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方言俗语词中作假成趣的“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疙瘩状比面片、面条不易熟,要多煮一会。由“老煮”谐音。

    《温州》:“油老鼠:一种油炸的不规则的块形或小球状的糕点。是将面粉调成稠浆,舀入铁勺中,包以绿豆芽等馅料,放在油中炸成。”按,似当由“剌”谐音,指绿豆芽的茎杆难以被面粉稠浆裹住,会剌露出来。

    周作人《苦竹杂记.油炸鬼》:“小时曾见一种似麻花单股而细,名曰油龙,又以小块面油炸,任其自成奇形,名曰油老鼠,皆小儿食品。”笔者未见绍兴方言同音字资料,只好参照其他方言来讨论。以丹阳、宁波、金华、苏州、崇明、上海话言,“鼠”、“处”都谐音,油炸处理之意。

    《西宁》:“老鼠儿:饺子的一种,形似老鼠,故名。”

    此释苟简。饺子实难形似老鼠。在甘肃陇东一带一种包子捏成长形,边缝收在上部。不是把边缘平捏压合,而是捏成折皱形。春节祭神特如此做,一端两侧按上两粒小黑豆,说是像鼠眼,但名字叫“搐把子”或“zhui把子”。老人说是老鼠形,小孩总会反问:哪里像老鼠?因老鼠背部不会有这样一个突起而折皱的棱。按,《方言》卷八:“宛野谓鼠为‘雖’。”字音“隹”,是河南南阳方言。而甘肃陇东人并不知这个生僻古字。对于孩子们反问,老人无法回答,倒是思路活的年轻人有时笑着说:这包子上的花边“搐搐”的,不就是“鼠把子”吗?也只是从两个字同音同调趣侃说罢了,也不认为像老鼠。各地饺子边都有捏成折皱的,因下锅后不易开裂散馅。西宁“老鼠饺”会不会就是这一种呢?

    《南京》:“松鼠鱼:江苏名菜,以一斤多重的整体鱼为料,身上纵横交叉切成相连的小块,油炸后加作料烧成,一般用鳜鱼来做。”

    食品中没有松枝,也没有而更不应有松鼠或一般的鼠,却如此称名。菜肴品味著名,起名也奇特著名。人们一边品味佳肴,一边琢磨趣名的由来,既获营养,又练智力。可惜词典也不知而避言。说穿了,十分简单:“松处鱼”的谐趣。从纵横交叉切口的处理而:作宽松处理,便于入味。以前“宽松”的“松”另是一字,南京话同音同调,“鼠”、“处”也同音同调。

    第三类,其他。

    《梅县》“老鼠肉:上臂发达的肌肉。”

    “鼠”与“珠”谐音。从肌肉突起,滚圆如珠来形容。

    《素问.气府论》:“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灵枢经.本输》:“鱼际者,手鱼也。”鱼际、手鱼,是从“腴际”、“手腴”的谐音趣写。两种著作在秦汉时代,可见谐音隐实示虚方法时代之早。西宁方言把手臂上突起的肌肉叫“鱼儿肉”,一脉相承。上海话把腿肚子叫“黄鱼肚皮”,“旺、逾(或腴)”的谐音。山西万荣,甘肃陇东又另叫“猪娃子”,以如“珠”圆作谐音。理据与梅县同,趣说却异。

    《广州》:“老鼠仔:臂上突出来的腱子肉。”

    “薯”同音异调,以薯块为喻。

    《于都》:“老鼠子:指人的上臂鼓起的肌肉。”

    “薯”同音异调。梅县话“鼠”、“薯”不谐音,于是另找出路而从“珠”谐音为“鼠”。为了求趣,与其他方言趋同,总有自己的灵活办法。

    湖南永安说“老鼠囝”,具体谐音途径不详。

    《建瓯》:“老鼠仔:2粉线袋,旧时裁缝师父用来画衣样的粉包,两头扎紧,中通一粗线沾粉画样。”

