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讳词“鸟”音义的由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但比“**”字更常见的俗写却是同音同调的“丢”,有“丢那妈”的奇特而著名骂语。香港还用自造字“悶”(自然同音同调)来指称。这充分说明不是为忌同音的避讳。“丢那妈”实际是以“日那妈”的意思为骂,但字面意思却成为“丢了那妈”的趣意。可见,这是利用谐音机制求修辞的趣难,完全不是避同音的忌讳。

    丙类,“鸟”字本身有不同的指讳词的意义,又非三类。

    第1类,“鸟”字指男阴。

    《雷州》:鸟:鸟雀;男阴。按,两义仅声调不同。“吊”近音谐音,应是理据。《海口》:“鸟:泛指家禽以外的鸟类。”

    又“鸟:男性生殖器(多指小孩的)。||成年人的多说‘ote’。也作‘**’。”两义“鸟”的读音全同,即不避讳。但指男阴的理据不明。

    又,“**:1男阴,多指成人的,小孩的叫‘鸟’。2用作粗话。||方言借用字,本字不详。”

    按,海口话“吊”音,与“**”之音差别太大,说明不是以“吊”为声旁的形声字,而是仅仅借用别处“**”字的形和意义,但改造为本地读音而传示不同的理据。词典无同音同调的字。在同音异调字“雪、社、说”等中循音求义,本字应是“社”。古文字学以为“社”字在远古指男阴,海口话此词应是远古词义的遗留。

    《柳州》,鸟:男阴。鸟崽:1鸟儿,鸟类的总称。2赤子阴。按,与“尿”同音异调,应是理据:排尿之处。与“奶”的奶头和吃奶意义的关系一样。

    又,“**:交合。”理据应是同音异调的“调”的调弄、调戏、戏弄义。

    第2类,“鸟”指说赤子阴。

    《雷州》“鸟仔”有小鸟和婴儿**两义。但此词中“鸟”字的音调与第1类“鸟”字单用指男阴时不同。指婴儿**的理据,与海口的“鸟”同样不明。

    《福州》“鸟”单说指鸟雀。“鸟鸟囝:1鸟。泛指体较小、能飞行的鸟。2赤子阴。”理据不明。又,“腺鸟:男阴。”“腺”应是“錬:钻子”同音异调的另造专用字。因为与“吊”音或不同音,所以不用“**”字。

    《温州》:“奶哥鸟:赤子阴。”但“鸟”字单用仅有鸟雀义。“鸟儿:指体型较小的鸟。如麻雀等。”而“鸟”音恰与“吊”同音异调。于是借以谐音趣称赤子阴。温州话另以“卵脬”指成人男阴。没有“**”字,就不存在对它避忌的必要。

    第3类,“鸟”指说**。

    《南宁》,“鸟”为鸟雀义。“鸟”为交合义,而此音与“调”同音异调,便是理据。

    《梅县》:“鸟嬰□:男女交合。”“鸟□姆:骂人话,相当与北京话‘他妈的’。”按,交合义用的“鸟”字应该是同音同调的“刁”字的谐音隐曲。本词典,“刁:蜂、蝎子等用毒刺剌人或动物。”即以“剌”来指说男性的**动作。这才是合事理的解释。梅县话“调”与“鸟”不直接谐音,因而改为与“刁”谐音趣说。

    这一类是直接用“鸟”字指交合,而没有“**”字,说明不是为避讳“**”字而音变。另一共同之处是,“鸟”的读音恰与指称交合的讳词的理据字同音,也就是利用谐音求趣难。

