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铺眉苫眼”系列词的内部形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义项呢?然而未曾有人作论。没有语素根据的释义,很可能是不确的。

    1.2张书例句如《西厢记》一本二折:“先生是何言语,早是那小娘子不听得哩!若知道呵,是甚么意思?”“早是妾知,可以容恕;若夫人知此,决无甘休。”《鸳鸯被》二折:“小姐,你也早些儿来波。着我遥遥的等着你。早则不是腊月,冻下我脚来。”所引的例子中确实是可以用“幸而、幸亏”讲通的。但是,王力先生曾说过:“望文生义”也能把句意讲通,而把句意讲通的可能,不一定是独一无二的,词义之确却是有排它性的。“通”不等于“确”。“幸亏”之释是否正是如此呢?如果把“早是、早则”讲成“好在、因为、侥幸、确实”之类,句子也通达,词的确义究竟该是何者呢?总不能都是正确的吧。要么,都不正确,即还有也可以讲通的词义。要么,只能是其中的某一个。究竟是不是确义,还必须用语素义来证明,即用字的音或形体作根据。音,是通假、音变之类的曲析;义,是本义的引申、扩大、缩小之类的发展关系。否则,此一“通”不能排除彼一“通”之确。“通”只能是感知、摸索词义的一种间接线索,只具有可能性,不具有必然性。“通”不是求“确”的直接证明,不是证词义的科学办法。

    1.3何况张相例句也有讲不通的。

    《争报恩》一折《幺篇》:“兄弟,我是你姑舅姐姐李千娇,你见我怎生来不肯屈驴腰?”是说:你到我家来为什么不先拜见我,致使他们不认得你,反而当贼拿住了。徐宁便领会了这个提示而把她认成姐姐,便说:“您兄弟怎奈赤手空拳,不曾探望得姐姐,休怪您兄弟也。”姐姐唱《幺篇》:“你道赤手空拳本利少,怕见我面情薄。”徐宁又说:“早则不曾冲撞着姐姐,姐姐休怪。受您兄弟拜咱。”很明显,是徐宁顺着她的话意说:我确实还不曾遇到姐姐拜见,就出了这场误会,我现在补拜见之礼。句意非常顺达合理。不曾拜见是不应当而遗憾的,怎能说成“幸亏未曾拜见”呢?

    《西厢记》二本四折,红娘怕莺莺听张生弹琴时久,会有不便,便谎说老夫人叫她。莺莺《拙鲁速》:“只见他走将来气冲冲,怎不教人恨匆匆,唬得人来怕恐。早是不曾转动,女孩儿直惩响喉咙!”言:我实在没有到哪里去呀,你就这么大喊寻我。“没到哪里去”,对红娘言,指你是知道我在这里的;对可能听到的别人言,我并未到什么不宜去的地方呀。可见这是莺莺强词辩解的说法。方诸生注言:“早是不曾转动,言幸无他故也。”按:“幸亏没有其他变故”只能是红娘的心理,沉耽在幽会的莺莺并无此虑。这种“通”实为不通。

    《合同文字》四折《折桂令》:“今日个父子相依,恩义无亏。早则不迷失了百世宗支,俺可也敢昧了你这十载提携。”是说从今后确实不会迷失宗亲关系。讲成“幸亏今后不迷失”,是病句。“幸亏”只用于说实现的情况。

    无名氏《月儿高》:“若是少盘缠,差人便来讨。早则成名后,千万传音耗。”言:不要受耽误,及早成名。这是鼓励之语。“早”用为常义。尚未实现的事不会用“幸亏”来说。说“幸亏”是意想不到、侥幸,是杀风景而带贬义的,于例不符。

    《汉语大词典》(后省称为《汉大》)也有《争报恩》例。还有《黄粱梦》四折《叨叨令》:“你早则醒来了也么哥,可正是窗前弹指时光过。”言:你真的醒来了吗?只睡了弹指时光呀。言下之意,你还是再好好睡即再糊涂迷恋尘世吧。即语含讽讥。幸而义与“弹指时光过”不承。

    《张天师》一折《金盏儿》:“你问我来年春动有甚吉和凶,则你那文章千卷富。便有了文章,也要有命运哩。怕不的命运一时通?若得如此,小生早则喜也。”按,在这种情况下,其人定是说:如此的话,我实在高兴呀。而,如果考中了,我幸亏高兴呀,也是不会有人这样说的病句。