    又:“老鼠溜:焰火的一个品种,样子像一个鞭炮拖一根竹签,点燃后直窜上天。”都是“出”字同音异调谐音。前者从线可不断从袋中拉出言。甘肃陇东直接叫“搐袋子”,从袋两头扎起和线可长可短言。建瓯话不知“搐”字可否谐音。指这种焰火,从象声词“出、出、出”的喷火和“出溜”的一下就上了天而言。不带竹签而点燃后在地面如此乱窜的焰火,不少方言叫“地老鼠”,也不是以像老鼠逃窜为充分必要理由的。

    《温州》:“白老鼠:称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上当受骟的人。”

    按,“赤”同音异调谐音。“赤手空拳”的“赤”,与“白”复说。

    《银川》:“鼠迷1〔舒不哈提〕,不幸,灾难。2(长相)丑陋。3丢人。ii(波)shum,凶兆。23两项汉民也通用。”

    按,首义是波斯语译音词,但有意选用了另有歧义的“鼠迷”写法。译音词也结合了谐音趣难的方法。此义不可能引申出另二义,另二义当是汉语词“鼠眉”的隐实示虚。迷、眉,同音异调。“眉眼”的省说,以鼠眉眼喻丑陋难看。丢人也即难看。

    《哈尔滨》:“鼠眯:因恐惧而不敢说、不敢动。也作“鼠迷。”

    “憷”或“怵”的谐音,恐惧义,与“鼠”音近。

    《忻州》:“眉鼠:容貌:这闺女哩眉鼠不赖,可多后生爱哩。”

    可见不是贬义词。“数”同音同调谐音,如“礼数、路数、形数、智数、情数、色数”等众多词中。长治方言,同词同义。

    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鼠霉:1倒霉;不走运,不光彩。2指容貌猥琐。”

    首义时“鼠”谐音同音同调的“数”,指运数、气数。次义时“霉”谐音同音同调的“眉”,与银川话“鼠迷”、忻州话“眉鼠”同中有异。

    又,“鼠儿线:一种丝绒线,较松而粗,各色皆有,用于扎花、剌绣。”

    “鼠”谐音“束”。旧时这种线价贵,不常用,买的量少,以彩纸约成小束为单位销售,犹言“把把线”。

    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鼠shu迷:慑服。又作‘鼠匿’。不幸,灾气。”

    首义与哈尔滨话相同,即是“憷chu”或“怵chu”的谐音。慑服是恐惧的另一种表述。“鼠匿”即因怵而收敛。次义谐音“数迷”,运数不通不顺。

    这一组词语的词义差异较大,有“迷、眯、眉、霉”的异写,但虚假的“鼠”却是共同的,因为它奇特有趣。

    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琉璃鼠儿:蜻蛉的俗称,如蜻蜓而小,青绿色。”

    即蜻蜓的一种。而琉璃可有各种颜色,“留离.倏儿”的谐音:来到和离开都倏忽而快。其中“倏儿”与建瓯话“老鼠溜(出溜)”指焰花的理据殊道同归。《广州》:“琉璃灯盏:一种蜻蜓。”也应是“留离等趱”谐音:来到和离开都赶而快。

    福建莆田,“批老鼠巡:儿童打水飘儿的游戏名”。

    “鼠”谐音象声词“处”,指薄片石“处儿,处儿”地在水面上向前窜起。

    福建永定下洋,“老鼠兔儿:每月繁殖的兔子。”按,似谐音“出”,指出产。老出,即(每月)接连而生的兔子。

    《太原》:“老鼠胡子:长在下巴上的稀疏的胡子。”鼠、疏,都音而谐音。词典不言比喻是对的。因为老虎、猫的胡子都是稀疏的。

    上述“鼠”字隐实示虚趣难词以时代明确的汉代“鼠瘘”为早,但时代仍可前推。下面对《汉语大词典》“鼠”字的义项及“鼠”部一些词语再作讨论。许多有“鼠”的词语实与鼠无关,它所隐蔽的理据是什么,词典不言,而这一些词语又是时代较古远的。有的词义与“鼠”有关,但不易看出,词典也未言,这里顺便作简说。