    丁类,“鸟”字没有讳词的意义,但有各种贬义。

    《洛阳》“**”:男阴。“刁:狡猾。”但“鸟滑:刁滑。”可见,“鸟”是近音谐音“刁”的理据。“鸟”字并没有变读。

    《萍乡》:“鸟:1会飞的鸟纲的动物。2粗话。表示理会、答理,相当于说‘齿’:冒哪仔(没谁)鸟他。”。按,“鸟”、“吊”同音异调,但因为没有“**”这个词,因而“鸟”便没有讳词的意义。“表示理会、答理,相当于说‘齿’”,也不是从“鸟”的义理而来,而是同音异调“挑”的谐音。“不齿”就是不挂在口上,“挂”与“挑”可同指。不挑即不动、不理会。又,“鸟蛋:指人靠不住、不地道等。||动宾式,后字重读。”词中的“鸟”却是“吊色子=丢色子”的“吊”的谐音:把蛋丢下去就是碰破而完蛋,所以指靠不住。

    《徐州》:“鸟样儿=鸟样子:骂人话,相当于‘**样’。”按,“鸟”与“**”不同音,所以不是对“**”的避讳。《徐州》“**:1男阴。2粗话;骂人的话。”粗话还有“**力气”、“**壳儿”、“**毛灰”、“**孩子”、“**玩意儿”等。为什么独独要对“**样儿”避讳呢?“鸟样儿”其实就是“尿样”的谐音,犹如“屎样儿”、“臭样儿”。

    《长沙》:“鸟:鸟儿。”“鸟:1形容词,举止轻浮、油嘴滑舌的样子。2形容词,自以为是的样子。3动词,做轻浮动作,说油滑的话。4动词,炫耀自己。”按,前三个义项的理据都应是“掉”的摇摆义,与“稳重”相反。本词典:“掉动搭动:1由于衣服质地柔软或过于肥大,穿在身上轻飘飘,晃晃荡荡的。2悬吊的物件向两边摆动。”这可作证明。第四个义项理据则是谐音“掉文”的省说。本词典,“掉文:转文,即说话时故意文绉绉的,以显示有学问。”宋代已有“掉书袋”的同义词。而此“掉”又是“吊”的谐音趣难。把书袋挂在嘴上,而假说成相反的把书袋丢失了。此四项贬义与男阴或鸟雀都无事理关系,也是追求虚假和趣味,类似“鸟、**”谐音。

    戊类,“鸟”既不是指讳词的意义,也非贬义,但又与常义大为不同。

    《厦门》:“鸟:1泛指鸟类。2比喻像鸟叫一样多嘴;爱说话:鸟牙(饶舌)伊真鸟。3词尾。(1)用于某类人(多带贬义):火鸟(爱多嘴的人)冲鸟(爱出风头的人)(2)形容状态、性质,加深程度:金鸟(善于察言观色)老鸟(老练而带点油滑)。”按,“火鸟(爱多嘴的人)”实际也是以鸟声“唧唧喳喳”作比喻。而“冲鸟(爱出风头的人)”;“金鸟(善于察言观色)”:都应是同音同异调“照”的谐音。“冲照”即“冲向”,故可指爱出风头的人。“金照”即“明照”,故可指善于察言观色。“老鸟”中应是同音同异调“招”的谐音。老练的招数,故可指老练而带点油滑。又,“鸟屎面:比喻言而无信。”按,字面意思犹如雀斑,绝对不会有那样的词义。“鸟、畦”同音谐音,意思是:全。“屎、使”同音谐音。“面、抿”同音谐音:用刷子等擦。使说的话全部摩擦掉了,即是言而无信。又,“鸟精:比喻机敏灵活。”然而,鸟无所谓机敏灵活,不会有如此比喻。又是“鸟、畦”谐音:全精。

    《苏州》:“鸟布孔:打补丁。鸟是缝的意思,鸟也作吊。”又,“鸟纽子:缝扣子。鸟也作吊。”浙江嘉善方言也是如此。两地方言“鸟”与“吊”同音异调。作“吊”字是。如《南昌》、《济南》、《黎川》、《广州》“吊”都指缝制毛皮衣服。《娄底》:“吊边:在袖口、裤口或底摆加缝贴边。”用“鸟”便是以假求趣。《杭州》:“刁扣子:缝扣子。”则以同音的“刁”作假。《长沙》:“鸟柿:野生的柿子,个儿小,味涩,不能食用。”按,“鸟”必是谐音同音的“掉”:只能丢掉的柿子。