    《萧淑兰》第四折开场,梅香白:“姐姐,早则欢喜也。哥哥下三千贯财礼钱招张云杰为婿……足满姐姐平生所望。”以前婚事受阻失望,一下转机,梅香禀告,也当是激动地说:实在是小姐的喜事呀。作“幸而”便大减神韵。

    高文达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例《刘行首》第一折《赚煞》:“欲要见五真七祖,先受些千依百顺。早则不会冷清清和月伴荒坟。”言:让你的魂灵托生为人,再度你成道升仙,就真的不再是坟墓中的鬼魂了。

    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例,《抱妆盒》一折《金盏儿》:“这的是在地成连理树,入水长并头莲,早则不惊开比翼鸟,不打散锦纹鸳。”按,上下句同义,正反复说。“早则”即“的是”,真的、确实义。只能说预示以后婚事确实不再被阻拦,不能说幸亏以后婚事不再被阻拦。

    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例,《楚昭公》三折《粉蝶儿》:“则听的兵起东吴,可朴朴胆惊心惧,早则不三战杀入王都。唬得我乱慌慌,忙劫劫,不成活路。偏生的望眼模糊,悄不见那西秦远来救助。”此是楚昭公等被吴将打得惨败,离都逃跑时的悲唱。“杀入王都”即言:真的不用三战,只一战就攻下了我们都城。“真的”一意,是照应申包胥赴秦借兵之前一再丁宁:只可坚壁相持,切不可交战。自己的都被攻破,岂能说“幸而一战就攻破了”?释者不详看全曲,不弄清剧情,仅就例句以为是吴将说自己幸而一战入楚国王都,粗疏之至。许多误释都有这种粗疏。

    《争报恩》一折,丁都管云:“不认得是舅舅。早是我不曾冲撞着舅舅。我着你老子放个辔头。”前面剧情,丁都管捉住了徐宁,当作贼向主妇报告。现在反要把他认为舅舅,心理既不顺,又得表面上消释前面的矛盾。因此和实情相反地说:我前面实在并未和你见面,即并未捉你当贼。“辔头”一句则是“背云”,以驴相骂徐宁。“幸亏我不曾碰见你”,是背地对疽神说的话,怎么能对舅舅当面说呢?

    对于上述多例,笔者按“确实、真的、实在”解释,句意不仅通畅,而且准确。那它的语素根据是什么呢?根据是:“早”是“着”的趣难谐音。着,动词“中”,即符合、合适、确实、正确义。“着然、着实”即实在、确切义。“早”和“着”读音仅是声母送气和不送气的差别,而这在方言、口语词中是规律性而多见的。所以“早是”即“着是”的曲折,义为“实是”。

    甘肃陇东人有个“着不是洋芋一碗”的说法:着实就是这样的简单;原来确实如此。多次作事不成,终于成功,却并不复杂时,会醒悟感慨地如此说。洋芋,是便宜的菜食,旧时穷苦人代为主食。喻言容易而实用。“着办不成了”:实在办不成了。“着(或:着着)是你来”:实在由于你,实是你干的。这样的话中,或读zao音,或读zhao音。而在“吃着饭”、“寻着了”等的说法中则读zhuo。可见zao的谐音也是限于上述情况,与元曲中一样有极大的封闭性。而且也都只用于句首。

    2.2但笔者无意于一定认为元曲中的“早是”等就是吸收的陇东话词语,也许在北方方言中,陇东话的这种音变在其他地方仍有,甚至不限于一二方言点。我只是用陇东话来证明:“着”音变为“早”是符合语音异变规律,是有方言根据的,陇东话就正是一个直接的参照。

    音变就是曲折,把词义的根据隐蔽了,就难于知晓,变得难而有趣。元曲特别着意于语言的难趣。隐实示虚则难,元曲中有各种隐实示虚的情况,有多得不计其数的具体词例。我的释元曲词义的文章已释解了一批,如“大肆”隐曲为“大四八、大厮把”,“放肆”成为“放二四”,“七林林”实际是象声词“厮琅琅”,“七留七林”实际是“出溜”,等等。“早是”即为“着是”,也是如此一例。可以说,这是确释元曲乃至其他作品中许多疑难俗语词的一把钥匙。笔者将会继续详释这种带修辞特点的难词。

