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婚礼中避煞的“杼”和“花胜”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羞涩、拘泥,更会趺下来,便要从头开始。拥抱正是这一节目的主旨和趣味之处。

    贵州纳雍县张维区补着乡的这个节目,名字却叫“过血河”。“血河”分明指的是新娘首次房事的处女红。过血河隐指房事正常、愉悦,这是性教育。但这个特殊的名字又分明透露着远古处女红敬畏及后世泛化的新娘之煞,不闹房,不过此河则鬼闹的一层阴影。

    中医把婴儿出生时的胎衣叫“紫河车”。《本草纲目.人部.人胞》:“《丹书》云:天地之光,阴阳之祖。乾坤之橐籥,铅贡之框廓。胚胎将兆,九九数足。我则乘而载之,故谓之河车。其色有红,有绿,有紫,以紫者为良。”但若从语言学解释,则“河”指女阴,与此“过血河”中相同。“车”比喻胎盘。“紫”双关孩子义。

    夫妻过桥的闹房节目被莆田等地侨民带到新加坡,而有所变化,受到日本学者田仲一成的重视,记载在所著的《中国的宗教与戏剧》一书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新加坡莆田侨民举行宗教婚礼庆贺仪式,以表演《百花轿》开始。情节内容是:由临水陈夫人登上“百花轿”,驱赶恶煞,保佑妇女顺利怀胎、分娩。这个节目完毕后,就是新郎新娘共度“百花轿”。田仲一成书中介绍说:“这是一个向陈夫人祈愿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仪式。先在戏台中央搭起一座‘百花桥’,陈夫人(木偶)率领侍女(木偶、林九娘)登场,陈夫人来到桥上,这时新娘端着盛有供物的盆,由戏台左边登场,新郎抓一只鸡跟随其后。于是,以陈夫人、侍女为先导,新娘、新郎依次表演过桥的动作,并进入戏台右边的退场门。这一套仪式从台左到右要反复进行三次。随后,陈夫人和抱着孩子的两个侍女登场,这场面象征着在陈夫人的护庇下,夫妇俩喜获贵子。最后,父母儿婿四个木偶出场,并排向陈夫人跪拜谢恩。”此节目中的陈夫人与林九娘应是南方海神妈祖的一分为二。

    和闹洞房节目相比,这个木偶小戏加入了陈夫人的神话角色,和出生的儿子,但泯失了夫妻相向而行过桥的热闹一节。从民间文学的发展一般规律说,它应是“夫妻过桥”洞房节目的雅化。它的深层机制仍是:夫妻因“过桥”而有孕生儿女;“陈夫人”是“成夫人”(生成这小人儿)意的谐音而又物化形式。这是婚礼闹房内容而发展为地方木偶小剧的一个例子,体现了闹房民俗的真实目的。

    民俗把**曲折而又雅化为“过桥”之类,从而便于述说,可以举明代吴地一首民歌来参证。冯梦龙选编《山歌卷七.私情杂体.上桥》:

    “郎上桥,姐上桥,风吹裙带缠郎腰。好个阵头弗落得雨,青天龙挂惹人瞟。惹人瞟,惹人瞟,小阿姐再来红罗帐里造仙桥。若有村东头、村西头、南北两横头,二十后生连垂头,肯来小阿奴奴仙桥上过,怕郎君落水抱郎腰。”

    歌中的“桥”是小阿奴奴造在红罗帐里的,“桥”并非真,而是“窍”的谐音趣说,实指女阴。“瞟”又是“嫖”意的谐音讳说。“上桥”便是隐言**。此民歌中的“郎上桥,姐上桥”,相当于福建莆田等地闹洞房节目的《夫妻过桥》,后者更把“桥”物化而成为表演性。由此可见,闹洞房节目中实际有一些是很有创造性、艺术性的民间性文学作品,丑事雅化,值得作家们研究、借鉴。

