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敦煌文书“不”字讹误规律对古籍校勘的借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敦煌文书“不”字有许多不同的讹误字,有的已经被校正,有的还未被指出,明显的规律是在行草书字形相近的基础上又结合了音近或音同的因素。敦煌文书是手抄本,所以这对也经过手抄本阶段的元曲、元杂剧等其他古籍校勘有明显的借鉴作用。

    敦煌文书“不”字讹误大量见于文学作品,可以归结为十种类型。本文即主要从中华书局出版的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简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简称《总编》)、项楚《王梵志诗校注》(简称《王梵志诗》)等取例。例文之后标示页数、行数。

    —、“不”是“亦”或“又”之误

    《李陵变文》先降后出,斩虏朝天,帝侧(测)陵情,当不信。”《校注》131-9蒋礼鸿以为“不”是无义助词,《校注》不从。校注:“此处当是疑问句,‘不’字恐非语助语。‘当不信?’即‘宁当不信?’表示李陵内心揣测之语气。”按,不能外加“宁”字来解释。如果用“宁”字,只能说“宁不信”,而无须再有“当”字。从文理来说,李陵只能是以为皇帝相信而先降后出。“不”是“亦”之误。去掉外加的“宁”字,“当不信”却是应当不信,便与李陵的行为不符。作品正是写皇帝理应相信却不信的悲剧。这不仅是局部校勘问题,更是艺术性的所在。

    《王昭君变文》:“单于不知他怨,至夜方归。虽还至帐,卧仍不去(起),因此得病,渐加羸痩。”《校注》158-2单于不知昭君之怨,至夜方归,是要说明他忙于国事,即工作与爱情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原文说单于“卧仍不去”的“仍”字不安。“不去”若是对日间不来的补救,前面就不当有“虽”的转折,也不应有“因此得病,渐加羸瘦”的结局。《校注》对校改成“不起”没有作理由解说。据“虽”字,原文应是“卧乃又去”的再说忙于国事,则是合理的遗憾。同史实相比,使昭君早死,原因是思乡抑郁,单于因忙政而误私情加重了她的病。这也有艺术性,即工作与爱情的矛盾的先河。

    《双恩记》:“鹫峰山胜法会殊,王舍国强经不异。”《校注》

    926-15

    但是,前文9264说:“如王舍胜一切诸国……所信境国胜余国,经胜余经也。……法胜余法,无嘉德而不具山胜余山,谓瑞鸟之所栖止;法胜余法,谓上人之所游护。”所以其中应是“经亦异”。

    《维摩诘经讲经文(四)》:“末上先呼弥勒,令入毗耶,成佛虽在龙华,为使不任诣彼。谁知弥勒也有瑕疵,对知足天人之前,曾被维摸摩问难。”《校注》

    861-20

    按,前文先叙让弥勒问疾,弥勒说他曾被维摩问难而不能胜任的情况,于是再叙又让光严去时,追叙前面这个情况。应是“为使亦任诣彼”。如果认为不堪胜任,就不会让他去,理至明。同文:“却恐为使不了,辱着世尊,弟子尚且如斯,师主想应不煞。”《校注》

    863-10

    光严说对不能完成使命,自己都想到会辱着世尊,作为老师的世尊料想也应如此。而“师主想应不煞”不成意思,必是“师主想应亦然”之误。

    《譬喻经变文》:“在生恨你极无量,贪爱之心日夜忙。老去和头全换却,少年眼也拟捥将。百般放圣谩依着,千种为难为口粮。在生爱他总恰好,业排眷属不分张。缘男为女添新业,忧家忧计走忙忙。尽头呵责死尸了,铁棒高臺打一场。”《校注》

    1077-10

    把生前造罪业与死后受罚作了三层对比。第二层应是说:你对妻子再爱,“业排眷属亦分张”:罪孽排定你要与她分张。“不”字必误。

    《王梵志诗》第四首:“身如圈里羊,命报恰相当。羊即披毛走,人著好衣裳。脱衣赤体立,形段不如羊。羊即日日死,人还日日亡。从头捉将去,还同好肥羊。羊即辛苦死,人去无破伤。”