    3.1张相释“早是、早则”为幸是,实际等于以为“早”即有“幸”之一义,但他终于审慎地没有明说。而《辞源》却直接如此解释了。“早:幸而。”例句是《水浒传》第三七回:“那大汉失惊道:‘真个是我哥哥!早不做出来!’”应当承认,“幸亏没有做出祸事(蠢事)”,是讲通句意了,而且极为显豁。我却认为,句意应是:“正好没有做出来。”即先说“早(着)”的合宜义,作为对“不做出来”的评价,以示强调。这如同“甚矣汝之不惠!”“信哉是言也”“贤哉回也”之类的表述是一致的。用“幸而、幸亏”来表述,也只是一种随文适意的换词表述,是意译,不是直接的词义。

    《汉大》也有“早:幸而”之释。有例周邦彦《太有》词:“断了更思量,没心永守。前日相逢,又早见伊仍旧。”按,宜是:确实见他如同以前。《范张鸡黍》一折:“你们说到几时?早不是腊月里,不冻下我孤拐来?”仍是:正好不是腊月。换说成“幸好、幸而”,它们都能够把句意讲通,所谓殊道同归。

    前文1.2节中言,张相有些例句中是可以用幸而义讲通的。讨论至此,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再深刻地说,这种“通”也不是“确”,确义仍是统一的“正好、合宜、好在”的表述。《西厢记》“早是那小娘子不听哩”“早是妾知,可以容恕”,即正好未听到、好在我知道了可以宽恕。又如《裴度还带》三折:“旦云:‘呀,倒了这山神庙也!’夫人云:‘早是秀才不在里面。’”《东坡梦》二析:“昨日被东坡学士魔障了一日,蚤是贫僧,若是第二个,怎生是好!”其中都可另表述为“多亏、亏得、喜得”,不能认为“早”之义为“亏、喜”,同样也不能认为词义是“幸而、幸亏”。

    总之,“幸而”之释属误,张相及各种辞书例句大致如上文所辨析的几种情况,不必一一举示。

    张相书又释:“早犹本也,已也。”于是“早是、早为、早来”诸词可有“本是、已是”之义。按,“本来”是对后来的情况对言。“已是”就已然情况言,不涉及何时,而“早”则言距目前的时间远。三者或相通,而不相一。张相例句甚多,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用为常义,“早是”即“早就是”,只表某种情况早就有了。袁去华《卓牌子近》:

    “今朝早是病酒。那堪更困人时候。”这些天来早就病酒。《董西厢》四:“早是恁凄凄凉凉受烦恼,那堪值暮秋时节。”《西厢记》五本一折:“早是只因他去减了风流,不争你寄得书来,又与我添得些证候”《董西厢》四:“果是贵人多忘,早不记得贼党临门。”各例即“早就……”意。一定要把这些例子释为“本来”或“已经”,就泯失了“早”指时间已长,把准确变为笼统。

    第二种,仍是“着”的确实义,表情况的必然,真实,含有感叹语气。唐无名氏诗:“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实是有家难归。作本是或已是无家可归,成为一般的叙述,失去感叹之情。邵雍《依韵答安之少卿》:“轻风早是得人喜,更向菱荷深处来。”轻风实是让人喜欢。柳永《倾杯》:“早是多情多病,那堪细把、旧约前欢重省。”实在多情多病。又《合欢带》:“身材儿早是妖娆,算风措,实难描。”言实在妖娆,实在难描。冯延己《捣练子》:“早是夜长人不寝,数声和月到帘拢。”夜长实是不能入睡。晁补之《清平乐》:“早是夜寒人不寝,五更风雨无情。”夜寒实是让人不能睡。《董西厢》二:“一个个精神,俏没弹剥,三十的早年高,六尺的早最挫。”三十岁的,实在都是年纪最大的;六尺长的,实在都是身材最低的。《西厢记》二本四折:“红娘之言,深有意趣,天色晚也,月儿,你早些出来么!呀,却早发擂也呀,却早撞钟也!”张生盼月上升,操琴诉心,急不可待。“呀,真的击鼓撞钟打更了!”欣喜之情,生动可感。它对比着,在此之前,耳中虚幻的更鼓声而致的扫兴。如简单化释为:已经打更了,便文意淡化无兴味了。