    《汉语大词典》“鼠”字有三个义项都不是字面之义,而应是假借义或谐音趣难说法。

    “鼠”第三义:“居处。《商君书.说民》:‘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之母也;任举,奸之鼠也。’蒋礼鸿锥指:‘则鼠亦可读处。处者,居也。奸之处也犹奸之宅也。’”词典应指明假借而未。

    第四义:“忧愤,忧闷。参见‘鼠思’。”

    “鼠思:忧思。《诗.小雅.雨无正》:‘鼠思泣血,无言不疾。’郑玄笺:‘鼠,忧也。’《花月痕》卷二:‘大抵青天碧海,不少娥眉见嫉之伤,谁知白袷蓝衫,亦多鼠思难言之痛,此双鸳祠所为立也。’”

    按,《小雅.正月》:“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瘕忧以痒。”毛传:“瘕、痒,皆病名。”但不能指明何病而不确。《诗集传》:“鼠思,犹言瘕忧也”。其实“鼠”是“处”的临时假借趣写,犹“早”之为“蚤”。“瘕”又是对假借的“鼠”再假作偏旁,都不是独立的词。古代汉语中,也只有“鼠思”一种说法。《经籍纂诂》也仅补《管子.侈靡》“鼠应广之实,阴阳之数也”一例,旧注,“鼠,忧也”。其实“鼠思”即“处思”,与“处心积虑”中同。“鼠思泣血”因语境而指忧。《诗经》“鼠”字此趣假用法,启示了后世以“鼠”作谐音趣难造词。

    第五义,“给予。睡地虎秦墓竹简《为吏之道》:‘自古以来,叚门逆吕,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田宇。’又《秦律.金布律》:‘都官佐、吏不盈十五人者,七人以上鼠车牛、仆;不盈七人者,三人以上鼠养一人。’”也仅有此二例,也只能是“处”的借字。《汉大》“处”有安排、承受、占有义,都与“给予”义相应。

    “鼠乡:碁石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二.碁石》。”按,当征引其中:“〔时珍曰〕《西山经》云:‘皋涂之山,有白石,其名曰碁,可以毒鼠。’郭璞注云:‘鼠食则死,蚕食而肥。’则鼠乡之意以此。”仅“鼠”字可得解说,“乡”字则仍不知所指,或为“飨”字的记音趣写。

    “鼠姑”:牡丹的别名鼠妇的别名。

    都未及名义。按《本草纲本.草三.鼠姑》引《别录》:“主咳逆上气,寒热鼠瘘。”则指牡丹时“鼠”字有据,“姑”字有趣而未能排难。

    “鼠尾:草名,即陵苕。初秋开淡黄花。花及茎叶可以染皂,又入药可治痢。”

    “鼠尾草:草名。可入药。见《本草纲目.草二.鼠尾草》。参见“鼠尾”。

    按,“鼠”字理据不明。但《本草纲目》《鼠尾草》条已明言:“鼠尾以穗形命名。”

    “鼠负:虫名。又名鼠妇。”

    “鼠妇:古称伊威,又名鼠妇潮虫。(明按,“鼠妇”后当脱失顿号,本是二名)体形椭圆,胸部有环节七,每节有足一对,栖于阴湿壁角之间。参阅《本草纲目.虫三.鼠妇》。”

    《崇明》:“鼠步:学名鼠妇。有的方言叫‘潮虫’。”对“步”标同音代替号。

    此名甚趣,歧释也多。李时珍所引有陶弘景曰:“鼠多在坎中,背粘负之,故曰鼠负。今作妇字,殊似乖理”。韩保昇曰:多在瓮器底及土坎中,常惹着鼠背,故名。俗亦谓之鼠粘。陆佃《埤雅》:“鼠负,食之令人善淫,故有妇名。又名鼠姑,犹鼠妇也。鼠粘,犹如鼠负也。”李时珍据此而言,“然则,妇、负二义倶通矣”。

    《说文》先载“鼠妇”名、《尔雅》继作“鼠负”,都无解释。各种解释都是后起望文生义的曲解。郭璞只言“瓮器底虫”,不言生土坎中。取名的实际原因是虫因喜潮湿,又叫湿生虫。多见于水缸下,而水缸在厨房,厨间比较阴湿,此虫多有,不限缸底。从“厨伏”谐音趣说为“鼠妇”。因“妇”字无理,又变为“负”。老鼠洞深,无此虫,鼠因何可背负它呢?崇明此词的“鼠,当是“厨 ”的谐音。“步”当是“伏”同音同调谐音。

