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桃花源记》“外人”指世外之人补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新编全日制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对《桃花源记》“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注释:“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文史知识》2002年第8期钟伦守《桃花源里的“外人”》认为错误,应当指“世外之人”。同年第11期王峥、涂宗涛的两文却认为课本的解释正确,而“世外之人”的解释为错。我同意钟伦守的理解,但觉得理由说得不够充分,此作补充。

    就渔人言,有两个不同的“内外”。一个是桃花源内外,“外”即渔人生活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渔人生活的现实世界为内,新到的桃花源和观念中的天上仙界为外。以前没有桃花源这个“外”,现在有了,便与天上仙界合而为一。所以“外人”便是世外的仙人。从作者的构思言,把理想的虚无境界敷衍为世间的桃花源,从而让人亲自经历。“土地平旷……鸡犬相闻”是眼前景象;“悉如外人”是由表象作实质判断。借此画龙点睛的之笔,一跃而提高到主题思想的揭示:以拟想的美好世界对比否定现实的丑恶世界。

    从事理和文理言,桃花源内外不一样,而桃花源内与仙界一样,这才是有意义的反差对比。认为桃花源内外人衣着都一样,即它代表桃花源内外都一样,那就与文章的主题相反了。

    唐诗咏写桃花源,正是誉为仙界、仙人。王维《桃源行》:“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权德舆《桃源篇》:“凿井耕田人事隔,不知汉代有衣冠。……石髓云英甘且香,仙翁留饭出青囊。”刘禹锡《桃源行》:“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韩愈《桃源图》:“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韩愈把渔人生活的尘世叫“人间”,即桃花源内是仙间。后世因有“世外桃源”、“桃源仙界”词。从衣服说仙凡的不同不过是方便的传意写法而已。

    《太平广记》卷二十五《神仙二十五.采药民》(出《原仙记》)是仿《桃花源记》写作的。其中说:“绕穴行可一里许,乃出一洞口。洞上有水,阔数十步。岸上见有数十人家村落,桑柘花物草木,如二三月中。有人男女衣服,不似今人。”是说不似当时世间的衣服。这充分证明《桃花源记》中正就是说不像桃花源外世人的衣服,而像仙人的衣服。

    王峥文章据“遂与外人隔绝”、“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反问:“在一篇仅三百余字的短文中,如此频繁地使用‘外人’一词,竟作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很难让人信服。”这实在不成理由。同词而异指,不仅是语言的实际情况,往往是特意让人思索一下的。汽车司机有道是“平处易翻车”,人们对貌似平易的话也会不求甚解。平平常常的“外人”引得我们作讨论,正是文章平处有险之笔。又问“既然渔人从未见过世外之人,又怎能一看到桃源中人就推断出他们‘如’世外之人呢?”虽未见,但观念是有的。神鬼都是乌有而人们未见,却是常用词。桃花源也是乌有而未见过的,按此逻辑就不会有此篇名文了。“‘悉如外人’,在这里是大而言之,指的是桃源中的人基本生活状态。基本生活状态与当时的晋人大致一样,这应该是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农村发展缓慢这一现实的。”但对此篇来说,所谓桃花源人的“基本生活状态”,应当是《桃花源》诗所言的“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正因为晋人无此幸福,作者明言要到天上到世外去寻,怎么会是晋人实有的呢?

    王峥文章最后说文学作品不同于严肃的学术论著,解读文学作品不宜过于执著,否则会弄得南辕北辙,与作者的意图偏离甚远。更何况桃花源本就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子虚乌有之地,作者又故意把它写得神秘莫测,如果一味当实事来看,那么,渔人‘处处志之’,又怎么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呢?”可是,不论怎样的文章,对字词句的意思都应力求确解。如果把“世外之人”的理解认为是“过于执著”,另讲为“桃花源之外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问题在于哪一种执著符合原文之意。

    “外人”的正解关系到文章的主题。“如世外之人”即如仙人,就是对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如桃花源之外的人”即如晋代一般的人,就不仅无此积极意义,而且也没有其他的什么主题了。陶渊明特言“避秦时乱”、“赢氏乱天纪”,正是推崇周代之制,这是古代圣贤及文人津津乐道的理想世界。

    涂宗涛文章说:“那个‘悉如’是综括词,它包括三事,即人们来来往往的动作和田野耕作方式,以及男女衣着。……那‘其中往来种作’也应和晋代的现实不同;但文献从无秦人和晋人的往来动作有何区别的记载;至于田野耕作方式,在历史上发展非常缓慢,秦人和晋人也不会有明显区别。因此。将‘悉如外人’之‘外人’,解释为不同于晋人现实的‘世外的人’,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但没有人会说秦人和晋人的往来动作与田野耕作式有何区别,因为这是毫无意义的。“往来种作”,实际是“男女”的修饰语。

    涂宗涛文章说:“‘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它不是超现实的神仙仙境,而是在人世间存在的。……如将‘悉如外人’之‘外人’,解释为‘世外的人’,即世俗之外的‘桃花源里人’,那么,‘桃花源’是超俗世的仙境、还是存在于俗世人间,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因‘世外’会让人立即联想到超俗世的神仙仙境,后代一些人把‘桃花源’认为是‘仙源’、‘仙家’,我以为即和将‘悉如外人’之‘外人’理解为‘世外的人’不无关系。”这个理解却与大家的共识完全相反。所有解说《桃花源记》的论著都说桃花源只是代表人们的理想,因而以“仙源”、“仙家”为称,涂宗涛文章却说这是由对“外人”的误解导致的另一误解,竟与大家无共同语言了。其实,那正说明古人以为“外人”指仙人。涂宗涛文章又引明人张自烈《笺注陶渊明集》所言:“‘(豁然)开朗’一段,是说萧野气象,即在人间,故曰‘悉如外人’。”但是,“萧野气象,即在人间”言这一段描写真切具体如在人间,并非就全文言是实有。他也是把“外人”理解为渔人生活之世以外的人的,但表述苟简。他并未明言就是桃花源外的世人。引用者误解了原意。谁也明白,“后遂无问津者”的巧妙结语曲折的透露出它是不存在的。

    “鬑鬑”稀发义实误

    《汉语大词典》“髴”字有三义。一,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