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鲍老”是木偶戏的趣难名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东京梦华录》等书载北宋都城卞京、南宋都城杭州酒饭馆大众面食,有“疙瘩面”一种。它是怎样形制的食品,研究者甚少,仅《汉语大词典》有认定性简释而不确。古代戏曲中有个很有趣的名称叫“鲍老”,但解说纷纭。本文由宋代的“疙瘩面”来论证:“鲍老”实际是木偶戏的趣难名称,它得名的理据就是“疙瘩”。

    《汉语大词典》:“肐鐽:面粉类制成的块状软食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食店》:‘又有菜面、蝴蝶齑肐鐽……。”’按,块状是对面片、面条、面糊糊对言的,则可以指面疙瘩、馒头、包子。究竟是哪一种,应作具体交代而未。

    又,“吃鐽:以面粉或米粉加水揉成团,再用手挤至沸水锅中煮成的食品,类似面鱼儿。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食店》:‘訖鐽店专卖大熝、臊子能并馄饨。’”以为是锅煮的面食。

    又,“面疙瘩:面食品。做法简易,用面粉加水调和,一小块一小块地挟入沸汤即成。”取例是柳青《铜墙铁壁》、华山《山中海路》,即今北方方言。

    看来,是把《东京梦华录》等书说的“疙瘩面”,都解释成煮食的“面疙瘩”了。这便有一个大碍。近当代许多地方的家庭中虽都有这种简便食品,但就连小村镇也没有一家饭店卖此食品。因为它简陋之极,不足以进入饭店消费,而且饭馆即令廉价便民,也实在操作不便。宋代卞京、杭州饭店中的同名食品必然异实而另指。

    笔者以为那些书中的“疙瘩”指的是笼蒸的馒头或包子。这里仅举一个直接性的证明:《都城纪胜.食店》:“疙瘩店专卖(大熝、臊子妓鍵并馄饨)。”臊子疙瘩,只能是肉包子,而必不是有笨伯把肉臊子裹在面疙瘩中煮食。

    宋代市语集《绮谈市语.饮食门》:“面:玉屑、麦尘。”这是指原料的面粉。又,“煮面:汤饼。”这是面条、面片。“包子:捻儿。”又,“馒头:笼饱。馄饨:温(蕴)包、弓儿。”各种面食各有称名。明代市语集《行院声嗽?饮食》:“面:鲍老。”“馒头:口口。”“饼:火烧。”称为“鲍老”的当是与馒头对言的包子。鲍老,是“包老”的谐音趣说,义为团状,疙瘩状。这便与以“疙瘩”称包子或馒头是同一道理。也就是从宋代接承而同。

    这里对“包老”指疙瘩状再详作一些论证。

    不少方言以“土包(豹)子”指人土气、愚蠢。是以土块、土疙瘩为喻的。膝盖骨,河南遂平叫“剥老盖儿”,洛阳叫“不老盖儿”,较多地方叫“波罗盖”,都不知名义。甘肃陇东一带叫“包老盖儿”;包老,指疙瘩状。如花朵叫花包老。肿起的血包叫血包老。颈上肉瘤叫肉包老。山头叫山包老。地面大土堆之类叫土包老。蒲公英叫“包老苔”,从蒲毛疙瘩言。武汉话“包老爷”,指包拯;又指身上长的疖子。疖子是疙瘩状,即“包老”,便粘连附合为“包老爷”了。

    “疙瘩面”是馒头或包子,鲍老即包老,即包子。都是从疙瘩状给两种食品起的隐趣之名。没有料到的是,由此倒可以对古代戏剧史上未能研究清楚的“鲍老”一名说个具体明白。

    对“鲍老”一名,各种辞书等的解释分歧的情况,引录如下: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鲍老:宋元戏曲、傀儡戏和舞队中经常出现的引人笑乐的人物。”

    《辞源》:“宋代戏剧脚色名。……也作‘抱锣'”。

    《汉语大词典》:“鲍老:古代戏剧脚色名。”

    胡竹安《水浒词典》:“鲍老:宋元时傀儡戏和舞队中一种脚色,脸戴假面具,在人群前跳蹦表演,逗人笑乐。”

    《宋元语言词典》:“鲍老:宋元戏曲、傀儡戏、舞队中的滑稽角色,多戴面具。”

    《辞海》:“鲍老:宋代舞队中引人笑乐的人物。”

    《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顾学颉注:“鲍老一宋代百戏中有一种脚色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扮作鬼神的形状的叫做‘鲍老’。”

    以上解释歧说无准。一致的一点是表演滑稽,引人笑乐,但与叫“鲍老”没有联系。类似“丑”角,又与“丑”之义无涉。可证不是从此方面称名的。

    此角色有系于“傀儡戏”、“戏曲”、“舞队”的三种异说。所谓戏曲当指傀儡戏,本不应同言。所谓“舞队”本指在官宅或在街市野地表演戏曲的多种队、社。《武林旧事》卷二《元夕》:“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而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至节后,渐有大队如四国朝、傀儡、杵歌之类。日趋于盛,其多至数千百队。”

    该书上引文字之后即有“舞队”专条:“大小全棚傀儡:查查鬼、李大口……男女竹马、男女杵歌、大小斫刀鲍老、交衮鲍老……”共有69个项目。叙此后,又总结说:“其名甚伙,不可悉数。首饰衣装,相矜侈摩,……如傀儡、杵歌、竹马之类,从至十余队。”

    可见“舞队”是戏曲社队义,有十几种类型,不可能都有“鲍老”,应是仅傀儡戏一种有。上引那些解释者并没有对有关的原资料作研究,而据第二手资料辗转抄录,而把舞队、戏曲、傀儡二者并言共有鲍老,是不确的。

    《西湖老人繁胜录》:“清乐社,鞑靼舞老番人,耍和尚。……福建鲍老一社,有三百余人;川鲍老亦有一百余人。”可见“鲍老”是一种戏曲类别,并非角色名目。

    傀儡不是真人,无需戴面具。说戴面具是不合事理,也没有文献依据的。

    我们且从称为“鲍老”的几个具体例子来看。

    《张协状元》第53出,张协婚礼之前,角色末拿着新娘的花幞头,丑打着新娘避煞的伞,表演插科打诨。丑一边舞伞,一边唱《斗双鸡》,最后两句由未接唱:“好似傀儡棚前,一个鲍老。”是打趣说他二人像表演傀儡戏,以对比不是真正的新娘。傀儡棚,指傀儡戏在棚即帐子内表演。

    钱南扬注言:“鲍老:古剧脚色名。《后山诗话》载杨大年《傀儡诗》:‘鲍老当宴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宴舞,转更郎当舞袖长。’郭郎确是角色名,盖即引戏,见《乐府杂录》‘傀儡’条。《武林旧事》卷二《舞队.大小全棚傀儡》有《大小斫刀鲍老》、《交滚鲍老》。鲍老似乎与傀儡戏关系密切,故上句云云。”

    其实,鲍老不仅是与傀儡戏似乎关系密切,鲍老正是傀儡的同义词。“好似傀儡棚前,一个鲍老”即好似傀儡戏中的傀儡。

    杨大年诗中的郭郎作引戏,也应是由木偶充当“鲍老”则指正戏中的木偶,不应仅是专指此木偶戏的此人物角色姓鲍而年老。一切木偶,为便于携带和演出,都要制作轻小,而所有衣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