    上述复杂情况可概括为:1,绝大多数方言没有“**”字,所以“鸟”字不存在为避讳而变音的必要,今日的“尼了切”或“都了切”,应就是从来的读音,也就是说方言读音本来就有这两种不同。2,有“**”的方言,“鸟”字读音相同的,恰恰有指称各种讳词意义的纠葛;读音不同的,恰恰没有这种纠葛。因此,有纠葛的现象只能是有意的谐音,求得趣难,而不是避同音的讳说。3,正由于以“鸟”之音隐曲指称男阴、**等讳词,成为一种“时髦”,才引发出“鸟”字其他的以谐音来隐寓贬义和并非贬义的用法。总之,共同之处是利用同音,而不是为避同音的变异。既然不是音变,也就不存在是不规律的音变的问题。

    四、其他旁证

    前文说,以“鸟”指称“**”是谐音求趣难,只限于方言有“**”字而且同音,因之不是避讳的音变;“**”的理据是“吊”。对此再作必要的论证。

    《长沙》:“掉它=**:男阴。”按,“掉”与“吊”同音异调谐音。本词典:“它:量词,如:一∽泥巴、一∽墨、一∽线、一∽肉。”又,“它子线:缠在线轴上面的线。”“它它妹子:身材矮胖的姑娘。”“它它钉钉:人的皮肤或物体表面疙疙瘩瘩,不美观。”由这些词可以证明“它”即疙瘩的意思,“吊它”即吊着的一疙瘩肉,故指男阴。此可充分证明“**”的理据就是“吊”。长沙话虽“鸟”与“掉”同音,但因不单用“掉”称男阴,于是就不能用“鸟”作谐音趣难。而“掉它”的字面意思却另是丢掉的疙瘩或把疙瘩丢掉。名实不符,也有一定的趣难,有意为之。

    方言俗语指称男阴的词语甚多,再也没有所谓以音变来避讳的例子,恰有利用谐音求趣侃的许多例子。最显著的是以“鸡”指男阴。虽然方言中“鸡”的读音也有不同,却没有人说是避讳而音变,但也没有人说明为什么用它指男阴。笔者可证明如此指称的原因,“鸡”由“基”或“肌”谐音。“基”犹如说“根”。“肌”与“肉锥子”说法一致。“巴”是“把”的别写。俗语或多或“牛把子”,把男孩叫带把的。

    又如《**妙论.九势篇》:“三,猿搏势。令女子开其两股,坐在男子两腿上,牝门张开滑滑,捶玉槌,数扣**。……六,凤翔势。……男子以两手紧抱女腰,将金槌插玉门,左右奔突。”《五欲无伤篇》:“十动之候:……七,长伸金莲勾挽,玉槌如退如进,低发呻吟者,阴潮来之候也。”其中指男阴的“槌”字应不是以槌作比喻。而是“垂”的谐音为趣,与理据“吊”相同。《西安》作:垂子。《贵阳》:锤子、钉锤、锤锤、锤头。云南昭通:小锥子。

    邢先生说:“‘鸟雀’这个词,当时一般称为‘虫蚁’,以别于‘鸟’。”这也是不妥当的。仅是少数方言的词,而且还有其他词义。大名贯小名的“虫蚁”词,《忻州》、《济南》、《福州》、《南昌》都是虫子的意思。《万荣》、《洛阳》:“鸟儿的泛称。”《西宁》:“虫儿:1昆虫。2鸟儿:长高虫儿(布谷鸟)。”《徐州》:“泛指小鸟,小昆虫,小动物(多指可供观赏、玩弄的,如黄鸟、百灵、画眉、蟋蟀、蝈蝈、金鱼等)。”其中的“蚁”与指鸟矛盾而成为趣难,原来就是“翼”的谐音。虫,统指动物,后置定语修饰。不知此曲折,便落实而异写成“虫鹜”。《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这虫鹜不大不小的,上秤称,只有二三两重……红铜嘴,黑铁脚,刷刷的一翅飞下来。”

