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圣人异相”考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 沈约、李煜也是名人,编造神话谎言,也注意了分寸,只说仅一只眼是双瞳。有的凡人却也贪天之功,说双目都双瞳。

    《五灯会元.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道场如讷禅师》:“师目有重瞳,手过垂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夫人黄氏先大夫之长女。生重瞳子,眉目如画。”从实质上说,两例中此词已经成为“聪明”义的典故词,不理会它的字面义了。

    后来,又仿出双瞳神鸟、三瞳国。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尧在位七十年,……有柢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能博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是编造奇异故事歌颂尧是重瞳而重明之帝,因而能感召重睛异能之鸟而至。

    《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卷八引《述异记》(今本已佚):“三瞳在轩渠国西南千里,人皆有三睛珠;或有四舌者,能为一种声,亦能倶语。”三睛就是三个瞳人,古代“睛”专指眼珠。由三睛而又四舌,仍是玩弄语言游戏。清陆次云《八绂荒史》:“三瞳国,其民四舌而三瞳。”

    “重舌”本指能翻译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夸誉他们好像有两个不同的舌头,一个说本族本国话,一个说外族外国话。这种人又叫“舌人”。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签稽首而来王。”把重舌翻一倍成为四舌,而指子虚乌有的中国远外的外国人。这个说法实际上是要卖弄自己的趣巧文思,由“重译”而拟想出“四舌”,并没有什么意义负载。

    《聊斋志异》卷一《瞳人语》叙一人双目生厚翳,不能视物。后听目中有小人蝇语:说要把翳障打开。右目中人说:我的翳厚,不易打开。左目中人说:我试打开我的翳,打开的话,你就住到我这里来。果然觉得左眼似被抓裂,也就突然可视见物。让妻子来看:“细视,竟重瞳也,但右目旋螺如故,乃知两瞳人合居一眶矣。”受舜目双瞳的影响,笔下生华的蒲松龄又创造了如此奇异的情节。

    由此可反思,最初创造“重瞳”说法的人并非说实际情况,是借此显示自己才华,既是颂圣,也是扬己。后来迷信天命的人却受了欺骗而信以为真了。另一方面,不信它的人反而再作各种仿变演绎,知假再作假。

    (二)汤臂再肘

    《春秋纬.元命包》:“汤臂四肘,是谓神刚。”

    “再肘”字面意思是每个手臂有两个肘关节,这又有两种可能。或者指一个小臂有两个肘关节,或指有连续的两个小臂部,每个小臂有一个肘关节。结合其它数据,当属后者。《春秋纬.演孔图》言孔子“手垂过膝”,即手臂总长超过凡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言刘备“垂手下膝”。有两个小臂相接,手便可达膝。这应与汤臂再肘的说法相同,即:再肘指有连续的两个小臂,各有一肘。“再肘”实际是说比常人多了一节小臂。

    但人实不会如此,另有曲折。是从有的人是“六指子”而趣仿:也可多一节小臂。又从人的“重下巴”作类似的实指。“重下巴”,指下巴肌肉丰满,拥成上下两个台台;并不是说有两个下巴骨各附着各的肌肉。“重下巴”只是个求简说法。中医有“重舌”说法。《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初生门下》:“重舌:舌下肿突似舌形,心脾积热上攻冲。”注:“因舌下近根处,其肿形似舌,故名重舌。”这也是傅会的中介。

    由此比较可受启发而获正解。“再肘”实指肘部肌肉丰满,臂垂时肘部肌肉放松而拥起两个折皱团。这是肥胖人可有的,但不是天生的异相,更不是圣人异相。但也很可能由另一种实际情况附会而异变。《荀子.非相》:“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王先谦集解:长左指左腿长过右腿。可能是商汤一臂长过另一臂。两手、两脚、两眼大小不一,两臂、两腿长短略有参差,是实有的情况。把一臂较长说成有两个小臂,而变说成两肘。也就是说,以重下巴和一臂略长的实有情况趣说成神异朦胧的再肘。

    (三)帝喾骄齿

    2.3.1《竹书纪年》卷上:“帝喾高辛氏,生而骈齿,有圣德。”

