关系到两层事理。从表面来看,追求或相信每次占都是准确的,用重复三次来充分显示天意的一致而准确。但并无什么天意,占卜的兆纹带有偶然性。一次占卜的结果往往与人的主观愿望相反,或与实际的结果相反。多次占卜就可能有与愿望相同的兆纹。三是最小的多数,两次吉利一次不吉利,也可视为多数。仅一次吉利也可得到安慰和信心,把此看成天意。把相反的两次,便视为偶然。现代出土的殷墟卜骨多见三块卜骨编为一组而占卜同一件事,就是“卜三龟”的有力证明。出土甲骨还有一事二卜四卜……甚至十八卜的。都是“一事多卜”以求有吉兆的心理机制。

    相似的另一规定是:“二人共贞”和“对贞”。二人共贞,是同一次占卜要两个人同时进行。也就是怕仅一人的一次占卜或许正碰上与愿望相反的结果。对贞,是对同一件事从正反两方面问。如先问会下雨吗?再问不会下雨吗?这也是为了有可能与所希望的一致。

    与卜三龟相反的,却也有“卜不习吉”的说法。即第一次得吉兆,就可作为定论,不需要再得第二、第三次的吉。这自然又是怕再占卜会出现不如愿的结果。如《尚书.大禹谟》说舜要把帝位让给治水有大功的禹。禹谦逊地说请用龟一一占问所有功臣,谁得到吉兆,就让天下给谁。首先就禹占问,果然得了吉兆。舜自然知道,一一占问下去,别的功臣也可能得吉兆。于是当机立断说:我的主意已经决定禅让给你,龟卜你又是吉兆。可见天人之意相同。卜不习吉,就不用一一占问了。

    又有“卜不过三”、“卜筮不相袭”的规定。对同一件事,卜问不能超过三次,也不能在龟卜之后又用《周易》算卦。人们总是要借用这种迷信而权威的算卦来批准自己的意图。如果真的有天意神灵,算卦真的反映天意,应是一次就准,次次都准。“卜三龟”“二人共贞”、“对贞”,都是以侥幸心理,以合法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便是“只许州官放火”。卜不过二之类便正是“不许百姓点灯”了。由此我们倒可明白地看出,古人在对算卦看得神圣的同时,却实际上也是大大怀疑而不坚信的。因而有这些相反两可取便的规定。

    古人超过三次的卜筮必然是多见的。《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告我谋。”是说多次地占卜使灵龟部讨厌了,它便不向我告诉结果。正是说虽灼龟而无兆纹。甚至《易经》的第四卦《蒙》卦的卦辞中就直接明白地写出:“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第一次问卦.告诉给吉凶。因不合你的心意,两番三次地问卦,就是对神灵的亵读、不尊重,神灵便不告诉实际结果。

    对于杀龟取甲和卜龟的时间,上古也有禁忌。《龟策列传》:“卜禁日:子、亥、戌,不可以卜及杀龟。日中如食(蚀),已卜。暮昏,龟之徼也,不可以卜。庚辛可以杀,及以钻之。”每十天中,子曰、亥曰、戌曰不可杀龟,也不可卜问。原因不详。曰中如食,是太阳中心黑如曰蚀,要等恢复明亮后才可问卜。黄昏,夜晚不可占龟。这显然是难以辨认占纹的原因。

    五、王充对占卜迷信的揭露

    汉代王充《论衡.卜筮》是专门揭露用龟占卜天意是一种迷信,并无根据。这里介绍一些内容。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猪羊的肩脚骨烧灼时也会有裂纹,用芦苇、谷杆也可以运算布成八卦,为什么一定要用龟甲着草呢?孔子答:是取它们的名字之义。龟取谐音旧,着取谐音耆。王充评论:可见龟、着普并无神灵,不能知未来。我们还可再揭露一层,起初说龟神灵,用甲占问。后来龟甲不够用,又用了牛羊肩胛骨及腿骨,谁也不认为牛羊神灵,这不反证了龟也不神灵吗?

