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桃花源记》“外人”指世外之人补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鬓发长而下垂貌。二,须发长貌。参见“髴髴”。三,须发稀疏貌。参见“髴髴”。释义三是错误的。因为叠音词的词义往往是单音节词义的程度加强,而不会相反或属性不一致。稀疏与长,即各是一义。词义的引申也不当互不相承。

    “髴髴”的须发稀疏义有四例。首例《陌上桑》:“为人洁白晳,髴髴颇有须。”但《说文》:“髴,鬋也。一曰长也。”段注:“此别一义,谓须法之长。古《陌上桑》曰:‘为人洁白晳,髴髴颇有须。’”段注确。依《说文》体例,同义词排在一起。“鬍:女鬓垂貌也。”段注又引《招魂》:“长发蔓鬋”等例为证。紧接着就是“髴”字条,即互为同义词。从形体言,声符“兼”也提示词义是长度、密度倍于一般情况的。而“前”只是纯声符。

    《聊斋.姊妹易嫁》:“私计女发髴髴,应为显者笑,富贵当易之。”但前文言:“入门,夫妇雅敦逑好。然女素病赤鬝,稍稍介公意。”鬝,秃疮。即发稀疏而短。夸大的说法是全秃,而不说全稀。承此而言的“髴髴”应视为“鬝鬝”的通假,指头发因疮而稀疏。吕湛恩注《聊斋》引《玉篇》:“髴髴,鬓发疏薄貌”;又引《陌上桑》。但《玉篇》相关的解释,一是“髴,发长貌。”一是“髫:髫髴:鬓发稀薄貌。”吕注所引不确。而“髫”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都无单字的释义,都引《玉篇》“髫髴:鬓发稀薄貌”。《汉语大词典》甚至未收录。

    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此外还有一种情况,连僻义都谈不上。那就是:字书中虽说某词有某种意义,但是在古人著作中无从证实。例如《说文》:‘殿,击声也。’又《广雅.释言》:‘乡,救也。’根据语言社会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愿不相信字书。”所谓“髫髴:鬓发稀薄貌”之义,也宜如此存疑,而不宜引为根据。小说后文言:“夫人发亦寻常,云鬟委绿,转更增媚。”可见前文即言头发稀短,色不黑而泛赤。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四回:“五姨也是一心只向承辉的,看见苟才髴髴胡子,十分讨厌。”五姨是苟才的第五个小妾,她暗中爱恋的承辉是苟才的儿子的妻舅。苟才说:“我也是五十开外才纳妾的。”可见他此时也是六十岁以上了。五姨只能是讨厌他一大把胡子,而不是因他胡子稀疏。

    《汉语大词典》又言“髴髴:亦喻草木稀疏。”孤例是李慈铭《星秋梦》:“那莽天涯是髴髴乱树带平烟,傍着个俏湖山粉画儿周垣。”其实释义也错误。句中明言“俏湖山”“粉画儿周垣”,都是美景。而与稀疏的树木不相应。“乱树”是树多的意思。《汉语大词典》“乱”的第九义为“弥漫”,第十义为“纷繁”,可证。髴髴乱树,应该是繁茂的一片树。而“稀疏的一片树”则是病句。“平烟”是树林叶子蒸发而聚于上空的水蒸气,稀疏的树不可能如此。

    可见所举四例都不能证明所解释的稀疏之义,反而恰与“须发长貌”之义统一无碍。

    《汉语大字典》“髴”字有三义。一,鬓发长而下垂。二,须发长貌。三,“髴髴:须发不长”。第三义下引王筠《说文句读.髟部》:“髴:《玉篇》曰:发长貌。而《陌上桑》曰‘髴髴颇有须’,则以之言须,且曰‘颇有’,是不长也。”王筠的分析显然有两个错误。一是“髴”字单用都是长貌,相反的“不长”义又是从何而来?从古至今找不到一例“髴”字单用是不长义的例句。一是“颇”虽是有指程度甚与少的两种相反意思,但在这里应根据“髴”是长义而限定是指程度甚。他却是先以指“少”的主观认定而改变“髴”的词义,来削足适履。

    《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和例句都是承袭《汉语大字典》,仅增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例而误。而《汉语大字典》又是承袭《辞源》《辞海》。而后者又是承袭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与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注释的影响。这两书又是受了吕湛错误注释的影响,它是错误的总源头。弃一代训诂大师段玉裁的确释而信误,是很典型的。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中文大辞典》“髴”字“须多貌”义下引《陌上桑》例而确。但对“髴髴”仍然解释为“鬓发疏长貌”的含混。究竟是疏呢,还是长呢?孤例又是《陌上桑》而自我矛盾。

    我们还可以以版本为根据。《陌上桑》最早收录于《玉台新咏》卷一,句本作“髯髯颇有须”。沈约《宋史.乐志三》也收载,易为“髴髴”。但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仍然作“髯髯”。所以《汉语大词典》“髯髯”释义一“多须貌”,首例就是《陌上桑》。这完全正确。也就证明《汉语大词典》“鬣鬣”的释义矛盾而误。“髯髯”变为“髴髴”,是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异文,字异而义同。今中华书局出版的《乐府诗集》作“髴髴”,应是后人误据《宋书》,而误改。

    “髯”字即指多须或多须的人。《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另有“髯士”、“髯夫”、“髯奴”词,都指多须。晋郗朝有髯参军之名,苏轼有髯苏之称,因为二人都多须。

    清代文人习用“髴髴”词,一律都是多须义。《汉语大词典》除《陌上桑》外,都是清人例句。这里再补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畏炉漫录》中小说《绿筠》一例。文中叙主人公墨君:“年垂四十……然多髭也。”他爱绿筠,而绿筠因他大胡子而不爱。后来她为人妾,历尽苦难。小说末尾评言:“甚哉!髭之累人也。墨君诗人文笔,皆冠一时,顾以髴髴者为玉人防剌其小吻,居然吐弃,一无所惜,乃涉朱门,几遭沉湘之祸。”其中“多髭”与“髴髴”是同义词。

    再从文化层次来说,古人从伦理观念出发,以多须长须为男子之美,是“像人”“够人”的外部标志。《国语.晋语九》:“瑶之贤于人者五:美鬃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坚毅果敢则贤。”把长发茂发作为五贤之首。又《楚语五》叙楚灵王章华台落成典礼,“使长鬣之士相焉。”要选长发的人当宾相。古书叙著名的帝王将相等的异常面貌,发、须、眉的浓而长,是多见的因子。所以《陌上桑》中妻子夸誉丈夫“髴髴颇有须”。

    (原载《辞书研究》2007年第5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