    其中应校为“形段亦如羊”。人把漂亮衣服脱了,赤身露体也与剪了毛的牛羊一样难看。不是说脱衣后人的具体形状与羊不同,因为不脱衣也大不同。诗旨是说人再享受作乐,也是一死,即“身如圈里羊,命报恰相当”。没有勉强说有什么不同的需要。

    《总编》第778页第341首:“曾闻父在观其志,孝义存终始。百年好恶自家看,每事要周旋。养子自知身不孝,不是如今道。且须钦敬自家身,孝养要躬勤。”诗旨是:自己是否孝顺父母就是好坏榜样,使得儿女也同样对待自己。其中应校成:“亦是古今道”、“孝养要躬亲”。

    同书第1316页《百岁篇》第904首:“五十连夫(怜女)怕被嫌,强相迎接(送)事屡孅(偃蹇)。寻思二八多轻薄,不(亦)愁姑嫂阿家严。”

    按,其中误字多,括号中是笔者的议校。是说女人到了五十岁,就该可怜女儿婚姻的命运。勉强送嫁,乖碍多有。年轻的女婿既轻薄而另爱,也愁姑嫂公婆严厉。“不愁”便违事理。

    同书第1557页《十二时》第1106首:“哺时申,劝君教子胜留银。不见昔时勤学仕,衣锦还乡朱买臣。名播其传天下说,□□父母不及亲。”最后一句意思应是:显荣父母亦显荣其他亲属。

    《总编》第709页第232首:“君王……恩泽不曾遗草木,朝来三度进熹和。”按,原文前后矛盾,所以校注说:“‘熹和’……与上句‘恩泽’云云,如何联系?是问题。”所以必应校成“亦曾”,就是合宜的因果关系。

    《总编》第1781页《高兴歌(酒赋二十一首)》补118首:“入凝冬,香满室。红地炉,相厌膝。银铛乱点野駞酥,罍罍酒消鱼眼出。户外多应冻栗寒,宴中不若三春日。”应是“亦若三春日。”

    以下是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所引敦煌文卷失校之例。

    伯三三九八《卜法》:“赤松卦:时时如上,高台贤人。不召自来,经求和合。横事钱财,病者不死。行人到来,官事不成。此卦大吉。”22.11。又:“乾卦:皇帝入山,路逢仙人。言对议论,财物天升。福禄集会,求事难疑。病人自差,官事不成。此卦大吉。”25.15。都应说“官事亦成”。

    同上:“云飞上天,投得其阳。仙若卜求,不见其事。怀孕是男,永无灾殃。经求得利,住宅平安。此卦大吉。”24.11。应是“亦见其事”只误:也实现所卜求的事。

    伯三八零三《占卜书残卷》此是祥云之卦也,吉兆。……病者不差,行者欢忻。家内吉庆,歌咏勤勤。福旺身健,万事胜人。”17.16。此“不差(瘥)”是“亦差(瘥)”之误。

    《战国策.齐策四.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麒麟衙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全文只是说王不好士,没有并提的另一个谁“不好士”,所以“亦”字没有照应,是“不”字所致的衍文。

    《玉台新咏》卷五沈约《六忆四首》之四:“忆眠时,人眠强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傍人见,娇羞在烛前。”

    解罗不待劝,就是主动脱衣,与其他各种“娇羞”的情况相反,是“亦待劝”成误。

    同书卷九萧纲《乌栖曲》之三:“织成屏风金屈膝,朱唇玉面灯前出。相看气息望君怜,谁能含羞不自前?”应是:谁能含羞又自前?与“望君怜”(希望你主动爱我)承应。

    《论衡.率性》:“王良、造父称为善御,能使不良为良也。”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注释说:“‘能’字前原本有‘不’字,据文意删。”按,删去只是简单的处理,而没有考虑“不”是“亦”字成误:“亦能使不良为良也”。

    《花间集》张泌《浣溪纱》之一:“细毂香车过柳堤,桦烟分处马频嘶。为他沉醉不如泥。”应是“又如泥”。而“沉醉不如泥”是自我矛盾的说法。

    《太平广记》卷九十一《阿秃师》:“齐神武以制约不从,浪言不出,虑动民庶,遂以妖惑戮之。”中华书局本601-7。当是“亦出”。前文就举了他的许多浪言。“制约不从”与“浪言不出”矛盾。

