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猖狂”释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随缘,至于颖水。”《张义潮变文》:“承珍忽于旷野之中,迥然逢着一人,猖狂奔走。遂处分左右领至马前,登时盘诘。”此人是唐朝使者,他答言:“汉朝使命,北入回鹘充册使立。行至雪山南畔,被叛乱回鹘劫夺国信,所以各自波逃,信脚而走。得至此间,不是恶人。”“信脚而走”正是“猖狂奔走”的词义。《张义潮变文》:“蕃贼麖狂,星分南北;汉军得势,押背便追。”这是说敌人四面乱逃。《伍子胥变文》:“枪沾汗血,箭下猖狂。”写箭射得敌人乱逃。

    《五灯会元》卷十四《尧峰颢暹禅师》:“若也入得,所以古人道,是处是弥勒,无门无善财。若也入之未得,自是诸上座狂走。”《宋高僧传》卷十八《唐虢州長乡万回禅师》:“且不言寒暑……东西狂走。”狂走,就是乱走。

    对此“猖狂”误释的,又如徐震谔《敦煌变文集校记补正》就《伍子胥变文》“行步獐狂”言:“凡‘獐狂’,皆当作‘张皇’。”又言《张义潮变文》的“猖狂奔走乃‘仓皇’之别字”。“蕃贼麖狂”句,义同“张皇”,为慌张义(均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中国语文通讯》1981年周光庆《敦煌变文释词》也将此三例释为慌张、狼狈义,另将“箭下猖狂”误为猛烈义。

    《辞源》第二册,将“猖狂”义仅释为“肆意妄行”,即贬义的胡作妄为。而首条书证却是《庄子.在宥》“猖狂,不知所往”。第一册另有异形词“倡狂”条,释言“肆意骄狂”,唯一的书证又是《庄子.山木》倡狂而妄行”,全都是失之交臂而张冠李戴了。

    《汉语大词典》“猖狂”首义“随心所欲,无所束缚”,画龙不点睛,没有指出是对行走而言。即与次义“狂妄而放肆”没有根本区别。第五义“狂乱貌”,首例即本文前引《吴越春秋》:“胸中忧愁,行步猖狂。”可见仍然不恰切。又例宋叶适《宿觉庵记》:“盖世有畏日暮,疾走猖狂而迷惑者,然犹反顾不已。”其实也只是说乱走。把乱走一义误分成三义。又,“獐狂:张皇;慌张。”有《伍子胥变文》“行步獐狂,精神恍惚”例。又,“麖狂:慌张失措。”即《张义潮变文》:“蕃贼麖狂,星分南北。”总之,《汉语大词典》不知而失收“乱走”义。

    最后顺言,“猖狂”词至宋元明之时,意思再转为慌张、忙乱、糊涂。也有改写为“张狂”的。《董西厢》卷四《中吕鹘打兔》曲,叙张生错将红娘当作莺莺而抱:“畅忒昏沉,忒慕占,忒猖狂。不问是谁,便待窝穰。”此为糊涂。《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只见卖馉飿的小厮儿掀起帘子,猖猖狂狂,探一探了便走。”《醉写赤壁赋》第一折《游四门曲》:“报一声金钗斜坠乌云上,举手意张狂,忙将罗帕紧遮藏。”《范张鸡黍》第四折《石榴花》曲:“听的道接皇宣,唬的我魂飘荡,脱丧服我手脚张狂。”《还牢末》第三折《双调新水令》曲:“我这里头暝眩眼獐狂,七魂倶亡。”《救风尘》第二折《商调集贤宾》曲:“一个个眼张狂,似漏了网的游鱼,一个个嘴卢都似跌了弹的斑鸠。”《三国演义》第一百回,诸葛亮辱致曹真信中言:“磋尔无学后辈,……走残兵于斜谷,遭霖雨于陈仓。水陆困乏,人马张狂;抛盈郊之戈甲,弃满地之刀枪。”各例均为慌张义。

    “猖狂”,字本当作“伥狂伥”指行,“狂”指乱。乱,特指错走道路,或不遵道路。由道路引申为道理,自然就发展为沿用至今日词义的胡行非为,恶势器张。这在唐代已是如此,《敦煌变文集》及唐代作家诗文中用例甚多,不烦赘说。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