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杜撰”的“杜”字公案始末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杜撰”的“杜”字的意思,从宋代就有各种解释,一直争讼到清代。本来已经有了正确的解释而结案,但连《汉语大词典》等都不知道而仍然作为悬案。因此本文再详细记叙此公案始末,并作评论。

    《汉语大词典》:“杜撰:谓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宋王楙《野客丛书.杜撰》:‘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然仆又观俗有杜田、杜园之说,杜之云者,犹言假耳。’……按,此词之源,另有三说:一说为汉田何(号杜田生)故事,参阅宋沈作喆《寓简》卷一;一说为南朝梁陶弘景弟子杜道士故事,参阅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五;一说为宋盛度故事,参阅清赵翼《陔余丛考.杜撰》。”

    又有关于所谓汉田何故事的专门词条:“杜田:犹杜撰。宋沈作喆《寓简》卷一:‘汉田何善《易》,言《易》者本田何。何以齐诸田徙杜陵,号杜田生。今之俚谚谓白撰无所本者为杜田。’”而关于所谓杜道士与宋盛度故事,都没有相应的解释,则不一致。《辞源》“杜撰”条可以补充:“或以宋杜默作诗不合格而起(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杜撰》);或以为宋盛度,本作度撰(宋释文莹《湘山野录》);或以汉田何,治《易》号杜陵生,由‘杜田’转为‘杜撰’;或以为南朝梁陶弘景有弟子杜道士,不甚识字,作文往往贻误后人(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五)。皆不足信。”可贵的是有“皆不足信”的认定,遗憾的是不能申说理由。《中文大辞典》“杜撰”条详引《陔余丛考》,无新说。

    几种辞书只引《野客丛书》杜默一说,其实是不准确的。请看《杜撰》条又言:“《湘山野录》载宋文肃公撰文节神道碑,石参政中立急问曰;‘谁撰:’盛卒曰:‘度撰。’满堂大笑。文肃在杜默之前,又知‘杜撰’之说,其来久矣。”可见是主盛度说的,认为与杜默无关。虽然是偶然说对了,但认为由“度撰”而来,仍然是未得其确。盛度固然比杜默时代早,但据“满堂大笑”,充分可见在盛度之前已经有“杜撰”词。因为与“度撰”同音,因而“满堂大笑”。否则,“度撰”是实话实说,何笑之有?

    这些种解释都把“杜”当成姓或名,因而又有解释成由五代道士杜光庭而来。

    明张存绅《雅俗稽言》卷三十一:“杜撰之说久矣,乃译经图纪汉明帝时道士褚善信表请与僧战试,诏集白马寺南行。善信等以《灵宝》诸经置道东坛上,僧以经、像、舍利置道西七宝。行殿上火起,《灵宝》诸经并为灰烬。遂以道书皆杜光庭所撰,因有杜撰之说。此属矫诬。”明吕蓝衍《言鲭》、清郝懿行《证俗文》同说。杜光庭唐末五代人,汉代哪里有他撰的道书?无非是佛教徒为污蔑道教而无稽的编造罢了。

    清代时笔记类书籍中“杜撰”词源成为热门话题。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外方山人《谈征》、李某(鉴堂)《俗语考原》、唐训方《里语征实》、郑志鸿《常语寻源》、翟灏《通俗编》、易本烺《常语捜》、褚人获《坚瓠续集》等都竞相引录以上歧说,或无所主,或主杜默事。

    杜默在宋代做诗其实是有名的。石介《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序》:“近世作者,石蔓卿之诗,欧阳永叔文辞,杜师雄之歌篇,豪于一代矣。”诗中又说蔓卿豪于诗,社坛高数层。永叔豪于辞,举世绝俦朋。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欧阳修《赠杜默》:“杜默东土秀,能咏凤凰声。”苏轼《仇池笔记》卷上《三豪诗》条也如此誉说。可见杜默作诗不合格云云,正是故意“杜撰”的一个笑话,而不是研究词义来由。后来续生的歧说,就是没有读懂此笑话,而真可谓狗尾续貂了。充其量只能说是语言学所谓的“俗词源”或“民间词源”,也就是一种特殊的有趣的望文生义,而不是真正的语言研究。《中文大辞典》:“杜默:(石)介谓其歌甚豪,尝作《三豪诗》赠之,与石介、欧阳修并称。默为诗不合律,后人因言事不合格为杜撰。”便前后矛盾了。

    古代也有认真解释而正确的。清俞樾《茶香室四钞.土僎》:“明赵宦光《帚谈》云:‘无论真楷以上不当土僎,即行书狂草,古人十九不失矩步也。’土字下自注云:音杜。按杜撰一语,由来久矣。《陔余丛考》曾考其义,究亦未得。凡夫写‘土’而读作‘杜’,转似得之。土、杜,古通用。”又对“杜园之说”评为大谬而解释说:“余谓杜园者土园也。《汉书.召信臣传》称‘大官园’,园属大官,是谓官园;别乎官园,是谓土园。以人而论,则有土丁,有土民,见《宋史.兵志》;以物而论,则有土盐,有土矾,见《宋史.食货志》。凡此之类,皆可写作土而读作杜也。《帚谈》第二卷又云:学书人于古法帖不过浮慕几字,遂肚馔改作,附名某字体法,可大怪也。肚字亦注一土字。其字又作肚馔,何也?”按,作“肚馔”,就是参照“臆造”而故意对“杜撰”再作趣味仿说。这也算是“杜撰”公案一个小小的插曲。