    《春秋纬.元命包》:“武王骈齿,是谓刚强。”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

    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骈齿:牙齿连成一片。”《辞源》释为“前齿并两为一”而《汉语大词典》释为“谓牙齿重迭”。

    所释的三种情况,都无可能,也无寓含意义。应另有曲折。

    2.3.2婴儿乳牙在六个月到二至三岁长全。仅说生下即长了牙,而且长全,已有神奇性,可表示早熟。今方言俗语有婴儿出“马牙”之病的说法。《汉语大词典》:“马牙:俗称婴儿口腔里的白色斑点为‘马牙’。”陈刚《北京方言词典》:“马牙子:婴儿生的口疮。”牙龈内外白色病态斑点,初起时较硬,无经验的人以为是出牙。白斑在红色牙龈上,可称为“麻点点”。如果麻点密集,即码连在一起。“麻”和“码”都可谐音隐实示虚为“马”。两相结合,便趣说成“马牙”。但从指密集来说,便把“码牙”用书面说法换为“骈齿”。

    2.3.3汉代之前,“马”本有后世“码”的推积、接连义,此义后来分化出来,另造“码”字以区别。《汉语大词典》:“马:“码”的古字。1筹码。《礼记.投壶》:‘请为胜者立马。’郑玄注:‘马’胜算也。’2量词。相当于堆。明无名氏《单刀劈四寇》头折:‘董卓在日,成马家金银段匹宋与他,今日故来索战,替董卓报仇。’”但是,“相当于堆”实际首先是动词连接义,语言界尚未有识,此简作论证。

    《周礼.天官.掌舍》:“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樫梪再重。”郑玄注引杜子春释“樫梪谓行马”。贾公彦疏“樫梪是周卫之具”。《说文.木部》:“樫,樫梪,行马也。”《说文通训定声》“马”字“转注”项下:“《说文》:‘梪,行马也。’今俗谓之‘档众’。”即认为“马”不是字面常义。《汉语大词典》:“樫梪:用木条交叉制成的栅栏,置于宫署前遮拦人马。又称行马。”又,“行马:阻挡人马通行的木架。一木横中,两木互穿以成四角,施之于官署前,以为路障。俗亦称鹿角,古谓桂梪。清末民初时,衙署及大第宅门旁犹有设者,俗呼拒马叉子。……参阅宋程大昌《演繁露.行马》。”释义中有从唐到清的“行马”词书证,本文上述引录中节略。书目文献出版社《周礼今译今注》注:“桂梪:杜子春云:行马也。按行马系以木条交互而相连之,所以为障碍而禁人之行者。”

    以上解释可以说把行马的形制讲清楚了,实与马无关。但都避言为什么以马称名。实际上正是“码”的意思,把木条之类交叉接连,成为叉角状。“行”指路,路上码木成碍。汉代“行马”词证明当时民间俗语把连接义的“码”借用“马”字趣说。所以,“马牙”也就是“码牙”而指骈齿。

    前文言指口疮的“马牙”中由“麻”谐音,对此再举些例证。

    “马马虎虎”便是“麻麻糊糊”的谐音趣说。外有芝麻的烧饼,北京叫马蹄儿,济南叫马蹄饼。“马”是谐音“芝麻”而省说,也指触摸之感。蹄,喻形状。南宁、柳州糕点类小吃,在豆粉中滚过,外表粉粒不光滑,叫“马打滚”,谐音“麻”。蜥蜴色灰麻,西宁、乌鲁木齐等方言叫麻蛇子,济南、哈尔滨、牟平等地叫马蛇子。南宁、柳州叫马鬃蛇,由“麻棕”色谐音。

    再举今时“码”趣假为“马”的例子。建筑工地上的木架子叫“木马”,古代营阵前布设以防敌骑的木架子叫“木马子”,见《汉语大词典》。可折迭的小凳子、躺椅,多处方言叫马扎子,指可码合起来。两头成直角的大铁钉可把两件大木料码在一起,广东东莞平实叫码钉,而柳州等地趣叫马钉。哈尔滨、北京方言,“五马换六羊:互相交换一些东西”,是“五码换六样”的趣谐。