    可见“本、已”之释实误,或者说实无必要。其他辞书这方面的例句与张相书类似,便不再一一指误,有几个类型的例子却很有分辨的价值。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大限不过百岁,其中七十早稀,三人同受百岁,能得几时?”胡竹安《水浒词典》及《元曲释词》都把此视为“早”有“己”义的最早例证。其实仍言七十岁实在稀少。所以此例却是“早”即“着”的目前所发现的最早例证,说明是口语词,最早由民间作家著录。

    《窦娥冤》四折:“自离了我那端云孩儿,可早十六年光景。”类似的例子常用来证明为已经义。这不背事理,但确切的词义仍是实足十六年,犹言整整十六年。

    《水浒传》第五六回:“时迁溜下来,去身边取个芦管儿,就窗棂眼里只一吹,把那碗灯早吹灭了。”“时迁听得两个梅香睡着了,在梁上把芦管儿指灯一吹,那灯又早灭了。”是表现盗技的纯熟准确,即“着着吹灭”,真的吹灭、恰恰吹灭。不能讲成本灭。而“幸亏灭了”则是侥幸、偶然的情况,远不足称赞神效。可以比较:一般正常情况下,说:开关一按,灯亮了。绝不能说:灯本来亮了、已经亮了。开关一按,灯真的亮了。指没有坏或修好了。开关一按,灯着实不亮。指坏了或没有修好。

    又,第七十四回:“话言未了,只见人如涌潮,却早十数对哨棒过来。”即真的十数对。第七十五回:“阮小七便去拔了楔子,叫一声‘船漏了’,水早滚进舱里来。”是拔了敌船上的楔子,官军本不相信,一看,真的流进来了。拔了楔子,水才能进来,不存在在拔楔子前“早”进来的事理。

    《汉宫秋》楔子:“某非别人,毛延寿的便是。……我又学的一个法儿,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道尤未了,圣驾早上。。”张相有此例,似乎确是说他看到圣驾已上。但,按戏剧表演程式,毛延寿道白结束之后,皇帝才能有出场的相关表演。即毛延寿道犹未了时,皇帝未上场,他也就不能同时看到而同时说已上场。但这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实际生活中,皇帝之行,前呼后拥,有标志可知就要登朝。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毛延寿此话的潜隐之意是:我正要向皇帝再进亲女色之言,他真的就上朝来了。即陇东话谚语“瞌睡来了遇枕头”的心理活动,借此一句,间接传示出来。“已经上来”,又泯失了这细腻之处。《竹坞听琴》三折开场,老相公先有言:“姥姥,你先去,老夫随后便来也。”《叨叨令》曲后:“我说你不肯,老相公早来也。老相公来时,我自有话说。……”由“老相公来时,我自有话说”充分证明“老相公早来也”甚至不是说已来,而是言:真的要来对你说此事。

    同剧同折《滚绣球》曲后:“领着梁相公的言语,到白云观中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这是配合舞台“缩地有术’,象征表演的套语。即令相隔千里,舞台上只走一两圈。距离较近时,上场即到。所以人物言“早早就到了”,即不觉间,很快就到。也不是言“已到”。总之,本文就元曲中“早”字不是常义的各种情况,作了全面的词义、句意结合讨论,完全排除了“幸、本、已”的释义。

    我们再举元曲和其他作品中多量的例句来证大量的特殊的“早”字实际就是“着”的“符合、合宜”义。

    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开成五年五月廿日:“于院后有三岩峰,险峻直秀,三峰并起,名曰秀山。昔天竺僧来此见三峰,乃云:‘我在西国,久住秀山;今到此间,再见秀山。早出现此乎?句言:西国的秀山真的又出现在五台山此处吗?

    《朱子语类》卷八四《论修礼书》:“问:‘温公所宗礼如何?’曰:‘早是详了。又,表服一节,也太详。’”言确实详。

    元赵彦辉《醉中天.嘲人右手三指》:“把盏难舒手,施礼怎合十?亏他朝朝洗面皮。早是刚拿管笔,便有那举鼎拔山的气力。诸般儿都会?怎拿他鞭简丫槌?”言:实在只是握一支笔,他却要使移山般气力。

    《三国志平话.上》:“八人奏曰:‘这公事却早断不得,如何阳间作得天子?"言连阴间之事实在都断不了。

    《武王伐纱平话》:“女子早是从小不见风吹日灸,光彩精神。”言确实未被风吹日晒。

    《宣和遗事.亨集》:“‘……那人敢是个近上的官员?’师师言道:‘你今番早自猜不着。官人,你坐么,我说与你,休心困者。’”对方绝对猜不到是皇帝夜来妓家,所以李师师说:这一次你实在猜不中。

    《前汉书平话.下》:“忽一日告事急马,言番军入界,领雄兵五十万,欲至代州。帝曰:‘联才即位,早有此事?’”有疑而言:真的有此事?