    《山东民俗》一书中说:闹洞房而过分的节目,有一种叫《走板凳》,但未作具体说明。估计也就是《夫妻过桥》之类。又说,还有低级的一类,如《摸虼蚤》、《按电铃》、《摘黄瓜》等。因感到不便,便避言具体内容。其实,从研究民俗而言,不仅不妨具体入微,而且很需要。欲得虎子,必入虎穴,才可深知民俗的相关机制。

    所谓“摸虼蚤”,似当由“摸肐肘窝”谐音趣说。方言或把腋下说成“虼蚤”之音。

    所谓“按电铃”就是摸**的雅说,是电铃设备普遍化以后的事。早期的说法或叫“摸鹁鸽”,今陕西、甘肃有的地方仍有这个说法。而“鹁鸽”又是“勃高”的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明代市语书籍《绮谈市语.身体门》:“乳:孛雀。”但“孛雀”字不成义,应是“勃翘”的记音代与,勃然翅起之意,故可指称女性**。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三回》:“遂合大姐计议定,诓在他没人处,就干起那‘张飞掏鹁鸽’的那事情来了。料想那当婊子的,他也没有不依的。”说的就是摸佛动心的**。“鹁鸽”即“勃然而高”意谐音。

    所谓“摘黄瓜”当然是摸男阴。这些事为自然可以说低级下流。但是,这是在闹房这个特定时间、地点,目的在于促使新婚夫妇在性敏感部位的接触,为初次**作启蒙、铺垫、引度、无须用常理来斥为下流。况且,在实际情况下,这些节目也只是说说,“言到”而已。恰是“引而不发”的适可而止。仅此也可起到设计效果。

    闹洞房不仅是对新婚夫妇,就是对一些在场的未婚或已婚男女,也有同样的积极作用。旧时青年男女的性知识、性成熟,往往以这类活动为契机。广西傣族人的婚礼闹房,有问答歌。“什么东西比酒美?什么东西比鱼肥?什么能生胖小子,聪明新娘快答来。”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人代答,“新娘心肠比酒美,娃娃落地比鱼肥。来年此时生个仔,夫妻携手带福来。”就会有人把火种引向旁边的表妹:“池塘有水好养鱼,袋里有钱才赶墟(赶集)。这位表弟情如意,身边表妹正合适。”

    唐宋的婚礼中有唱礼生的“撒帐诗”,内容一般是祝愿吉祥和谐、多子多福,到明清时已把闹新房的内容移在其中了。如《刘知远白兔记》中:“撒帐东……撒帐南,男儿做事莫喃喃,白日莫要斗闲口,到晚炕上不要顽。撒帐西,双双一对好夫妻,三姐绩麻线,女婿吊甜鸡。撒帐北,夫妻和睦。夜晚做的事,早晨起来不要说。

    《醒世姻缘传》第44回的撒帐诗:“撒帐东,新人齐捧合欢钟,才子佳人乘酒力,大家今夜好降龙。撒帐南,今夜翠被不生寒。春罗几点桃花雨,携向灯前仔细看。撒帐中,管教新妇脚朝空,含苞未惯风和雨,且到巫山第一峰。撒帐西,窈窕淑女出香闺,厮守百年偕白发,狼行狈负不相离。撒帐北,名花自是开金谷;旁人休得枉垂涎,剌猥想吃天鹅肉。撒帐上,新人莫得装模样。晚间上得合欢床,老僧就把钟来撞。撒帐下,新人整顿鲛绡帕。须臾待得**收,武陵一树桃花谢。”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禳妒咒》中:“撒帐东,天丁力士劈蚕丛,春风一度桃花落,从此鸿沟有路通。撒帐南,抱颈双双入画帘,凿井穿渠皆大吉,明年此日产双男。撒帐西,天生一对好夫妻,巫襄夜夜阳台会,临睡常闻报晓鸡。撒帐北,夫妻和好两相随,从此夜夜无空床,偕老双双到一百。”