    王充说:如果不问什么,烧龟甲也有纹兆;如果骂天地再卜龟,也有纹兆。天若有灵,天必会让烧龟甲的火来烧骂天的人的手,灭了烧龟的火呀。可见天连人骗他、骂他都不知道。

    卫国大夫石骀死了,没有嫡子,有六个庶子。他们占卜谁能继位。占卜的结果,是沐浴时载佩玉的继位,五个儿子便忙忙都戴佩玉洗澡。另一个儿子说:父亲在丧,儿子怎能戴玉沐浴呢?另卜,结果又是这个儿子继位。王充评论说:如果不卜,让众人评议,也该是有品德、有善绩的这位儿子继位,第一次却卜得那样一个不能解决问题,也不合理的结果。

    周武王伐纣,占卜的结果是凶。姜子牙把蓍草抛了,把龟甲用脚踏,骂道“枯骨死草,能知道什么!”并没有相信卜问的结果,伐纣大胜。

    晋与楚城濯之战时,晋文公梦见他与楚成王搏斗,成王压在他身上,吸他的脑子。占卜结果是凶。但他的舅舅另说是吉梦,因成王爬在你身上,是背对着天,就是违背天意,你仰面朝天,是得到天意,天佑。战争的结果是晋胜楚败。这说明占卜不一定正确,人可另作解释而确,问龟不如问人。晋弱楚强,晋王担心,所以梦见楚王压住自己,并没有说他是仰面。他舅舅对胜利有信心,要鼓励他振作,便钻空子说他是仰面朝天。

    孔子派子贡去办事,迟迟不回来。占得到“鼎折足”的凶告。学生们都说:鼎的腿折了必倒,是子贡出了什么意外,回不来了。颜渊却另外解释说:鼎折足,说明子贡回来时必坐船,而不用走路。果然如此。

    王充根据这些实例说:“枯龟之骨,死着之茎,”不能预知活人的事情。

    《史记.日者列传》中褚少孙说到他亲自见到的一回事:汉武帝把各种占卜派别的专家请在一起,判定某一天可以给儿子娶妇吗?五行家说,也可以娶妇。堪舆家说不可。建除家说不吉。丛辰家说:大凶。历法家说小凶。天人家说小吉。太一家说大吉。不仅有吉和凶两种判定,而且在吉或凶的程度上也有大小不同。还有骑墙调和的一种,不说吉或凶,只说可以。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辩论不决。把各家的意见汇报后,汉武帝相信了五行家的看法,说:也不图吉利,只要没有死忌,可以娶,也就行了。就在这天给儿子举行了婚礼。

    事情很清楚,由于某种原因,皇帝一定要在这天给儿子办婚事,所以他不问是否吉利,只问可以吗?聪明的五行家听话听音,顺着皇帝的意思回答了,其他各家还认真地讲各自的不同道理。他们扫了皇帝的兴,还不知道,也说明并没有能预知的占卜。

    从这件事可知:

    人们虽然一般的信天命、占卜,但在具体功利事上却不信天命,要用占卜的手段使天意附和己意。而许多占卜职业的人也深知此情,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天意、事情结局只能有一种,而占问的结果却多种多样,或大大矛盾,充分证明了无论谁都不能用迷信的方法知未来。

    用蓍草怎样算卦

    民间的算卦迷信经历了几千年,有许多变化,最早的算卦详细情况,记载下来的是用蓍草按《周易》算卦。总的特点有二。一是要有极为崇敬、虔诚的态度,二是方法很复杂。根据《周易.系辞》及其他资料所记,可介绍如下。

    一、蓍草是怎样的草

    蓍,本是一种普通的草。现代植物学对它的认识,《辞海》是这样介绍的:“别称‘蓍草’、‘锯齿草’、‘蚰蜒草’。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叶互生,长线状披针形,篦状羽裂,裂片边缘有锐锯齿。头状花序多数密集于枝顶成复伞房花丛,夏秋间开白色花。我国北部和苏联西伯利亚分布较广。用分根或种子繁殖。全草供药用,民间用治风湿疼痛,外用治毒蛇咬伤。茎、叶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庭院内有载培供观赏的。”

    既然是一种普通的草,怎么会神奇的成为算卦的东西呢?

    汉代班固《白虎通.着龟》中说孔子曾说:这种草名叫“着”,是因为它的生命长,犹如人老叫“耆”。老人历年多,经事多,经验丰富。因此用着草算卦。孔子明确告诉子路:正是取着草这个名字的谐音,而不是说它有什么灵性。

    在用蓍之前是用龟占卜问吉凶。《史记.龟策列传》引古代占卜书中说:“上有稠着,下有神龟。”就是说丛生的著草下会有龟潜藏。但,着草主要长在北方,不是水草。可见着草下有龟不是真实的说法,是要把龟是所谓神异性付会到着草。龟数量少,一片龟甲烧灼占问次数有限,方法也复杂。由“着”而想到“耆”,着是多年生,由此而附会说它如年长经历广的老人,因而用它代替龟甲。