    《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当日是清明,怎见得?乍雨乍晴天气,不寒不暖风光。盈盈嫩柳,有如剪就薄薄轻纱;袅袅轻红,不若鲜鲜丽锦。”(上海古籍出版社25.8)应是元杂剧的例子非常多。下文“元一”、“外一”各指中华书局出版隋树森校订《元曲选》第一册、《元曲选外编》第一册。其他各册类此。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王学奇主编《元曲选校注》(其中没有《元曲选外编》的杂剧),则以《曲校注》简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一、二册,各以《全一》、《全二》简称。

    关汉卿《双赴梦》:“张达那贼禽兽,有甚早离了近傍。不走了糜竺糜芳。”

    “不”是“亦”或“又”之误。指糜竺降吴,致使关羽荆州之败和和糜芳惭愧得病而死。

    《鸳鸯被》:“这个人就是当初老相公借银子的刘员外。他是名门旧族,现有百万家财,何等不好。你道他是名门子,又道富不资。”应是:富亦资。

    关汉卿《玉镜台》:“到这里惜甚廉耻敢倾人命?休、休、休,做一头海来深不本分;使一场天来大昧前程。”“海来深”歇后“情”字;“天来大”歇后“胆”字。“不”是“亦”之误;“昧”是“味”之形误,而“味”又是“为”的音误。句言对她如海深情也是本分,怎么会说“不本分”的否定呢?为前程即为成婚。《曲校注》第一册上卷404页注:“昧前程一未来的境遇昏暗、险恶。‘使一场天来大昧前程’,意为豁出命去,不怕未来的险恶境遇像天一样广大无边。”所释含混、矛盾而错误,完全没有理解文句特点。

    关汉卿《救风尘》:“但来两三遭,不问那厮要钱,他便道这弟子敲馒儿哩。”元一194-17按,“不,,是“亦”字形误,而“亦”则是“一”字音误。“一……则……”的句式。《曲校注》第一册下卷646页注:“问一此字之前,原有‘不’字,疑衍,依曲意删。”《全一》93页校记同。按,简单地以增、删、改字校勘是不妥的,应当扣紧原误字包含的信息,来恢复原本的用字,对误字的来由作出交代。

    张国宾《薛仁贵》:“你道他是农夫,做军卒。想那诸葛亮呵,偏不曾隐迹南阳,乐意耕锄。命通也逢着帝王,一年间三谒茅庐。”元一319-19应是“偏亦曾”。《曲校注》第一册下卷939-14无校。

    吴昌龄《张天师》:“你既到书房中去,那淫邪之事,怕不是有的。”元一191-2《曲校注》第一册下卷63244也无校。应是“亦是有的”。

    李寿卿《度翠柳》:“我今为汝解金吒,终不为汝结金吒。”元四1340.4后句应是“终亦为汝结金吒”《曲校注》第四册是卷337943无校。

    纪君祥《赵氏孤儿》:“某屠岸贾。只为公主怕他添了个小厮儿,久以后成人长大,他不是我的仇人。”元四1477.20。应是“又是我的仇人”

    《神奴儿》:“李二,伯伯伯娘说,你每日则是贪酒,不理家计。又说俺两口儿积攒私房。你又多在外少在家……你依着我言语,将这家私分开了,俺两口儿另住可不快活那。”元二557-5。前文说“这个家私都是哥哥嫂嫂把持着,他十分操心”,就不可能再说李二积攒私房。是妻子说她自己的意思。应当校勘为“不说”,指丈夫是不考虑。《曲校注》第二册上卷1527-8无校。

    关汉卿《裴度还带》:“虽是我十年窗下无人问,稳情取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惜此人文齐福不至也。我既文齐福不齐。脱白襕,换紫衣,列虞候,摆公吏。那威严,那英豪,那精神,那雄势。”外一25.3。全曲文的主题是裴度对一举成名的自信。相面者说他“文齐福不至”,裴度针锋相对的话应是“我既文齐福又齐”,才与后文的内容符合。即“不”是“又”的形误。《全一》268-13无校。

