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元曲释词》第一册失误评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义,确当。但言“戚、剌、七同音通用,助词,无义”则不确。应是象声词,字后来作“嘁”。《红楼梦》二七回“只听那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261.乘传释为驿传,确。论及语源引《左传》庄公九年公丧戎路;传乘而归。”(按,引文误作“公传乘而归”)杜注“传乘,乘他车也”。从而释言:“‘传乘’乃‘乘传’之倒文。”此是不应有的大误。“传乘”时代早得多,怎会反而是后时“乘传”的倒文?也不能说“乘传”是“传乘”的倒文。二者并无渊承关系。“传乘”是偏正结构,传字犹如今语“梢话”的梢字,是由别人把话带过去。古代自己的车丢了或坏了,坐别人的车,犹今语说让别人捎在车上,这叫“传乘”,又叫“寓乘”。《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而“乘传”是动宾结构,言乘坐传车。

    278.丑生释言:“北语‘畜生’一词无正音,呼牛马为丑生,故丑生即畜生。对人而言,为辱骂义。《后汉书.刘宽传》:‘客不堪之,骂曰畜产!’畜产,即畜生也。《隋书.陈夫人传》:‘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耶?元陶宗仪《綴耕录》和尚家门有‘秃丑生’条,均可证。”按,示例只能证明用“畜生”骂人(这本无须证明),一点也不能证明“呼牛马为丑生”,不能证明“丑生”即“畜生”。所举“畜产”一语,即今口语“(是)畜生下的”,并非与“畜生”同义。“畜生”中,是“牲”的通假字,而“丑生”中是指人的词尾,如:书生、小生、孤生、狂生、友生。两词构造不同,语素义也不同。“丑生”犹今语混蛋、坏蛋、坏家伙之类。又有“丑徒”词,义相近。可知不会用“丑生”指称牛马之类。“贼丑生”是“贼”同“丑生”联合成复词,“贼”也是坏人之义。

    280.出来举例《昊天塔》:“他里有五百众上堂僧,出来的一个个都会轮枪弄棒。”释言:“出来,元明时口语,意为一般、多数。在上举各例中,‘出来’和‘每(们)’、‘一个个’、‘都’分别相照应,就是指多数的明证。”按,此“明证”不但不能证明词义,而且恰成矛盾。“一个个都会”是言全体,而“一般”“多数”正是打了折扣。词义的明证应是语素本身,而动词“出来”决不会成为表多数。实际上“出来”义应是表现出来、表现得、看得出,“出”用为“现显”义。《汉语大词典》“出来”第二义是“出现;产生”,正是适用此条各例。令人遗憾的是《汉语大词典》也将“多数,一般”列为“出来”的第四义而误。且看《汉语大词典》的例证。《谇范叔》:“但有些个好穿着,好鞋脚,出来的苫眼铺眉,一个个纳胯那腰。”实应言衣帽鲜明者都现出各种丑态。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散套:“寻故友,出来的衣冠济楚,像儿端严,一个个特清秀。”应言一个个现得衣服整齐,相貌端正清秀。《兰采和》第四折:“出来的偌大年纪?这个道七十,那个道八十,婆婆道九十。”这是经过“洞中方三日,世上已千年”而回家的蓝采和听家亲各说自己的年岁。例句实言:他们的面相怎么都显得年纪这么老大了:大弟说他八十,二弟说他七十,妻子说她九十岁。在当场的只此三人,“多数”、“一般”之释显然不确。这种误释也源于张相书,张书引例有《东堂老》三折《中吕粉蝶儿》:“谁家个年少无徒,他生在无忧愁太平时务。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出来的拨琵琶,打双陆,把家缘不顾。”因曲中无“一个个”的概说,却有表个体的“谁家个年少无徒”仅指一个人的妨碍,张相只好曲说:“此亦泛指一般的纨绔子弟也。”但

    是剧中分明交代李茂卿上场的说白是:“谁家子弟,駿马雕鞍?马上人半醉,坐下马如飞,拂两袖春风,荡满街尘土。你看罗,呸!兀的不眯了老夫的眼也。”此道白后就是上引唱曲。分明是就所见的那一个具体的‘谁家从弟’而作鄙视之议,更不是就多数而言。