    陈刚《北京方言词典》“虫虫蚁蚁:形容有众多虫子爬动的样子。”按,“蚁、移”谐音。又,“虫儿蚁儿的:孙子及孙子辈以下的人。”按,理据是“重儿尾儿”。重儿:儿又儿。即是孙子。口语“尾”读,谐音成“蚁”。又,“虫儿:精通某行业务或知道某行内情的人。”马思周等《东北方言词典》“虫:1对孩子又可怜又亲爱的一种比喻称呼。2具有从事某行业天资的人。3指一般的人。”《汉语大词典》“虫人:1泛指各种人。清恽敬《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圣贯天地,宙合百家,虫人万千,内外精粗,如左右腓,相互而前。’”按,“虫人”是“重人”的谐音作趣:众人。指精通业务或内情,是以虫子可钻通木材等比喻。指孩子可爱是谐音“宠”,不是以虫比喻。《汉语大词典》“虫蚁:1犹虫豸。2对禽鸟等小动物的通称。”也避言理据。而且词义不妥。1犹虫豸例,鲍照《拟行路》之七:“飞走树间啄虫蚁。”杜甫《缚鸡行》:“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可见都只是说虫和蚁,“豸”一层是错误的。而2的例句《董西厢》卷一:“虫蚁里多请的,莺儿第一。”《水浒传》第六十二回:“燕青为无下饭,拿了弩了去近处寻几个虫蚁吃。”《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有个客人,时常要卖虫蚁。”可见说的都是鸟。“等小动物”一层是错误的。

    《贵阳》“**:见‘**’||本字应为‘鸟’,广韵都了切。”《南京》:“**:1男阴。2粗俗的詈词。”有“**相:骂人话,指令人厌恶的样子”词。又,“鸟:飞禽类动物的总称||鸟也作‘**’的异体,实为‘**’的本字。”按,这两部词典恰好把事理关系说相反了。同音、同义、异形的字才是异体字。“鸟”与“**”不完全同音义,不是异体字。当“鸟、**”谐音时,“**”是本字。南京话“鸟、**”并不同音,实际是仿《水浒传》或别处方言的“鸟、**”谐音。只用字形,而仍把“鸟”读为。

    方言对“**”字的不避讳,上文有充分的例证。不但不避,而且会特意牵扯而说。如,《武汉》:“**:1散漫,不严肃:他蛮∽∽相|羊子|∽的|∽气。2同“嗲”(明按:撒娇的声音或姿态)。3男性生殖器。”按,与“吊”同音异调。男阴义应当是本义而应列为首义。1义实际是“吊而浪荡”的省说,不是独立的意思。2义实际是“调妖”省为“调”的谐音。本词典:“调妖:嗲,撒娇(用于女性)。”又,“调妖八怪:形容撒娇的样子(用于女性)。”按,“调妖”的“调”,名词动用:表现出……格调。

    又如《万荣》、《杭州》都没有单独的“**”词,但都有“**儿郎当”词。而一般是平实写成“吊儿郎当”的,所以都是以“**”代“吊”。恰好与避讳相反,而是谐音趣难,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

    总之,一般来说,指男阴的本是“**”字,理据是“吊”。谐音趣说成“鸟”。并非把“**”避讳变。读为“鸟”。

    最后附言,《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单周尧《“鸟”字上古音试论》不同意邢先生的论证和结论。认为在汉语和汉字方面,似乎找不到有力的证据,足以证明“男性生殖器”和“鸟雀”的“鸟”的前上古音是声母,反而有一些不利的证据。即认为“鸟”的前上古音是声母。但主要是从“鸟”和“隹”的形声字为证,迂远虚泛,也完全没有切入“鸟”和“**”字的复杂情况,此不详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