    所以,骈齿的生发原型当是婴儿口疮,是病态,不是异相。

    附带对古书盛传的“骈胁”作考索而可以是同向对比。

    晋文公重耳骈胁而有名,逃难到曹国,惹得曹共公想看到底是怎样个情况。请他洗澡,而隔着围幛偷看。可惜《左传》、《国语》共记此事,偏偏不交代看的结果。韦昭注为“并干”,杜预注为“合干”。后人据而释为:肋骨紧密地连接为一。《汉语大词典》并言“是生理上的畸形。”

    《论衡.讲瑞》:“张仪亦骈胁。”不详原始出处何在。

    八条肋骨不可能连成一片,这是遗传决定的。假设连成一片,胸部的活动必不方便。“骈胁”另有一义,指身体健壮,不显胁骨。《文选.左思〈吴都赋〉》李周翰注:“骈胁,亦壮士也。”此应确。《春秋纬.演孔图》言孔子“参膺圩顶,山脉林背”。“参膺”显系仿“骈胁”,因胸与胁相类,自然就不是说胁骨连成一片。“林背”中则是“临”字之误,句言背部如背了一座山。即仿“周公背倭”的说法(参见后文)。今语“大腹便便”说法汉代已有,辞书释为“腹部肥满貌”而确,但不能与“便”字联系起来。笔者今言它与“骈”字同音而通假。“便便”即“骈骈”,繁盛或联缀义。如此,骈胁、骈胸、骈腹可共指。今俗语把大腹便便说成“重肚子”,与“重下巴”一律。则骈胁即重肚,与“再肘”又一致,故可再仿而言“参膺”:胸腹肉拥成三台。即并非肋骨连成一片。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诗经.小雅.宾之初宴》:“百礼既至,有壬有林。”毛传,壬:大。即“大腹便便”的“大”。《神相全编》:“腹如三壬,脐下肉长,两腿边肉长。”但腿非腹。袁珙《人像赋》另释:“腹圆厚如圆箕兮,有三壬之超伦。”张行简《人伦大统赋》:“腹,圆厚富安……势如垂囊,风雷四方之震。”可证“三壬”当言胖大肥满之腹拥成三层鼓囊。“背无三甲”应与孔子“山脉林(临)背”相同,则“三甲”应是“山加”的故意隐曲(按,相面术往往用诡秘隐蔽说法以骟人)。

    “骈胁”实际指大腹便便,也可左证“骈齿”是由婴儿“马牙”的病态原型讹变为“码牙”指婴儿始生即长全牙齿的趣假。

    (四)尧眉八采

    尧眉八采最早见于纬书《春秋纬.演孔图》、《春秋纬.元命包》等说“尧眉八采《淮南子.修务训》作“八彩”。但详细的说法见《春秋纬.合诚图》:“有赤龙负图出,庆都读之云:赤龙受天运,下有图人,衣赤,光面八采。……奄然阴雨,赤龙与庆都合婚,有娠,龙消不见。既乳,视尧貌如图表。”

    2.4.2本来说的是符图上的神人“光面八采”,八,指多。如俗语说红光满面,神采飞扬。采,指神采,并未专意说到眉。原文对与神龙交合所生的尧,也只泛说“貌如图表”,即“光面八采”,也未说到眉。别的纬书变改成眉八采了。这实际上也是玩文字游戏。把“光面”的“面”变成同义的“貌”,又谐音作“毛”,再转换成是毛的“眉”。从深层追究,纬书所言尧眉八采,不是字面如实之义,是隐语式。

    再作一层事理推究,如真是八采眉,就必有哪八种颜色的具体说法而无。人类肉眼可辨的也只有七色。“八采”词前未见,由所谓尧眉八采说法,它才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但指五彩缤纷之意,或泛言多采。如沈约《内典序》:“莫不龙章八采,琼花九色。”

    八采眉不可理解,汉代的《尚书大传.略记》就已另作解释,以为眉如“八”字。连虔信神仙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怯惑》中也同意此说:“世云尧舜八采,不然也,直两眉头甚竖,似‘八’字耳。”从实际事理说,也可能先有传说尧是八字眉,后有尧是赤龙之子的神话,神人光面八采。二者交会成尧眉八采。民间说的八字眉,特指两眉外端竖起,如倒八字,俗称“立眉”。“立”与“厉”谐音,民俗言此种人有威严,做事雷厉风行而不苟。这应是旨意所在。