    494.丢抹释义一为“羞臊”,共五例,均宜再酌。例一《秋胡戏妻》:“他酩子里丢抹娘一句,怎人模人样,做出这等不君子,待何如?”所言“一句”,即秋胡的调戏话:“小娘子你近前来,我与你做个女婿。”受辱的她绝不会是感到羞燥,斥他“不君子”即是佐证。断词有误,必当是“丢、抹娘、一句”。“丢”能说,令口语仍有“他给你丢了一句话”说法。“抹娘”即“么娘”的异写。“么”是“这么”的省说,张相书己发,而“娘”字张相书释为“表示惊异或怨譬之辞,与今人口语同”,终使研究者信而又疑,疑而难释。我以为“娘”就是“这么”的复说,而省写为“么”(“什么”省写为“么”,见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127页)因为“么”字有读ma的一音,与,“妈”字音同,隐去“妈”字的音和形,而用同义异音的“娘”字来代替,遂成“么娘”之词,词义实是平常的“这么”义。古诗文有设难求趣的特殊修辞,此即典型一例。自然,这种“么娘”形成之后,又有一些复杂的变异,需另文梳理。所以“丢抹娘一句”之意只是:丢了这么一句话。

    例二《独角牛》:“说着他这种田呵我三衙抹丢,道着他这放牛呵,我十分的便抖擞。提着道是拽拳呵,我精神儿便有。”剧中独角牛明言他是爱学武而不爱种田,他有意借放牛练武,所言对种田羞燥之释并不切合实情。例中“抹丢”是“磨驾”的异写,与“笃磨”同为徘徊、磨蹭、推延义。例三《折桂令》:“得官时先报期程,丢丢抹抹远远的迎接。”经核查全曲,是叙写夫妻或老相交的情人离别相思,不是写初恋者尚怕人知而有羞臊,例当言历经曲折远程迎接,此“丢抹”略近于“迤逦”。例四《耍孩儿》:“盼得他来到,早涎涎澄澄,抹抹颩颩。”写待妓时久,馋涎不已,急得打圈子,欲不可捺之况。套曲之前有序曲明言:“昨朝有客来相访,是几个知音故友。道我数载不疏狂,特地来邀闲游。”本是专意来‘“疏狂”,妓尚未来,决不会有什么羞臊之感。曲此处急不可耐之状,正同后文所叙妓的丑、酸、村、贪的失望作强烈对比。例五《折桂令》:“有人处假意儿丢丢抹抹,无人处偷睛儿暗送秋波。”无人处才敢暗送秋波,有人处连此都不便,但又不愿相离,只得假作笃磨周旋,以求在一块。如果确是有人处假作羞臊的话,无人处就不必偷送秋波,而可直视面语。

    所释另意“打扮”确当。此补言,此义的“丢抹”是“涂抹”的异写,即涂脂抹粉。但例一不属此义。《对玉梳》:“村势煞捻着则管独磨,桦皮脸风痴着有甚颩抹?”下句言有何必要厚脸皮一直纠缠不已?上下句同旨,“颩抹”与“独磨”(笃磨)同义复说。句写棉商纠缠地要娶不愿嫁他的玉英,被她斥为村、疯痴。难以说棉商是怎样疯痴的打扮他自己。

    498.动问《玉壶春》:“数载不见,有失动问。”释言:“动问,问也,兼问候、询问等意。‘动’为发语助词,但含有自谦,寓‘有劳’、“打扰’之意。”按,既定性为发语助词,就必虚义,怎会还有“有劳”之类的意思?助词也有它的规律性即普遍性,仅“动问”一个词例,决不能视为助词。此议“动”与“作”、“行”可同义,即具有一定的泛义性质。“动问”即“作问”,意思就是“问”。又如:动用、动悟、动劳、动发、动怒、动乱、动销、动兢,各词中动字实际指称的就是后面的动词。“动问”可以是自己问别人,也可以是别人问自己,还可以是别人问别人。并无什么自谦口气。上面引例“有失动问”是自己问别人。《王粲登楼》:“动问贤士,何不在帝都阙下,求取功名?”两例中就不是“有劳询问”的自谦。