    总之,闹洞房的民俗根源是对新婚夫妇作**启助,帮助他们培养和谐的感情。由于“闹”者主要是男性亲友,重点便落在戏耍新娘方面。这从一些地方的方言称名上也看出来。例如,成都叫“逗媳妇儿”、“砸媳妇儿”。山西万荣叫“淘媳妇子‘淘”当是“陶”的记音别写,陶冶,教化义。太原叫“哄新媳妇子”。福建建瓯叫“新娘”,“”字音同“拆”,是开玩笑的意思。

    闹洞房的闹是必要而必然的。婚礼当天,新人和亲友都忙得团团转,有的亲友以未能参加婚礼为憾。特来以闹表祝愿,促感情。新人入睡之前,时间尚长,与大家共闹,也是填补空白。闹而求趣,寓教于乐,涉性不免,或雅或俗。雅俗互补,不执一偏,不仅是民间性文化、性文学的全景、规律,一般文化也是如此。可以说,闹洞房是群众性俗文化的一种智慧创造。

    时间不同了,现在是适龄而婚,新郎新娘的性意识自觉而明朗,一般都已熟悉了解,已往补空白的性启蒙已无特殊的需要。但喜庆助贺趣乐的闹洞房将会沿传下去,涉性也在所难免,或必作点缀。引而不发,言到意到,不求形迹。存其意为俗,妙其虚为雅,必会有新的创造。

    又一种耍新郎和耍新娘婚礼是喜庆热闹的,许多事情是专门为制造这个气氛而有的。鞭炮、鼓乐、张灯结彩等等是一般性的。还有比较特殊的,可归为耍新郎和耍新娘两类。

    先说耍新郎。

    北朝时,在婚礼后新娘新郎“回门”之时有打新郎的戏耍。《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礼异》:“北朝婚礼……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

    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婚姻类.黄陂婚嫁》叙湖北省黄陂县迎亲的习俗:

    “婿偕媒至女宅,女宅闭门,请知宾者立于户左右以迎婿。婿降舆,鼓乐齐作,佐以爆竹。久之,启门纳婿。婿逢门必跪叩,所谓门下子婿是也。至厅事,婿谒外舅,铺红毡,毡下必实以三角形瓷瓦等物以戏之。拜已,升座。进三元汤。三元者,鱼圆、肉圆、汤圆,科举时代取连中三元之意也。汤圆必重油,馅必重糖,使难于下咽为汕笑。”

    山东一些地方,也有让迎亲新郎先吃一阵“闭门羹”的婚俗。济南把此专叫“压性子”,要新郎对新娘日后别使性子。

    陕西多数地方用辣子面和啃骨头招待来迎亲的新女婿。辣味重得难以入口,骨头上肉不多,又不是很熟,不容易啃下。亲友会围观他如何吃法。他旁若无事,从容镇定,不怕辣,又把骨上肉吃净,会得到好的评论:是有出息,不怕艰苦,会过日子的好女婿。

    再介绍戏耍新娘的一些不同风俗。这不是闹洞房时的亲友耍新娘,而主要是新郎耍新娘。《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礼异》:“近代婚礼……妇入门,舅姑(按,指公婆)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躏新妇迹。”

    公婆以下的亲人不当面接待、欢迎新娘到来,而从后门出去,又从前门进来,是要踏着新娘的脚印走一遍。书中没有明说是什么取意,但从近代许多地方的民俗看,是表示要压抑新娘的娇气、贵气,让她老实、随和,不要逞强。

    闽南迎亲到夫家,不让新娘立即下轿,要她在轿内多待一会。说法是出轿早,婚后就性急,易与家人闹矛盾。南京也是如此,称为“捺性子”;而新娘则从进大门开始,每进一次门,故意高高抬头一次,共抬三次头,民俗叫“三抬头”。广西同正县,新郎预先站在新房门后,待新娘进来时,用折合扇在背上击三下,又让她从胯下过。新娘的头巾要交给新郎,新郎接到后又扔到地下,并用脚踏几下。都是说如此新娘就完全听丈夫的话。广西柳州是新娘进门后,新郎要用尺子打新娘三下,叫“打下马威”。而送新娘的人便护住新娘,不要他打上,这时会形成一会儿热闹。陕西,新郎抢先入新房后站在炕上,待新娘到炕前要坐未坐时,抬腿从她头上翘过去。

