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月别枝惊鹊”及其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有幽人独来往,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与曹操那几句诗的立意很相似,但何事而惊?诗人不言,看来总不是“缺月”。这是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在“人初定”之后,亮度应当比“月明星稀”为甚。这可帮助我们理解曹诗不是受月光之惊。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解说“明月别枝惊鹊”时,引用苏轼两处“月明惊鹊未安枝”句作助。胡云翼虽只引其一处,看法仍相同。苏轼《次韵蒋颖叔》诗为:“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江山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委约,玉堂金殿要论思。”此诗也写自己孤独之感,“未安枝”句仍用《短歌行》“何枝可依”一节的寓意,又和苏轼的《卜算子》相同,点明鹊因受惊而未安枝。这惊,当是惊弓之惊,这才与自己不平之遇的孤独之感有思想性政治性的联系,如是受明月之惊就失去了此种旨意。至于与此诗有关的苏轼生平,此处就无需征引叙及了。首联说:明月下的栖鹊犹记惊弓之险而不能安栖,我也是有坎坷之遇而舟行他乡形影相吊。如果理解成诗人把自己与受了月光虚惊的乌鹊作比,那是不切诗意的,乌鹊应是受了致命之虞的巨惊。看来此句与辛词不类。

    另一首是《次韵送杭州周令赴阙》(按:俞书作《次周令韵送赴阙》,有误)之二:“莫负黄花九日期,人生穷达可无时?十年且就《三都赋》,万户终轻千首诗。天静伤鸿犹软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君看六月河无水,万斛龙骧到自迟。”这一首,由于有“伤鸿”句,“惊鹤”就更意明,两者应为同义复说。“伤鸿”不是因为“天静”,“惊鹊”不是因为“月明”。天静之时没有猛鹜暗箭,鸿本可展翅却软翼;月明之夜没有风吹雨打,鹊本能安眠而虚惊。这意境与《卜算子》相同。

    综合以上似可证,上述作品中“明月”之设不是专为惊鹊说明原因,而是为全诗点明环境。

    还有王维的《鸟鸣涧》诗,也有类似的歧解。

    “人闲桂华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似为浅显,许多选本均无注。今年被选为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说:“山鸟的受惊却是由透过云层的月光照射而引起的”。《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8期有洪静渊的讲析文章《敕勒歌和唐诗三首浅释》。它说这“月出”就是“出云之月”,认为是月入云层时光线暗淡,再出云层,突然明亮,因而惊醒了山鸟。这似乎也是受了“明月别枝惊鹊”等句传统理解的影响。

    那么,“出云之月”是从怎样的云中出来,前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从诗意的静谧、安适的情调看,不当是乌云、密云,充其量不过是浮云、纤云。月亮从这种云中入而复出,为时甚短,亮度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就不致惊醒山鸟,而透过云层的月光则更不会惊山鸟了。细想,“月出”就是“月升”,而且是初升的下弦月。这时山鸟已眠歇半夜,月亮初升,误以为天亮,因而鸣啼。王维不用“月升”,而用了“月出”,应该说不是用词不准确、不明快。诗人不屑让读者对自己的诗一眼看穿,浅尝即止,而要你多作咀嚼回味,要你先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彷徨,再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坦途。这种和读者逗智的写法,是名家古诗文主题之外的语言情趣之一,虽不多见,但也不为绝有。

    前面六首诗词虽都有明月惊鹊的异解,但实际上只有王维诗一句才真是如此。名家诗作,语句虽多相似,甚或就是互相脱化,但全意并不蹈袭雷同,而是谋求变新。我们对这些用语相似内容有异的诗句,如果视为一律,就有把艺术精品简单化之嫌。

    对于月光惊乌这事实本身还可作些讨论。固然乌鸦无巢,栖于枝头可算是露宿,而明月则是常有的。如果月光可惊鹊,那就是必然的常见的现象了,那乌鹊就会是常常受惊不安了。可见这月光惊鹊只能是偶发的,偶就偶在它必得伴有别的因素。并且这种惊也只能是短暂的。如此来看,曹操的“乌鹊南飞”、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都是要比喻长时期的处境或心情,因而用作比喻的也应是有较长时间(整夜)的。可知这种种惊的原因都不是明月。

    (原载《文学评论》1983年第1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