    《春秋纬.演孔图》言孔子“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便是拙劣的仿说。

    (五)文王四乳

    最早是《尸子》言:“文王四乳,是为大仁。天下所归,百姓所亲。”

    《春秋纬.元命包》:“文王四乳,是谓含良。”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

    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初禀》:“四乳:四个**,传说文王有四个**。”但并无如此具体的传说。是注释者以为不可能有四个**,便作迂曲异解:一个**上有四个**。其实也不可能有。

    《汉语大词典》及多数论著都如字面释为“四个**”。

    《淮南子.修务训》“文王四乳,是谓大仁。”高诱注:“乳,所以养人,故曰大仁也。”不言“养儿女”,而言“养人”,透露出“乳”非具体指**。男性的乳连儿女都不能哺养,何况用它乳哺人民。

    今言“乳”必非名词,而是动词,哺养、养育义。“四”不言四个,而是指四方,犹言广。句言以天下人民为自己子民而哺养。

    《史记.周本纪》:“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四乳”应当指的就是这个情况。后人不明其中隐曲,以为所言属实。

    《论衡.骨相》对所言十二圣的异相,一言以蔽之:“皆有其实。”《初禀》对四乳特作论证:“王者……生有高大之命,其时身有尊贵之奇,古公知之,见四乳之怪也。夫四乳,圣人证也。在母身中,禀天圣命,岂长大之后,修行道德,四乳乃生?以四乳论望羊,亦知为胎之时,已受之矣。”

    王充说祖父太古亲见到文王生下来就有四乳的怪异,便知他有尊贵之命。这是对《史记.周本记》所言的错误附会。《周本纪》相关的话仅是:“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这里并未明言“圣瑞”是什么,文中也未及四乳。《正义》引《尚书纬.帝命验》:“季秋甲子之月,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此盖圣瑞。”《正义》所释为确,王充实在是把自己的迷信观念错误地代替原文的所指。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是补加了“胸有”二字。便把巧智趣说变成拙劣误说,变神奇为腐朽,点金为石。

    《新唐书.高祖纪》:“仁公生高祖于长安,体有三乳,性宽仁。”仿文王神异,但自觉地由四乳而减为三乳。

    《宋史.范镇传》:“兄糍无子,卒于陇城,闻有遗腹子在外。镇时未仕,徒步求之两蜀间,二年乃得之。曰:‘吾兄异于人,体有四乳,是儿亦必然,已而果然。”’父亲竟把四乳遗传给儿子,更是谬说。

    《南史.王敬则传》:“敬则年长,两腋下生乳,各长数寸。”要神异抬高自己,倒暴露出他们连文王四乳也是不相信的。知道是假,从而为己作假。

    (六)禹耳二漏

    2.6.1《淮南子.修务训》:“禹耳参漏,是为大通,兴利除害,疏河决江。”高注:“参,三也。漏,穴也。大通天下,摧下滞之物也。”

    《尚书纬.帝命验》:“禹长九尺有六,虎鼻河目,骈齿鸟啄(按,“马喙”之误),耳三漏,载勾钤,怀玉斗。”

    耳三漏即耳有三洞,显然由舜重瞳仿成,颂大禹能兼听,一耳如三耳。

    但又有老子耳三门的说法。

    葛洪《神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鼻有双柱,耳有三门。”三门即三洞,三漏。

    对于老子的说法是从名和字而起意的。名“耳”,是一个耳字;字“聃”,其中有个耳朵旁,又是一耳。合起来是两耳,于是又有一名“重耳”。如果把名“重耳”与字“聃”合起来就成三耳。如此也可指广听兼听。因对舜不言三眼,言双瞳,于是也不说“三耳”,而仿说老子耳三漏,以言可兼听。

