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元曲疑难词语辨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仍是触动花枝的响声。

    《徐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卢甲文《戏曲词语新释》以为“七林林、七林侵”释为悄或慢为误。这是对的。但由于不知词是象声词,又另释为“人头或枝头低垂的样子”,却是以误纠误。

    现在讨论“七林侵”。朱居易及陆澹安之例《诚斋乐府?仗义疏财》剧一折《金盏儿》:“打得他七林侵寻鬼窟,荒笃速素拜神坛。”荒,完全排除了所谓“慢”的释义,“寻鬼窟”犹言被打的有死无活、去见阎王爷,也无所谓明或暗。七林侵,必应是“气临罄”的别写。《元曲释词》增刘庭信《醉太平.忆旧》例:“亏心的议者,七淋侵几千般等的雕鞍卸,滴留仆数十场摔的菱花缺。”也应是叙写失望的等待之情态,“七淋侵”即死气沉沉之况。

    “七林侵”与“死林浸(死临侵)”意思近似,可从后面两个字的同音和作用来证明。许多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对“死临侵”只言词义为“发呆、失神的样子”,《宋元语言词典》言“像死的样子,衰疲之极”,虽是对的,却不言“临侵”的意思或作用。

    《牡丹亭》二十出《集贤宾》第四曲:“睡临侵打不起头梢重。”徐朔方先生注本言:“临侵:词尾,本身无意义。有时也写作淋浸,如三六出‘死淋浸’,四八出‘冷淋浸’,意思是死死地、冷冷地。”今按,徐先生词尾之议甚确。而“七林林”却是abb式构词,a与b各是所模拟的声音中的一部分。这就说明“七林侵”不是象声词。对此我们可再补“黑林侵”一词来证明。此词目前尚未见解说,辞书也均未收载。《赵礼让肥》二折《滚绣球》:“止不过黑林侵饥体羸,又无那红馥馥的皮肉娇。”言黑黑的痩。可见“林侵”之语素是仅用在形容词词干之后的词尾。

    有必要进一步讨论这个词尾究竟有义还是无义,这有助于解决相关的问题。应当说它的意思虽然较虚,但还不是虚到无有,而是有一定的实意,即在词义上表程度甚,因之可用重叠式译述,而在语法上它起补语的作用。还可以认为它就是今时口语形容词如红登登、黑不楞登、烂流丢之类中各种词尾的总源。如此,则徐先生所注“睡临侵打不起头梢”例中,“睡”是动词,它不会带这一词尾补语,因之徐先生无法把“睡临侵”讲成“睡睡地”的重叠式。睡临侵,应是作家就“死临侵、冷临浸”之类而有意的仿词,即把无意的“临侵”有意别解为字面的实意。因之“睡临侵”之意应是主谓结构的睡意临近。试比较明邵灿《香囊记》二三出《挂真儿》第二曲:“老态侵凌加症候,良医信是难求。”再深说一步,口语中有读音如“临侵”之类的以音表义的词尾,作家们记录时易于错误地以为有实意而用相应的字来摹写,如同“犹豫,狼狈”之类一样。《牡丹亭》二十出《玉莺儿》:“看他强扶头泪潆,冷淋心汗倾。”徐先生对“冷淋心”无注。据我们对这个词尾的认识,可以断定它是“冷淋沁”之误,而“淋沁”又是“淋浸”词尾的异写。

    至于“七留七力”、“七留七林”二词,据例句事理可断定释为悄悄或慢慢均误。七留七林、七留七力,应与“出留出律;出出律律”等是同词异形。

    书面语的形容词“倏”,口语说成“出出”或“出溜”、“出律”,表示动作轻快,可以重叠成“出出律律”、“出出溜溜”,可以音变为“七留七林”、“赤留出律”。《黑旋风》二折《油葫芦》:“我这里七留七林行,他那里必丢不搭说。”此写李逵在观赏春景的人群中穿插而轻快赶路回店。曲后有说白:“甚么人绊我一脚?不是赶俺哥哥忙呵,不道的饶了你也。”完全排除了《宋元语言词典》、《戏曲词语汇释》、《汉语大词典》、朱居易书所误释的悄悄、慢慢之义。《谢天香》三折:“可又早七留七力来到我跟底,不言语立地。”也是说钱大尹突地出现。此例决不应是慢慢地出现。确是悄悄的出现,但这是与轻快义相关的事理,而此词并无悄悄的词义,不应用相关的事理来代替词义。上叙各家都将此释为同于“七林林”的所谓悄、慢义而误。