    元王和卿《双调拨不断.王大姐浴房内吃打》:“精尻上排着七道青,扇圈大膏药刚糊定,早难道外宣无病。”言:确实难对外人说自己无病,即难掩饰挨打。

    《金瓶梅》第六十七回:“早是你看着,我怎得个心闲,自从发送他出去了,又乱着接黄太尉,念经,直到如今,心上是那样不遂……”言:我心上不安闲,你是实实在在亲眼见的。

    《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三回,薛素姐百般折磨丈夫,薛夫人指责劝说。她顶碰说:“人家两口子的事,那要做丈母的闲管!早是你这般护他,何不当初你嫁了他不好!”言实在爱护他的话。

    《荐福碑》三折《粉蝶儿》:“千里而来,早则不兴阑了子猷访戴,干赔了对践红尘踏路的芒鞋。”言实在扫兴。又,《石榴花》先妨杀一个洛阳的员外,奔黄州早则无妨碍,半路里先引的一个旋风来。”言实在不应再妨碍,却正是无独有偶。

    《蝴蝶梦》一折,王大兄弟一见把父亲打死,就喊母亲。母唱《油胡芦》:“你觑那伤处一埚儿青间紫,可早停着死尸。”言尸体实摆在那里。

    《昊天塔》三折:“猛听的城边喊声举,早掷起足律律一阵黑尘士。多敢是韩延寿那厮紧追逐。”先听到喊声,即疑有追者,果然尘垚土飞扬。

    《两世姻缘》一折《赚煞》:“大姐,屈着指头儿数,不出三年,我便来也。则愿的早三年人月团圆,休教妾常倚东风泣断弦。”希望真的过三年就能回来。

    《冻苏秦》三折,苏秦拜见张仪时,张仪叫侍者把拜褥铺上。苏秦不解为何铺拜褥,张仪回答:“则怕展(砧)污了你那锦绣衣服。”苏秦衣衫破烂,顿时明白是讽剌他。未来之时,曾有张仪也许示傲的疑虑而终未信,这一句话恰是证实。于是心中自言自语:“可早一句儿也。”即:可真的讽剌一句了。第四折叙苏秦身兼六国都元帅,张仪来拜,以为会亲自迎接他。但侍者传言:“奉俺元帅将令说:你不自过去,等俺元帅接待你怎的?"张仪也会心地自言:“他早还我一句儿也。”即确实又报复了他一句,因为他以前也是如此让使者对苏秦说的。《王粲登楼》《破窑记》《衣袄车》《病刘千》等剧都有如此措句。一个“早”字的“真的”义,使行文言简意赅。难以讲成“幸而”,讲作“已经”则不传神。

    《千里独行》二折《采茶歌》:“叔叔你早则么皱着眉头?休记冤仇。叔叔你与我停嗔息怒寿亭侯。”是问张飞为什么真的对关羽皱着眉头,劝他息怒。

    《拜月亭》三折《步步娇》:“见他那鸭子绿衣服上圈金线,这打扮早难坐琼林宴。”已经坐在琼林宴上了,就只能说坐在琼林宴上真难堪。不能说成:已经难坐琼林宴。

    《裴度还带》三折《尾声》:“有一日享荣华受官爵,早则不居无安食无饱。”那时就确实是安居饱食了。对未来的情况,怎么能说“已经”呢?