    成都婚俗,拜天地之后有“抢房”的节目。两位新人抢先入新房,先进去的把门关上,另一方及亲友便说好话要求高抬贵手,放他(或她)进去。人们说,先入洞房的将是以后家庭中发号施令的人。

    台湾有的地方在订婚时,未婚夫把戒指给未婚妻戴时,尽量戴在手指的后半部,这叫“押落底”,说是戴的愈深,妻子将来愈乖顺听话。而未婚妻便有意不把指头伸直,让他戴的浅,这叫“挂手指”。

    《民俗》第120期(1933年5月)翁国梁《闽南婚俗琐谈》:

    “新娘入房,即与新郎并坐在房前,有的新娘利害,说要使新郎怕她,听从她的话,所以要拉新郎的衣襟坐在她的裙底,俗云:如此新郎即会怕他的老婆;因之,新郎要坐时都很注意则个(这个)。”

    “是夜,利害的新娘,多想要玩弄新郎,说经了这种种的玩弄以后,新郎即会服从她的指挥。所以一定要新郎去关门,她就赶着把门闩闩上。谚云:‘汝关我闩,汝赚钱,我来看。’这样她丈夫所赚的钱,则必交给她看管也。要睡,她常把‘梳头匣’拿来放在床上,必定要新郎取去,方能睡下。脱鞋时,多要把她的鞋叠在新郎的鞋上,俗云:‘我鞋叠汝鞋,使着朦胧旋。’说这样新郎则服从她的命令了。

    这也是一定的,如要交媾时,她的裤子必定要新郎来脱,说这样方能限制新郎的一切行为举止。”

    台湾也有一种说法,新郎的鞋子要脱在新娘踩不到的地方,否则被新娘踩了,就会管不住妻子。但不强调谁一定要踩谁的鞋。

    以上各种婚俗大同小异,深层的社会根源是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这种观念本是社会公认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有一些妻子不服这个理,于是有了人们所说的“怕老婆”的各种情况。于是,有好事者便设计出在婚礼中用某种办法压抑新娘,以示“出嫁从夫”是天经地义的。由此又歧出了新娘要反抗,要占上风的一类。也歧出了不是规定谁要如何,而是谁主动或抢先如何的一类,倒有民主色彩。

    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是戏耍性质以求热闹的。通过这些小节目,新婚夫妇也能克服拘束、羞涩,增加了解和感情。

    陕西、甘肃不少地方还有亲友耍公婆的一种,即以红、黑等颜色给公婆脸上抹,抹后在婚礼或宴席结束之前不能擦去。平实的推测,起初只是抹红,以与新郎红花新娘红装相齐,以示喜庆,后来加抹黑色等全是作剧作戏。

    湖南梅山地区的各县如安化县、新化县,婚礼中有“(婆婆)打扒灰老子”的表演节目,由公婆亲自表演,独具特色。

    公公背灰铲、火钳,先上场,婆婆拿着竹杖,在后赶着打,以早早警告他不要对儿媳打主意。“扒灰”或作“爬灰”,许多方言也有此词:爬灰必污膝,而谐音指“污媳”的公公。婚礼中表演此内容,仍然是以极其谑浪的形式及性启蒙内容作趣。这与湖南衡州“命翁姑教新郎新妇以房术”的小表演相类似。

    本文所叙唐代时公婆“躏新妇迹”、闽南等地对新妇“捺性子”,固然是求趣的一般因子,但深层上也是如云南以向新娘泼水“压性”实为“压衅”一样,是从女儿红禁忌蜕变来的。由压新娘之性,再泛化为压新郎之性,便与避煞完全没有关系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