    由于用着草占卜,也就后起了一些对于着草的神奇而迷信说法。

    褚少孙在《龟策列传》中说:“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着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一株着草可以有一百枝茎干。生长之处,没有虎狼,也不长毒草,是一种圣洁的仙草。《说文解字》说:“生千岁三百茎。”另一种说法是:“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一本百茎也。”据后者,一千年时才有一千条茎干,而不是只三百根。蓍草的神异在于百千年而多茎,因而《龟策列传》说:“能得百着,并得其下龟以卜者,百言百当,足以决吉凶。”

    二、算卦的方法

    用着草算卦的具体方法,《周易.系辞》是这样记叙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能毕矣。”

    这段话中,“大衍”即“大变”之意。指对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的推导。“揲”音办6,意思是按一定的数目分检物品,指分组。“仂”音16,意为夹在手指之间。“奇”音ji,指余数。为什么用五十根?后代学者有各种解释。汉代易学专家京房的说法是:一天是十二辰,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日,天上有二十八宿。这三个数的和是五十。留下一根着草不用,它象征古人所说的天地未开辟之前的混沌状态。但这三个数、混沌状态都与算卦并无联系。只能是古人刻意要用几组数目作某种事理类型的符号,经过长时期摸索实验,凑成了49这个数。所谓留下一根蓍草不用,是故做神秘的。说成留下两根蓍草不用,也是可以的。

    四十九根的用法,基本是“三变成一爻”。又重复为“十八变而成一卦”。具体步骤如下。

    1把四十九根任意分成两部分,各握在左右手中。在左手中的代表天,右手的代表地。这就是所谓“分而为二以象两”。两就是两仪,指天地,也就是阴阳。

    2从右手中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

    3放下右手的蓍草,用右手数左手中的蓍草,每四根是一组,象征四季。最后一组必然是四根、三根、二根、一根的任何一种情况。把剩下的夹在左手的中指与食指之间,这象征闰月。

    4再把原来右手中的蓍草,又用左手按四根一组来分,最后一组也是四根、三根、二根、一根,把它们夹在右手中指与食指之间。

    5把第二步预留的一根、左手和右手中的的最后一组总合起来,必定是九根或五根。以上五个步骤是第一变。

    为什么第一变的结果必是九或五呢?这可从具体试验证明。

    假设把49分成25与24两部分。如把25中抽出1个,余24个。用4来分,最后一组是4。另一部分用4来分最后一组也是4。1、4、4的总合为9。假设先从24中抽去1根,最后一组是3。而对25分后余下的一组是1。1、3、1的总合是5。

    假设把49分为48与1。先分1。减去1,已完,无所分,1等于最后一组。再分48,最后一组4,加上预留的1,仍为5。如先从48减1再分,最后一组是3。再分另一部分的1,不够分,等于是最后一组,总合也是5。

    假设把49分成29与20。29减去1,余28。各用4来分,最后一组都各是4。加上预留的1,总数是9。如先分20,最后余数之和便是5。

    把49分成任意两数,总计会有1与48;2与47;3与46等48种组合。每一组的两数,任何一个先减去1再分,又等于再变成一组。如此共计是96种情况。任何一种的“三变成一卦”的总数,不是5,便是9。这是一种极有规律和兴趣的数字组合情况。读者可以自己再试几种情况。

    6把第一变余下的5根或9根除去不用,把余下的44或40根,同样如第一步分成任意两部分。又如第二步,把右手中的去掉1根。又如第三步用4来分。又如第四步,把左手的用4来分。又如第五步,把三个数合计起来。不是8便是4。这是第二变。

    例如除去第一变的余数9,把40分成各20的两部分。20减1再除4,最后一组是3。而另一组的20,不减1,最后一组是4。加上预留的1,合计是8。假设分成1和39两部分。1这一部分就是最后一组。而用4来分39,最后一组是3。加上预留的1,合计仍然是4。而另一部分的39减1,余38。用4来分,最后一组是2。两部分的最后一组、加上预留的1,合计仍是4。可不再举例。

    7再把第二变的余数减去,尚余32、36、40根三种情况。即假设第一变中三个余数合计是9,则第二变所用的着草是40。第二变的三个余数合计是8,减去后余32。如第二变三个余数合计是4,减去后余36。

