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孔子与子羽对语杂抄》与《孔子项托相问书》综合研究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记正义》引《水经注》:“昔澹台灭明赍千金之壁渡河,阳侯波起,两蛟夹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折蛟。蛟死,乃投壁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壁而去,亦无怪意。”

    子羽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年少、貌丑、有德、有才。但比子羽年轻的同学还有一些。以小于孔子而言,子游小45岁,卜商小44岁,子张小48岁,曾参、颜幸小46岁,公西赤小42岁,伯虔、冉孺、曹邱小50岁,公孙龙小53岁。这些人中不少是很有才学名气的,《对语》选择子羽,显然是丑,老师曾后悔瞧不起他。也就是说,是以“丑小鸭”式而选择他问难孔子的。

    但是这个选择也有不便之处。一是子羽是史传记叙中较详实的,二是他少年时代的聪敏,与孔子问难,史籍无载。而项托“七岁为孔子师”是古代人广为知晓的。其他的事正是因为“无载”,恰巧便于作家肆意编造。于是同子羽的对语便成为昙花一现式的仅知一例,后来被改换为项托。

    人们都遗憾项托史载语焉不详,民间作家却善于见缝插针,捕风捉影,蛛丝马迹都成了灵感源泉,命笔立意的根据。换成项托问难孔子,两个难点都得到解决,实在是舍此无二!一个是就什么具体问题曾经问难过。嵇康《高士传》:“项橐七岁为圣人师。孔子问项橐曰:居何在!’曰:‘万流屋是也。’注曰:言与万物同流匹也。”这分明是说在一次问难之后,曾问及项托的住址。但项托大约是也要当无名名人,并未正面回答。而是特意设了个“万流屋”的谜语,这是个答犹未答的巧谜。嵇康所引的注,不知是何人之注,实际也是注犹未注。它只是解释了易知的“万流”即万物,“同流匹”是自加的无关意思,而回避了难知的“屋”字。今议“万流屋”即:万类共处的一座大屋子,即天覆地载之意。这就像后来《缀白裘》十一集《宿关》中所说的:住支(吾)州脱空县,天涯府里是家园。我父名唤谎员外,母亲赵氏老夫人。要知我的名和姓,云里说话雾里听。”支吾、脱空、谎、赵(吴语词,义为慌),均是不实之义。天涯、云雾,也是渺无边际,不可捉摸。这些都是“万流屋”巧趣语的后世生发。

    《相问书》:“遂乃车避城下道,遣人往问:‘此是谁家小儿?何姓何名?’小儿答曰:‘姓项名托。’”孔子没有当面问项托,而是离开后派人去问。回答的“小儿”可以理解为别的小孩。但下面众多的回答是孔子又回到项托拥土作城之处再问呢?还是别的什么地方?至少要读者思索一下。古藏本文字处理为,在答言“鱼生三日,游于江海”一意之后,孔子问道:“孩子啊,你是哪家的?你的姓名是什么?”回答是:“我没有姓名。”从而又引出孔子再问什么人没有姓名’什么山没有石头等。答语的结句又是,“我也是如此,没有姓没有名。”细细推敲,这一组答语共同之点是,云山、泥牛、枯树等都是单一性,无所谓雌雄交配性的。“我也是如此”,因而无父姓可承,因而也无名。这或者是寓含项托是天地精美的化身吧?前文言,“与万物同流匹”虽未照应“屋”字,倒是与藏本文此意相一的。

    明代《小儿论》中,“鱼生三日”意后又说,孔子问:“汝居何乡何里?何名何字?”回答是:“在敝县贱里,姓项名托,尚未有字。”《小儿难孔子》中完全相同。“敝乡贱里”,也是虽答而实未回居处的。它们都与“万流屋”相承。

    对于史料中原有的“居何在”之问,《相问书》把它淡化而变成问姓名,从而一笔带过。对项托为孔子师,使用后世众多的智力测验性问答来填补它的空白。

    难点之二,作者不欲仅此而已,还想对项托其后的情况作个趣说,以填补人们的悬念遗憾,他便由问居处来移花接木。史料多言项托夭亡,却不知几岁时因何而死。作家是好事者,便敷衍成:孔子问居处,是为了妒杀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民间作家写历史人物是非常善于使用各种史料的。

    《三国志.魏志.杨卓传》注引《列女传》:“夫项橐、颜渊,岂复百年?贵义在耳。”仅言短寿。《抱朴子.内篇.微子》:“愚人复以项托、伯年辈,谓天地之不能辨臧否。”又,《塞难》:“天地不能使项、杨无春雕之悲。”又,《抱朴子内外篇.自叙》:“故项子有含穗之叹,杨乌有夙折之哀。”《弘明集.正诬论》:“颜、项夙夭,夷、叔馁死。”《颜氏家训.归心》:“项橐、颜回之短折,伯夷、原宪之冻馁。”都是感叹项项托早亡。《双槐岁钞》言“十岁而亡”,唐时当有同说。于是作家便“狠心”地让他就死在孔子问难之后。其实作家心仍是善良的。民俗在“大器晚成”之外有一个平行互补的心理或说法:早慧多早亡。基于感叹补偿心理,民间有神祠就是顺而成理的。