    606.敢共释九义:一、不怕;二、用为谦词;三、用作助动词,犹“管”;四、用为疑问词,谓莫非、难道;五、谓恐怕(疑点较轻);六、犹“可”;七、犹“会”;八、犹“正”;九、为“敢情”之省词。按,这实在显得繁杂不精。王力先生是主张释词义要高度概括精约的。《古代汉语》中说:“抓住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纲,纷繁的词义都变为简单而有系统的了。词典里某些词共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其实从引申的观点看,许多词义都可以合并。”《诗经词典序》说:“同一时代,同一个词,有五个以上的义项是可疑的(通假义不在此例),有十个以上的义项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曾把旧版《辞海》解字的前九个意义归纳为三义。笔者认为“敢”字的九义也可商。

    第一、二义,当是本义系统。第六义的“可”,例句实与第一义的相同,如《罗李郎》:“我待舍些饭与他每吃,哥哥,可是敢么?”如果“敢”有“可”义,那“道可道,非常道”中就应当可以用敢字换可字,不能换就提示并无此义。第三义的“犹‘管’”,实应是它的通假义,即“敢”是“管”的音变异写,必应指明音转的关系,以免混在本义系统中。此义也绝非助动词,仍是动词。第四的所谓表疑问,是句式的语气,不是词义。“这必是他的吧?”吧字传示疑意,无须改说“必”字词义有变。“敢是我身体不洁净,触犯神灵?”敢字仍是“管”的音变。第五义的“恐怕”也就是估量,仍是“管”字义。第七义,“他可敢一世里不如人,”也是估量的“管”。第九义,例如:“是了,敢这厮也知情。”也是估量,无烦特释为“敢情”之省词。至于第八义“正”,尤其不妥。《抱桩盒》:“敢可便抱定桩盒,背却宫娥,疾行前去,不妨他刘太后劈头相遇。”释言句中是“正抱定桩盒之意”。这无异是说,正抱定桩盒时遇见了太后。实际却是先抱定盒,后离开宫娥,向前走了一段路才遇见太后。这个“敢”当是“赶”字的代音字,“赶可”为词,赶紧义。另例“今日敢讲说大乘妙法哩”,其中也是“管”字代用字。

    “敢”的所谓九义。连通假义在内也才四义。

    610.敢则按,“敢”仍是“管”的借音,表估量。而《元曲释词》却“因文生义”释为三义:一、必定、包管;二、大概、多半、恐怕;三、正是。另有“敢待”条,释为“将要、大概要”和“莫非要”二义。其实这二条与“敢”是一致的。

    613.赶趁释为“赶生意、乘时营业以博利之谓”。但所示《金线池》“卑田院里赶趁”,决非赶生意,而是讨乞。另例《悟真如》“赶趁处休牵挂”却是言去修道。“赶趁”是同义语素联合成词,本身没有宾语,就不会限定为赶生意一事。《元曲释词》又言:“也有把找相识或投谒的,也叫赶趁。”无疑是自我矛盾了。其实所谓赶生意、求利,只不过是“赶趁”的目的而已。

    620.挖搭地释言:“动作很快,犹言一下子。”按,此可商。一则从“挖搭”的语素看不出表示动作时间快的理据,它应是表:聚合成一个疙瘩的形状;二则,不见用它形容风、雨、行走、读、写、吃、睡等众多动作快或情事迅速出现的例证,却一律是说明手揪住带子、兽皮、袍子等软物和眉头皱态的两种情况,因之词义应是言聚成一个疙瘩。《单刀会y‘挖塔的揪住宝带”,《水浒》二三回“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挖搭地揪住”,《午时牌》“挖搭地撸住征袍”,《西厢记》“挖搭地把双眉锁纳合”,各例中都应是“疙瘩”词当时的未定形写法。又,应另分出象声词一义,犹如今时“咯噔”、“咣当”或“咔的(一下)”。《豫让吞炭》“乞答地顿开金锁走蛟龙”,《醉花阴》散套“袄庙锁挖塔的对岩”,前例是开锁声响,后例是闭锁的声响,“对岩”即“对严”,锁得严实。《水浒》三十回:“李逵又拿起头钱,叫‘快!’挖搭地又博个叉”,是用手掌把旋转的铜钱按倒的响声。元曲中写马蹄声作“挖蹬蹬”,正是将此象声词由ab式换为abb式,可参证。

    665.骨剌剌释言:“象声词,无定字;又作古剌剌、忽剌剌、忽喇喇。骨、古同音,骨、忽音近。”今补言,若追究本音本字,“骨”当为“滑”的省写,二者也有音转关系,词即今“哗啦啦”的早期异写。

    (原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