    以口语“土”解释“杜”,有根有据,完全正确。土是本土所产,与“外引”而好对言,近代把“土”与“洋”对言,机抒相同。对自己的东西便谦言“土”,谐音趣说成“杜”。

    自古就有“土”写成“杜”的瓜葛,或因方音、通假、谐音。《诗经.大雅.绵》:“自土沮漆。”土,河名指杜水。《汉书.地理志》即作“杜水”。《诗经.商颂.长发》:“相土烈烈。”《世本》:“相土作乘马。”相土是契之孙。而《荀子.解蔽》:“乘杜作乘马。”《诗经.豳风.鸱鸮》:“彻彼桑土。”而《韩诗》作“杜”。《尔雅》:“杜:土卤。”郭璞注解“杜衡也”。《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引晋《博物志》:“杜衡一名土杏。其根一似细辛。”《本草纲目.杜衡》说别名有“土细辛。”

    又如晋代说“土纸”。范宁《文书教》:“土纸不可以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而《宋史.食货志下三》:“大抵前之二界尽用川纸。物种既精,工制不苟,民欲伪为,尚或难之。迨十七界之更印以杂用川杜之纸,至十八界则全用杜纸矣。纸既可以自造,价且五倍于前。”是说品质差的“会子”,是用川土纸印的。

    其实《汉语大词典》就有这样的词条。“杜”词条义项之七:“方言。自己,自家。《何典》第五回陈得仁评:‘将前半三世同活鬼吃辛吃苦挣起来的现成家当,让他杜作主张销缴干净。’叶圣陶《四三集.招魂》:‘回转头来,看见靠窗角落里还有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坐着。青布长衫,杜做布鞋,姜黄的脸色,瞪视的眼神。’”

    “杜米:本地所产,不从商贩而来的米。清赵翼《陔余丛考.杜撰》:‘凡文字之无所本者曰杜撰,工作之不经匠师者曰杜做。后世并以米之不从商贩来者曰杜米,笋之自家园出者曰杜园笋。’清林则徐《谆劝殷富平粜并严禁牙行铺户囤米抬价告示》:‘查往年丰熟之岁,上等杜米,每石不及三千文。’”按,米之不从商贩来者曰杜米,说得苟简。不仅自种者如此说,而城中人买卖本地米,仍然如此说。

    “杜茅柴:自酿的薄酒。”

    “杜酒:家酿的薄酒。唐杜甫《题张氏隐居》诗之二:‘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宋王楙《野客丛书.杜撰》:‘然仆又观俗有杜田、杜园之说,杜之云者,犹言假耳。如言自酿薄酒,则曰杜酒。’”按,“犹言假耳”则又是错误的解释。

    “杜酝:谓自酿的酒。”

    “杜撰”公案的各种歧说,都仅是就某一点为据,犹如众盲摸象,自以为是。而从始末全部得到的基本经验是:一定要把全部资料排比审核。

    (原载《中文》二〇〇九年秋。即第7卷第3期,总第26期)

    补言

    现在才拜读到《辞书研究》2005年第2期崔山佳《“杜撰”和“肚撰”》。要点是:江苏古籍出版社《鼓掌绝尘》第一回“杜撰”词,校注说:第四回作“肚撰”。而西北大学出版社本两处都作“杜撰”,是不应当的。因为“杜撰”词始见于明《续传灯录》,而唐《慧琳音义》卷三九中已经有“肚撰”。“讀儕”条解释说:“译经者于经卷末自音为颔剂。率尔肚撰造字,兼陈村叟之谈。未审儕是何词句。”(明按,经查对《慧琳音义》,词的第二个字“儕”实际是竖心旁),可见本来是作“肚撰”。《慧琳音义》卷二一“从壳”条也说:“壳字,〈经〉本有,从叛卵者,元不是字。寻兹昧谬,起自无识,胸臆制字,陷欺童蒙耳。”胸臆制字,就是肚撰造字。肚撰也就是“臆造”。《汉语大词典》“杜”义项六:“虚构的、随意臆造的。参见‘杜撰’‘杜田’。”这个义项是值得商榷的,《汉语大字典》就没有这个义项。现在应该是“肚撰”还原反本了。

    按,指出唐代已经有“肚撰”,难能可贵。它虽然比宋代多见的“杜撰”早,但慧琳其实正是胸臆用字。因为“杜”表示方土所产,质量不好,《诗经》的“杜”就是指土梨。“杜”在大量的词语中指自造,质量差。而“肚撰”只能表示“心造”的意思,而任何思想(好的与不好的,正确的与错误的)都是心想的。“心造”不能表示自造、质量差。“杜撰”已经司空见惯而确。“肚撰”本是生造词语。

    “风马牛不相及”补说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风马牛不相及”后来形成成语,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很熟悉而喜爱使用的,也对其中的“风”字的意思很感兴趣,却有很多分歧的解释。《字词天地》1983年第1期吴小如《说“风马牛”》把它们加以梳理,词义大大明朗而正确。但未引起重视,本文对吴先生文章简作介绍,也再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