    《元曲释词》言:“七留七力,又作七留七林、出留出律、赤留出律、赤留兀剌;用作拟声词,状步履絲獲或滑行之声;即‘彳亍’或现代语‘出溜’的复词。”按,“彳亍”为小步行走或徘徊义,与声音无关,而正与所谓滑行的轻快相反。所释语源误。如果是象拟脚步声,《谢天香》例钱大尹来时早会被发觉。《黑旋风》例言快行,故易被人绊倒;而大路上无所谓滑行;如言脚步声,又与被绊倒无关系。此例句后又重复说:“这田地上赤留兀剌时节,甚么人绊我这一脚?”其中自也是快行义。《魔合罗》:“我与你急张拘诸慢行的赤留出律去。”急张拘诸慢行,是一种偏义复词,“慢行”不为义。赤留出律,也是快走。《黄花峪》:“唬的那呆呆邓邓的麋鹿赤留出律的撞。”又:“赤留出律惊起些野鸭鸥鹭。”都应仍是“倏”的突然义。

    《宋元语言词典》:“赤留兀剌:形容走动的样子。”不明言是怎样的样子,等于无释。例一为上文巳辨的“田地上赤留无剌时节”。例二无名氏《柳营曲.章宗出猎》:“剔溜秃鲁说体例,赤留兀剌笑微微,呀剌剌齐和凯歌回。”此例属误。句首三词都是状声词,分别是说话声(汉人听不懂金人语言。剔溜秃鲁,即今之“滴里叨唠”)笑声、歌声。

    《戏曲词语汇释》:“出留出律:躲躲闪闪的形容词。《谢天香》三《醉太平》:‘我见他两个出留出律都回避。”’其实是说“突然”回避。又:“赤留兀剌:滑行、慢步行走的形容词。”例与顾学颉书同,滑行之误辨巳见上。“漫步行走”与滑行矛盾,也误。所有辞书对“出的(地)”都能确释为突然、忽的,但对它的重叠式“出出”及异形词却又误释了。《宋元语言词典》:“出出:状声词。钱霖《哨遍》套:‘窗隔每都颭颭的飞,椅桌每都出出的走。’”此例写贪财聚敛为富不仁者一旦受到恶报,家产顿时消亡。句中应言桌椅突然或急快的都飞到别家去了。后文《四煞》曲复言:“甚的散得快?于为你聚来得骤。”完全可证。桌椅在地上磨擦也不是“出出”的声音,飞时更无此类声音。文句也不是具体写搬动某一桌椅,而是概括散得突然而快。

    《汉语大词典》二册“出出”的象声词、磨擦声义下即此例。同误。又:“出出律律:象声词。《货郎担》四折:‘犹喜的消消洒洒断断续续出出律律忽忽噜噜阴云开处,我只见霍霍闪闪电光星炷。”’阴云开处居然有响声,人还能听到,甚为乖理(注意,此处不是写雷鸣)。正应是眼见得阴云突然断开。“忽忽噜噜”与它复说,也是突然义,与今言“他忽噜一下翻了个身”一样。

    试另举二例。元王庭秀《粉蝶儿.怨别.尧民歌):“见一个宿鸟儿忒楞楞腾出出律律串过花梢。”鸟儿飞腾时没有什么磨擦声,也不是滑行,只能是说疾快。曾瑞《醉花阴.怀离.古水仙子》:“将将将紫丝缰紧兜揽,是是是春纤长勒不住碧玉衔,飕飕飕摔风过长亭,出出出方行出短亭,见见见三家店忽的向南。”也只能是写马儿快跑到了短亭。

    以上讨论的一批词,主要是字形、字音的隐曲纠葛使得词义难于确知。“大四八”主要是趣味修辞致难。元曲中类似情况的词语还有不少,所释似是而非,因而掩盖了元曲语言许多重要的问题,笔者将陆续撰文阐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