    关汉卿《五侯宴》:“我若是少乳些则管里呀呀的哭;我若是多乳些灌的他啊啊的吐。这孩儿能夜啼不犯触,则从那摇车儿上挂着爷单裤。挂到有三十遍倒蹄驴。”外一110.8。又:“不似您这孩儿不犯触,可是他声也波声,声声的则待要哭。则从那摇车儿上魇禳无是处。谁敢道是荡他一荡?谁敢道是触他一触?可是他叫呀呀无是处。”110-11。两曲都是详细说此孩儿犯邪触而经常夜啼,所以在摇车上挂他父亲的裤子来镇邪魔。可知两曲中的“不犯触”必当是“亦犯触”之误。《全》一328页无校。

    史九敬先《庄周梦》:“奴不如金丹修炼。差误在分毫,把离爻换坎,乾坤怎交?”外二389-1。后文:“你四人既是仙侣,又明大丹之道,可能传授?”可见应校正为“亦知金丹修炼”。

    孔文卿《东窗事犯》:“一个治家亡了家。一个安邦的丧了邦。虏得些金枝玉叶离了乡党,若不是泥马走康王。”外二406.6。应是:“若又是泥马走康王。”

    郑德辉《周公摄政》:“为君疾不能兴,求龟卜可宜行。虽生死各尽天年,要阴阳不顺人情。”外二457-14。自然应是:“要阴阳亦顺人情。”

    金仁杰《追韩信》:“好豁达波开至尊,这一遍不若如文王,自临临渭滨。”外二550.15又:“臣昨日做了个夜度昭关吴员,不若如有国难投孙膑。”外二550.18。各应是说“又如”周文王自请姜太公,“又如”有国难投孙膑。

    《飞刀对箭》:“好也,你去了一日,则耕了二亩田地。媳妇儿,将棒子来,我打这厮。《那吒令》我这里见父亲烦烦恼脑老的,休打孩儿,且饶过这一遭者母亲那里劝着,俺父亲他憋憋躁躁哎约,这个父亲,今日也说打,明日也说打。不付能寻将来,父亲可又不打他。……黄桑棍拷折你腰。”外三868“不”因“又”而衍。

    还有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隋树森编《全元散曲》(简称《散曲》)的例子。

    无名氏《游四门》:“野塘花落杜鹃啼,啼血送春归。花开不拼花间醉。醉里又伤悲,伊,快活了是便宜。”1666.13。当校为“花开又拼花间醉”:年年都在花间拼一醉。“不拼”违句意。

    荆干臣《醉春风.卖花声煞》:“俺疑他指不过走智而猜,他只俺除将罢字儿揣。”142.11。后句应校为:他又疑俺将罢字儿揣。是说自己对他的怀疑只不过是猜想而已,他却真正怀疑我,而且要罢休爱情。

    董君瑞《哨遍.硬谒.二煞》:“你又奔,俺又顽,则要紧无格迸松无慢。皮锅里炒爆铜豌豆,火炕上叠翻铁卧单。无辞惮。天生性耐,不喜心烦。”是说自己缠着他,而他躲避。自己有耐性,喜欢麻烦。应校成“亦喜心烦”。

    《明清民歌时调集》上册,冯梦龙编《山歌.破棕帽歌》:“帽样新鲜不复完,今剩缺连。一向承装观,今日堪埋怨。嗪!戴你不多年。”上海古籍出版社428-3。

    说帽子戴得仅剩下一个圈圈,帽顶烂得等于没有。前文言:“帽子带得介长远,年深日久成精。忽朝一日头上说话,叫声:‘小张官人:我一跟跟你两三巡黄册,你一戴戴我二三十个清明。”’(见425.1)。充分证明应是“亦多年”之误。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翻魇殃》:“却说那魏名见他这样光景,少不了也来磕头,实指望以乡亲之礼待他,谁想仇牧之没理他。老奸贼不害羞,进门来就磕头,实指望不把他头来受。谁知老太爷稳稳坐,全然一盅茶不留,自跑出只在众人后。”(上海古籍出版社《蒲松龄集》1007-16)应是“实指望亦把他头来受”。所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