    但是,《史记.老子列传》并无“一名重耳”一意,这应是后人仿晋文公名叫“重耳”作编造,成为“耳三漏”的暗隐前提。

    耳三漏说法另一层附会缘由:以为古人名或字用“耳”,是指人耳,旨在说听力好。其实这个“耳”指车耳,是车厢两旁反出用以遮挡尘泥的设施,如人耳在两旁,故名。正门两旁之门,正房两旁之房,叫耳门、耳房,罐瓮两旁串绳便于提起的附设也叫耳,都是这种用法。日月两旁的光晕叫“珥”,也是此种用法。《汉书.天文志》“晕适背穴”,如淳云:“凡气在日上为冠为戴,在旁直对为珥。”《隋书.天文志下》:“青赤气圆而小,在日左右为珥。”

    古人取名有担当重任的一个主题,往往以车船及相关事物为喻。如孟轲、荆轲、先轸、管辂、权德舆等。以“耳(车耳)”为名犹以“车”为名。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下》分析了一些这种人名。如:襄九年《左传》郑公孙辄字子耳、晋公子重耳、仲尼弟子秦冉字开、老子名耳,“冉”与“耳”都指车耳。

    崔豹《古今注》:“重耳,古重较也。文官青耳,武官赤耳(按,王引之言:“青”与“赤”位置颠倒而误)。或曰重较,在军车藩上,重起如牛角,故云重较耳。”王引之引此而言:“晋文公名重耳,晋大夫有梁益耳,此重较为重耳之义也。”《说文》:“聃:耳曼也。”段注:“曼,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神仙传》言老子“长耳大目”正与此相同。也就是说,老子名耳字聃,主题本是要像有长大车耳的车子,负载人或物而不受尘泥之污。好事者不知此理,以为指人耳,因此从老子名耳,有耳三漏的异相说法。

    禹比老子的时代要早得多,禹耳三漏见于汉纬书,老子耳三门见于葛洪书。一般来说,是仿夏禹而言老子。但汉初老子已被神化,他的名与字与“耳”字有具体联系,也许民间这种说法为早,大禹的说法倒是仿言。

    三、推论

    基于以上的考释可以作一些理论阐述。

    3.1圣人异相之说目的是誉扬圣人的品德和业绩,但二者之间或一致,或不一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甲种,完全一致。舜目重瞳,武王望阳,寓远见卓识。禹耳三漏寓兼听则明。文王四乳寓广爱人民。周公背倭寓辛劳。皋陶马口寓无为而治或大智若愚。尧眉八采即“立眉”寓果断、雷厉风行。七项占多数,是异相说的核心内容,代表了积极主题。

    乙种,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寓天资聪慧,可堪重任,可以说是甲种的附及而一致。

    丙种,汤臂再肘实无积极寓含。

    丁种,帝喾骈齿,孔子反宇实为病态,恰与主题相反。

    也就是说在积极主题中混入了无支持性或有妨碍性的题材。而重瞳、四目等共六项实不可能如字面的异相却被人相信,与无支持性的题材又有了共同性,即称名的神异性掩盖了实际原型。而六种可能如字面意思的异形,也未用平实说法。如龙颜、马口、八采的隐实示虚,戴干、望阳的从字面难知确义。总之,十二异相除背倭外,称名的蒙蔽而神异性,有极大的轰动宣传效应。不问实际的“异相”与“异能”有了必然联系。

    3.2原型的声哑、背倭、反宇、一臂长于另臂,其所以混入圣人异相,实际上是把与“圣人异相”完全相反的另一命题“圣人不相”的题材混入了。

    《荀子.非相》:“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实际是否定圣人必有尊贵之相,承认也会有不好看或所谓不吉之相。

    《史记.蔡泽列传》,蔡泽请相面名家唐举看相。“唐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魈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对于鼻孔朝天,肩高于颈,面丑,两膝挛曲的八字腿的蔡泽,他只好说:圣人是从相貌上看不出来的。而孔子早就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

    可信民间对圣人也有不以形貌丑陋论的诸种平行说法,却被王充盲目视为正面性的异相了。

    3.3汉代以前典籍,对圣人之相,如《荀子.非相》言:“仲尼之相,面如蒙俱,皋陶之状,色如削瓜”。却是平实而言,属于圣人不相。仅《尸子》“舜重瞳子”、“文王四乳”是神异说法,但并非如字面实指。