    6.1《元曲释词》对“早”字仍用通句意的办法,又释出几项新义,也都属误。

    《黄鹤楼》三折:“他既请我赴会,可怎么会四面八方兵山相似?刘备也,你寻思波!早是不来呵,也罢;我自有个主意。”仅此狐例,释为“当初”。“当初”是言以前不该来。但并无以前曾来的情况,例即言现在来此事。“当初”的释义使句不合事理,必误。引例断句误,当是:“刘备也,你寻思波:早是不来呵。也罢,我自有个主意。”“早是不来呵”是“寻思”的内容。即:确实是应不来的。而“也罢”是转念之想,即不再计较该来不该来,而转思如今怎么办。

    《替杀妻》二折《滚绣球》:“早则阳台有故人。罗帐中会**,不如背地里暗传芳言。”剧情是:嫂嫂把丈夫灌醉,意欲诱张千同自己行奸,张千醒悟后以此谴责嫂嫂。“如”是“知”之误。句言:你今番为哥哥洗尘而灌醉他,确实是另有情恋,可惜哥哥不知你暗地这勾当。《元曲释词》解释说:“这里‘早则’是与其或就让,即便之意,下与‘不如’相呼应,属开合呼应语法。”如此,就成:如果有故人,不如暗传芳信。所误有二。“有故人”与“暗传芳信”是同一件事,指对张千的性挑逗,却被误当做两件事而作差比了。又,比的结果是应传芳信,即张千同意成奸,这与张千的品德和全剧情节完全相反。

    《萧淑兰》:“姐姐,早是欢喜也。”本文前已介绍,张相释为幸亏义,而实应是言实在欢喜。《元曲释词》之误尤为人始料不及:“这里用为语首助词,无义。”这三义的误释结果虽与“幸而、本是、已是”不同,但致错的原因完全相一。都是全然不考虑词的语素基础,仅把使句意之

    “通”当成词义之“确”。

    7.1又有“早难道”一词,《汉大》释为三义。一,哪里是;说什么。二,岂不闻;岂不知。三,难道说;怎么能,这些释义也是不精当的。原因就在于也是仅从通句意而泛说,避开了关键而难的“早”字。它仍然就是“着实”义。就字面言,“早难道”即“实在难说”。限于篇幅,此词的确义在另文中申叙。

    借助陇东话可以把理据曲折的“早”及相关词语,解释得简明而统一,力排众误。这虽是一个例子,却也说明陇东话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方言点,实在也有潜在的研究价值,值得我省语言学界重视。

    (原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补记:

    1996年12月出版的《银川方言词典》:“早是:本来(副词,常跟‘还’配合使用,表诘难):肚子疼呢,还吃冰棍着呢||娃娃哭着呢,你还要惹呢。古白话的‘早是’是‘幸亏’的意思,跟银川话的‘早是’不同。如《水浒》第十六回:‘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也可单用一个‘早’字,或写作‘早时’。”

    按,“早”是“早时”的省说,“早是”就是“早时是”是省说。“早时是”可以换说成“本来是”。并菲“早就是“本”的意思。还可以对比,“已经八点了”与“早就八点了”并不一样;二者又不能换说成“本来八点了”。可见“早是”的语素义不是“已是”或“本是”。又,银川话此词没有“幸亏”的意思,也说明把“本是”解释成“幸亏”,是不妥的。

    1994年12月出版的《西宁方言词典》:“早:1早晨。2很久以前。3时间在先的。4比一定时间靠前。5套语:∽。6现在:∽来|∽走|∽吃|你说。7动词前加‘早’表示‘那么’的语气:∽算了。”

    按,后两义本不能用“早”字表示。6也是动词前加“早”,7的“早算了”实际也就是“现在算了”,所以6与7实际是相同的。甘肃陇东方言也这样说,但都有前承的条件即语境。例如:“事情已经办完了,咱们早就回吧。”是说现在应该或可以回去了,不是说早就回去了。“事情已经办完了”是“早回去”的前承的条件。又如甲说:“要下雨了,走不到了。”乙就说:“早就原回吧,不去了。”又如:“饭已经成了,早就吃吧。”情况相同。这样的“早”其实是“这么(吗)”的合音记写。试比较事情已经办完了,咱们这么(吗)就回吧。”而“现在是八点”、“现在是只有一个人”、“我现在没有时间”,这样的话中的“现在”不能换成“早”。

    《西宁方言词典》又“早回去:客人告别分手时的常用语,还可以说‘不要送了’、‘打搅了’等。”只是才说要回去,而还没有回,怎么能说“早回去”呢?“早”实际也是有前承或语境的,实际也是说,“怎么我就回去了”。

    《银川方言词典》与《西宁方言词典》这两个词的“早”字不是字面意思,也可比证张相书的“早是”的“早”字也不是字面意思,被解释的那些词义是不确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