    智力测验型的问答

    本文前面对比了一部分答问事项的传承,我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体性的,即有确定的道理或答案,如母亲和妻子谁亲。一类是没有确定道理,或者本不存在那个问题,如狗变为狐,鸡变为雉。天地间的距离本是实体性的,但古人不可能有科学的认知,九万九千里云云的答案也并非正确。《对语》《相问书》中其他问题,多数属于后种情况,这关系到对孔子形象的理解,却是研究者未曾注意,因而需要分析的。

    第一组问答为何不戏,只表现项托懂道理,这不是知识,也仅是文章的引子。第二组所谓车应避城或城应避车,也不是知识性的,只是把玩耍的土城能机智地当作实际的城,有从虚见实的思辨。

    第三组中,鱼生三日会游,人生三月识父母,可以说是实体性的。而兔生三日,盘地三亩;马生三日,赶上其母,便是不真实的了。又如土山无石、井水无鱼、木马无驹等是真实的,而空门无关、枯树无枝也是不真实的。

    有的答问本是有某种不妥的。萤火本是萤光,并不是火。屋上的松木椽、床上的蒲席、门上的苇帘,不宜说屋上长着松,床上长着蒲,门上长着苇。牛郎、织女是夫妇,雷公有电母,灶神有灶婆,土地爷也有娘娘。但是,说萤火无烟、屋上生松、仙人无妇,仍让人感到一种趣意的机巧。问题本身是不周密、不恰当的,可以否定,也可以是全面而详细的回答。一般人按照正常思维,感到问题古怪,一时语塞。这些问题正是基于一定的表达巧意,有意牵强附会,懵人难人。可是少数思维机敏灵活的人,便能在瞬息间感到它们的不正常性,按“将错就错”的思维,曲意附就。于是别人百思莫解,他却能绝处逢生,脱口而答。

    总之,这些问题全不是一般的知识、学问,而是一种智力测验性的偏题、难题、怪题、巧题。它们反映着只计一点不计其余,以奇为正、将无生有,故作玄虚、强词诡辩、将错就错、反客为主之类的机敏思维。

    这种情况可以同《世说新语.言语》中一些聪敏儿童做对比。这种答犹未答,就谨严诚实来说,是有害而不可取的。但在特殊情况下,要有意支吾,虚作周旋,“王顾左右而言它”,免得语塞、冷场、尴尬,却也是一种巧智灵活。项托“孤雄无雌”一项答语,也是如此。

    所以,从实质来说,子羽或项托同孔子的问答,仍然是前代这一类智力测验型材料的继承、汇积和改编。成为骈连系列,更加空灵新巧,是它们的特点。这正是两篇文章受人喜爱、更易为成人喜爱和欣赏的原因。

    主题和意义

    明白了问答的实质趣意在于称颂机敏巧慧的应辩智力,则褒誉是双方面的。答得好,是因为问得好,题目设计目的不是实际知识和它的数量,而在智力的质量。这也是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的。所以本文前部分中孔子的形象仍然是一位高明的教师的正面歌颂形象。这就把“项托七岁为圣人师”的单向性素材加工为双向性,丰富了它的内涵。这是形象和主题的新在,可以说是孔子发现了项托。所以,也就是说本文也记叙性表现了孔子谦虚和爱才。这与两小儿辨日、请教九曲珠穿线等故事的旨向不完全一样。对于日的远近,孔子不能决裁,不知九曲珠怎么串在一起,这就要说明世界是广阔复杂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孔子也不知的,而妇人、小孩或有一得。但子羽、项托问答中并未纳入此类。何以不戏、不博,是孔子的反问,不是自己不知道。“夫妇是亲。生同床枕,死同棺椁,恩爱极重,岂不亲乎?”也是故作错说,以试项托,不代表老师的认识。这些问答没有扬项托抑孔子的因素。

    大量的历史文物证明了唐代的儒学文化沾润着新疆地区。《对语》的出土反映了唐代新疆对孔子和项托的敬重和亲切感。才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他们的认识和感情。《对语》很是在新疆创作的,可能就是新疆群众的作品。在新疆广为流传的《阿凡提的故事》,虽是成人智慧类型,与古代晏子故事相类。这从一个侧面透露着对项托称颂的《对语》很可能是在新疆作的古代智儿故事,与《阿凡提的故事》恰是古与今、历史人物与创作形象相配成对的。

    (原载《新疆文物》1999年第2期)

    补言

    对“特牛无雌”句,我原来解释为:“特牛即公牛,但词议古奥。《相问书》作‘孤雄无雌’。”是不够细致的,因为“公牛无雌”即公牛不是母牛。这便是大废话。这个“特”另是副词“只”的意思。而“牛”则应另是指男性生殖器的意思,即民间说的“牛牛”、“牛把子”。是以耕种收获比喻**传种接代。所以把男性生殖器比喻为“牛”,把女性生殖器比喻为“田地”。“只牛无雌”即:只有男性生殖器,也就是没有女性生殖器。这也与《相问书》作“孤雄无雌”一致。这仍然是废话式的表述,但机关在于要把容易理解成偏正结构的“特牛”,正确别解成动宾结构:只有牛。又要思辨出“牛”不是常议。今语“光棍”指没有妻子,其实也正就是说“只牛无雌”。所以这句话也说是《对语》在语言学的文献价值:在初唐唐高宗时,新疆吐鲁番阿斯地区汉语有这样的性语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