    汉代及以前文籍相面记叙清一色是说恶人才有怪异长相,由此预测而知恶人凶事。《左传.文公元年》叙商臣“蜂目犲声,忍人也”。《宣公四年》叙越椒“熊虎之状而犲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战国策.齐策》:“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史记.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处乐。”《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膺豺声,少恩而狼虎心。”又如所谓周勃“纵理入口”必饿死。

    相反,纬书则大量补说圣人异相,从无例外。

    《春秋纬.合诚图》:“伏羲龙身牛首,渠肩达掖,山维曰角,奯目珠衡,駿毫翁鼠,龙唇龟齿。长九尺有一寸,望之广,视之专。”

    《孝经纬.援神契》:“神农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头,龙颜而大唇,怀成钤,戴玉理。”同上:“黄帝身逾九尺,附函,挺朵,修髯,花瘤,河目,龙颡,日角,龙颜。”

    《河图.握矩纪》:“颛顼渠头,并干,通眉,带干。”

    同上:“帝喾骈齿,方颐,庞额珠庭,仳齿戴干。”

    《洛书.灵准听》:“尧……丰上兑下,龙颜日角,八采三角,鸟庭荷胜。”

    《孝经纬.援神契》:“舜龙颜,重瞳,大口,手握褒。”

    可见是纬书作者编拟了一批褒义的异相名目,给所有圣人建造档案,任意性分配,堆砌异相,不惜重复。有的项目仅此一见,后世无有影响,从字面不知所云。

    异相具大全的是孔子。《春秋纬.演孔图》:“孔子身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包脊虎掌,胼肩修肱,参膺圩顶,山脉林背,翼臂注头,阜胶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未倭后耳,面如蒙棋,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风峙,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望之如朴,就之如升。视若营四海,躬履谦让。腰大十围,胸应规矩。舌理七重,钩文在掌。胸文曰:‘制作定世运符。’”虽然仍对其中有的项目不可晓解,却知道是说孔子从头到脚无处不异相。而且“地足谷窍”中似为“低”之误,与上句“阜”对言,句言直肠与肛门宽大。这实在是极度荒诞而又绝妙。从事理言为荒诞,从誉圣人言却又绝妙,匪夷所思。

    圣人诸多异相失之繁琐,渐次删除,佚失,王充于十二圣人各言一项以蔽之。但选择代表项首要的仍是称名的神异形,从而隐蔽了不能支持和矛盾的实际所指原型。

    3.4神异性称名的本初机制是以文心巧智求趣,如同制谜布疑。汉语同音近音字多而可谐音,为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成为汉语民俗文化的普遍特点。从甲骨文开始的一般性文字通假转到难而成趣的谐音,主要是从汉代为滥觞的。

    隆颜而龙颜,光面八采经“面一貌一毛一眉”而曲折成眉八采,“麻一马一码”的失之毫厘,成了骈齿而相差万里的终局。皋陶“详觉”、“解知”狱讼,谐音物化为神兽“一角羊”、“獬豸”,推助了“马口”之说。利用“马”的义为大而把虎口说成马口。由“重明”、“明四目”、“目”、“瞬”、“瞽”等对比起意,有“重瞳”一说。由“耳”、“聃”到“重耳”、“耳三漏”。由乳养四方成“四乳”等等,都是利用语文手段求趣的。善于作假,不巧不成书。

    3.5荀子写《非相》,说明相面已很流行,那么多的圣人异相说法,说明是相面术暗中起了推助作用,相面术也利用了语文手段。而相面术附会的某些情况,如额高可能聪慧,也有一定道理,是群众经验之谈。只不过是把或然说成必然,再作类推繁衍,骗人钱财。

    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也有相反的,所谓“张公吃酒李公醉”。用趣名隐蔽实际的圣人异相,无论文人显露才智或相士的参与,始作俑者都是心里明白的。没有人揭秘亮底,后世认假为真。如王充之类曲加论证为必然性,皇甫谧把故作歧解而含真的“四乳”添加成“胸有四乳”。一乳有四个**之类的各种曲解。项羽、李煜重瞳、唐太宗三乳之类,又是知假而仿假。圣人异相形成复杂格局。