    “鼠李:木名。”引《神农本草经》卷三:“鼠李主寒热瘰疬疮。”南朝梁任防《述异记》卷下:“杜陵有金李,李大者谓夏李,尤小者呼为鼠李。”清李调元《困园杂咏》之十七:“李乃仙之木,云何鼠李多”释义有两个问题。一,任防所言“鼠李”当是另一物,即一般果品的李子。“夏”有“大”义,故大者叫夏李。尤小者叫鼠李,“鼠”当指小,参见后文“鼠梨”、“鼠韭”的申说。二,无论何种,为何以“鼠”系名。李调元诗即对此作问。

    《本草纲目.鼠李》言有异名楮李、鼠梓、山李子、牛李等。“〔时珍曰〕鼠李方音亦作楮李,未详名义。”又引言“木高七八尺,叶如李,但狭而不泽”,则是以“李”称的一种依据,也区别出不是果品可食的李。所以《本草纲目》入木部,而把果品的李入果部。寒热瘰疬,即鼠疮。则“鼠李”的真实理据是“处鼠疬”的药效。“处”即处治,隐含在同音或近音的“鼠”字中。是汉语语流音变独有的类型“同音兼并”类型。“疬”谐音为“李”。

    “鼠梨:即杨楂,又称山梨。陆玑云:实如梨,但小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

    按,李时珍曰:山梨,野梨也,处处有之。梨大如杏。今议,“鼠”当由“搐”谐音趣言,收缩而小,方言俗语或把人小气吝啬叫“搐搐客”。

    “鼠韭:垣衣的别名。”

    按,《本草纲目.草十一.垣衣》引异名有“天韭”、“鼠韭”、“乌韭”,都未及名义。韭,当是比喻色绿而丛生。“鼠”当由“搐”谐音而言短小。“乌韭”当从指瓦上苔藓的“屋韭”而作趣。

    “鼠梓:1苦楸。楸的一种。2鼠李的别名。”

    按,《本草纲目.木二.楸》,言叶治瘰疬瘘疮,所以与鼠李同名。《尔雅》郭注,梓即楸也。

    “鼠腰兜:一种武士服饰。”引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纻丝袍,束腰衬体,鼠腰兜,奈口慢裆。”

    按,“鼠”字不可解。必不是字面意思。也可能是由“搐”谐音,与“束”复说。

    “鼠查:山楂的别名。”

    按,李时珍言,猴、鼠喜食,又有猴楂、鼠楂名。

    “鼠耳巾:隐士裹头用的头巾。”

    避释“鼠耳”。隐士巾又叫“角巾”,词书释为有棱角的巾。是怎样形成棱角的呢?未有言者。束晳《巾赋》:“老公戴合欢之帽,少年著蕞角之巾。”蕞,用为“撮”,扎结义。用布盖头须得扎角在耳部。“鼠”谐音“搐”而指约束。

    “鼠蹊:指大腿和腹部相连的部分。”

    鼠蹊,即今医学语:腹股沟。似由“(腹股)蹊处”的省说谐音而倒序,是源于“鼠、处”可谐音的方言。

    “鼠溪:中医称人腿斑中的**。”《医宗金鉴.剌灸心法要诀.胃府经文》:“胃经分寸歌”注:“从归来下行,在腿斑中有**,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动脉应手,亦旁开中行二寸,气街穴也。”

    按,“溪”是“蹊”的别写,指其间的沟如蹊。例句中的“腿斑”当做“腿畔”,指两大腿之间。“鼠”指**,当由南方音系“珠”的谐音。

    以上60多个词语中的“鼠”字,绝大多数是隐实示虚的趣难用法,说明谐音造词法的历史很早,造词数量很多,还会有系列性。而古今的语言研究却对它们大意疏忽,不能知晓庐山真面目,回避理据解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