    把这个数目,仍按上述第一、二、三、四步的办法运算,三变的余数必定是八或四。这是第二变。

    8再要把这前后三变的余数变成阳爻或阴爻的符号。这三变的余数不外九、八、五、四。九与八是大数,五与四是小数,这是一种区别。三变中大数与小数的搭配又有四种区别。

    三变的余数有两次大数、一次小数的,各是:九、四、八;九、八、四;五、八、八,把它们特称为“少阳”,用一长横作为记录符号,叫阳爻。

    三变的余数有两次小数、一次大数的,各是:五、四、八;五、八、五;九、四、四。特称为“少阴”,用两短横的“——”作为记录符号,叫阴爻。

    三变的余数都是小数,即五、四、四时,特称“老阳”,符号与“少阳”相同。

    三变的余数都是大数,即九、八、八时,特称为“老阴”,符号与“少阴”相同。

    这样经过对蓍草的“三变”运算,可以得出一个笔画符号,这个符号又统称“爻”。这就是“三变成一爻”。

    9这样的“三变成一爻”共进行六次,总共十八变,可得出相同或不同的六个“爻”的符号,便构成一卦。这就是所谓“十有八变而成卦”。但六爻的顺序是由下到上排列的。第一个三变所得的爻排在最下位,称“初位”,简称“初”。依次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三变”形成的爻,再依次向上排列,各称为:二(位)、三(位)、四(位)、五(位)。第六次“三变”所得的爻排在最上位,称“上(位)”举个例子。比如依次的六个“三变”的余数个是:九、八、四(即少阳);五、八、八(即少阴);九、四、四(即少阴)、九、八、八(即老阴);五、八、四(即少阴)。转化成成爻位符号,便是:y。这便是六十四卦之一的泰卦的符号。

    10按数学上的“排列组合”的算法公式,可以算出阳爻与阴爻数目与位置不同的六十四种类型,这就是所谓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中有的爻还可以变化,从而使某一卦变成另一卦。上述的老阳、老阴、少阳、少阳四种爻,少阳代表春天,从春天渐暖来说,易法中又以“七”为代表。老阳代表夏天,从温度增到最高来说,易法中用“九”代表。少明代表秋天,从天气渐冷来说,易法中用“八”来代表。老阴代表冬天,因气温降到最低,易法中以“六”代表。由春而夏气温虽渐有提高,但都是阳气盛,只有量的变化。由秋到冬,也相似。所以少阳(即“七”)和少阴(即“八”)是不变化的爻。由夏到秋,由冬到春,气温量的变化同时也是由暖到寒、由寒到暖的质的变化。所以老阳(即“九”)和老阴(即“六”)便是可变的爻。某卦中某爻如果是可变的,就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卦,互相参照来作占卜。

    以上述泰卦为例,按六爻的原本阴阳情况而成的符号是y。但第五爻原本数据是九、八、八,即老阴,是可变的爻,于是又要变成相反的阳爻。于是卦的符号成为:言。这就成了另一卦,叫需卦。把二者结合起来叫“泰之需”。泰卦是本圭,需卦是“之卦”。

    有了卦象符号,就可以任意的摊派占问的事项与吉凶。

    这样的操作本来没有什么道理,但设计者却付会说“四十九”这个数目中包含十二个月、四季、十干、二十八宿。其实与这些并没有什么关系。无非是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所谓天意。但十二个月、四季、十干等,岂不是又不是天意了。但我们对这一套具体操作办法及规律性来说仍然是赞叹的,它必是长时间多数人反复摸索的结果。同时,它也太复杂,所以后来也渐渐被淘汰了。被淘汰就说明它没有神灵性。

    后来也有不少其他的类似的算卦方法,例如唐代敦煌伯三三九八号《卜法》:“其卜民用算子卅四茎,分作三份,上斜中竖下斜。后乃四四除之,余者成卦。”是用34个竹签,并不说其中包含十二个月、四季、十干、二十八宿。变成分作三份。“上斜中竖下斜”的“斜”是“横”的意思。即一个卦的符号由所分的那三部分形成。上下两部分画横线,中间一部分画竖线。“四四除之,余者成卦”,也就是《周易》的“揲之以四”,即四个四个的减去,用余下的最后一组的数来“算”。例如把三十四根算子分成三份各是23、7、4。把第一份的23根,四根四根的减去,最后余下的是三根,便先画成三根等长的横线。再从第二份的7根中减四根,下余三根.便在所画的横线下画三道竖线。第三份只有四根,视为减去后的余数,再在竖线下画四根横线。它的整体符号便是。这就是敦煌当时一个卜卦符号。与《周易》对比,不用蓍草,而用竹签,但竹子无所谓神异性,也就对比出蓍草本没有神异性,也不能知道天意。也就对比出与蓍草或竹签的具体数目没有关系。

    由这些不同的卦象符号可以想到,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把某个较大的数目,分成二、三、四部分,就可以成为所谓“爻”的层位。再按某个数来分,最后一组都是一、二、三、四等数,就可以成为所谓“爻”的数目,从而形成一个所谓的卦象,就可以给它摊派占卜的人、事、病、雨等事项,再任意加上吉凶的判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