    3.6圣人异相中混含着相面因素,自然推助了相面术的盛行。即以十二异相而言,都是如此,只是或直接传承,或作曲变罢了。下面从相面术著作所言作些对比。

    龙颜、戴干的影响。《神相全编》:“额大面方,到老吉昌。额角高耸,职位崇重。天中丰隆,仕宦有功。额阔面广,贵居人上。额方峻起,吉无不利。”

    皋陶马口的影响。《相理衡真》:“口大容拳,位至公侯。”“口如缩囊,饥饿无粮。口如撮聚,破产飘蓬。”俗谚有“男儿口大吃四方”。

    耳三漏的影响。因为没有直接承袭的可能,便改变出耳的多种福相。《玉管照神局》:“耳厚而坚者寿考,耸起过眉者主寿。轮廓分明者聪悟,垂珠朝口者主寿与财。贴肉而生者富足。耳内生毫者寿,耳门阔者智虑远。民间最为广知而相信的如《三国演义》所渲染的刘备“两耳垂肩”的福相。

    武王望阳的影响。陈抟《麻衣相法》:“上视高贵,下视阴毒。远视贤,近视愚。”《照胆经.白云歌》:“视远之人志必远,视高之人气必高。”

    周公背倭的影响。背倭本是病态,相面术也强词夺理曲解成福相。盛名的袁天纲就如此骟人。《旧唐书.袁天纲传》:“背若有负,贵验也。”《洞微玉鉴》把此作为一条:“前看如昂,后看如俯者,福相也。”有负即背倭,俗语叫“背锅子”,喻为背负着一口锅。本是直立,从后面看,却像是向前俯身之状。

    尧眉八彩的影响。《冰鉴》:“眉尚彩。彩者,杪处反光也。贵人有三层彩,有一、二层彩者,所谓文明气象。……倒竖者,上也。”

    汤臂再肘的影响。迷信职业者把“再肘”特意歧解为上下有两个肘关节,即有连续的两个下臂。这样就臂长过膝,于是有刘备两手过膝的民间说法。

    帝喾骄齿的影响。敦煌文献伯2572《相书一部.相齿部》:“齿三十八,相国;三十六,九卿;三十四,州县;三十二齿,大富;三十齿,自如;二十八,齿贫相。”《胆照经.杂论》:“齿如龙齿,养子多贵。……齿三十六及三十二者,贵。”所谓“龙齿”实谐音“拢齿”,牙齿不疏,合拢紧密,连成一片。又衍生出牙齿越多越富贵的骟人之谈。

    舜目重瞳实难继说,只好舍“双”而言瞳。前叙敦煌《相书.相眼部》:“眼中有瞳子人光或如星电,长寿。”至于由瞳而眼的贵贱说法更是繁多,不必叙及。

    唯有孔子反宇一种,因为相对来说,人们都知婴儿囟门口迟合与软骨病相联系,相面术无孔可钻,才罢而不及。

    圣人异相的问题涉及学术多个方面,成了三不管的死角,哪一种学科都不研究,结果成全了相面术利用它骗人并传播迷信。本文对它首次详作考释,迷雾散去,庐山真面得现,收获颇丰。神秘文化中这种疑难实在众多,只要一一研究,必会相反相成而多得新知。

    总之,圣人异相是一个多元性的内涵,是多层次内容的复合堆积。大致说来,是政治主题、历史题材、文学手段的民俗文化。圣人即国君及高层领导,借对他们的品德才能而表述人民的愿望。用历史传说颂誉历史圣人,是它的历史性及积极性。历史久远,传说难以稽考,使它复合了民俗的、迷信的因素。民俗、迷信内容又使用了语言文学手段。致使真假含混难辨。如今难辨而达可辨,不但主旨明显,曲折可知,而且对某些学术问题有所推助。例如一般说来,认为纬书是妄言天命而被否定的,而文王四乳等本是真实的趣说,可揭去迷信的外衣。又如从皋陶马口之辨,知汉代“马”有“码”义,提前了它的时代。又知道了所谓“一角羊”即“獬豸”等神兽说法的由来。即纬书中曲折地包含着一些真实内容,在深层上有研究价值。

    (原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七十七辑,2004年)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