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元曲释词》第三册失误零拾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万张蒿。”《明一统志》卷一五:“涩滩在泾县西九十五里,怪石峻立,如虎伏龙蟠。”元冯子振《十八公赋》:“涩径逖响,将前复睃。”这是写走在石子路上,钉靴碰得发响,欲向前而实退后的情况。“涩径”就是“涩道”。

    再用剧中事理复验,《勘头巾》二折《南吕一枝花》:“出司房,忙进步,登涩道,下阶址。”张鼎是要到府尹大堂去,他从自己办公的司房出来,忙进步,就到了院中。登涩道即登上略高的石子路。到了大堂前,就要上台阶。“下”是“上”之误。如涩道是大堂的台阶,他还未上去,怎么会说到下来呢?接着唱的《梁州第七》中即唱他看见:“正厅上坐着个撇撇问事官人,阶直上排两行恶哏哏行刑汉子。”曲后即叙张鼎“做进见科”。充分证明“下阶址”中是“上”字之误,而“登涩道”是走在石子路。

    又,《摩合罗》二折《括地风》:“我与你下涩道,立在檐稍,觉昏沉刚挣揣把门倚靠。”句中多有误字。剧情此时庙中仅李德昌一人,不存在“与你”的事理,该句当为“我恰欲待下涩道,立在檐稍”。因查《元刊杂剧三十种》及脉望馆《古名家杂剧》本,与本曲相关文句是:“慢腾腾行出灵神庙,(望科)举目凝眺。犹自未下涩道,恰到檐梢,觉昏沉……”这“未下涩道”不是未下台阶,而正是“未下去而未到石子路”。《元曲选》中许多“与你”都是“欲待”之误。“欲”音误为“与”。“待”形误为“你”。元刊本的“举目凝眺”,《元曲选》中是“举目偷瞧”,“偷”字也应是误字。

    又,《襄阳会》二忻《越调斗鹌鹑》:“入的这馆驿仪门,绕着这虚檐涩道,又则怕遇着从人,撞着后槽。”这若是叙顺着曲折的回廊和台阶一直走,则不合理。有的回廊下就是石子路之类,则更排除了涩道是台阶的可能。《朱砂担》:“我与你登涩道,七林林通曲栏。”说上了石子路,通过两旁有花木的曲栏,这是正常合理的。若说登上台阶而通过曲栏,则费解。《紫云庭》:“将蛾眉涩道登”,是走上弯曲如蛾眉的石子路,并没有宛转的台阶。又如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一四回叙正德皇帝进到宣武院中走路的一个插曲:“这万岁穿的鞋是江彬做的,虽无穿着走正路,但年岁久了就烂了;那鞋掌子印着那涩道上边咄的一声,抓下来了半边,走一步刮打一声。……那万岁爷……站在墉路上,可就讲起他那鞋来了。”只是在院中走,没有进屋,也就没上台阶。墉路也就是涩道。涩道两旁有砖砌的棱边,鞋掌就是它碰开的。

    《汉语大词典》第六册197页“涩道”:“刻有花纹的倾斜石砌。无级次,亦可登。涩,急。以其促,故称。”又是认为“涩”之意为急,即短而斜。引例有三。例一《太平广记》卷一二九引唐代《冥报记.张公瑾妾》:“遣使者送嘉运至一小涩道,指令由此归路。”这是目前所引最早的书证,惜简。但给人引路,当引到路上,不应引到个小石砌,似也透露出涩道应是路。例二即前文已分析了的《勘头巾》。例三汤显祖《牡丹亭.冥誓.锁窗寒》:“是不提防他来的唓嗻。吓的个魂儿收不迭。仗云摇月躲,画影人遮。则没揣的涩道边儿,闪人一趺,自生成不惯这磨灭。险些些。风声扬播到俺家爷,先吃了俺哏尊慈通决。”是杜丽娘回忆昨夜与柳梦梅幽会时被姑姑近来所受的惊吓。所谓“涩道边儿,闪人一跌”。即幽会的道路不顺利,被空闪了。是用建筑的涩道比喻爱情的苦涩。

    《元曲释词》又引杨慎《升庵诗话》“涩浪”条:“蔡衡仲一日举温庭筠《过华清宫》诗‘涩浪浮琼砌,晴阳上彩游’之句,问予曰:‘涩浪何谓也?’予曰:子不观《营造法式》乎?宫墙基自地上一丈余,叠石凹入为崖险状,谓之叠涩,石多作水文,谓之涩浪。”并言:据此,知‘涩道’,亦作‘涩浪’,其语源可上溯到唐代。”按,《汉语大词典》“涩浪”:“古代宫墙基垒石凹入,作水纹状,谓之‘涩浪’。”不言就是涩道,是正确的。《元曲释词》混误了。今日民问建筑,屋基,戏台之类或以卵石、大小不等的块石砌成,石层参差不齐。缝间用石灰或水泥填补修饰,这就是“作水文”,甚为美观的涩浪。

    “涩道”词,未见另有解释的。笔者粗查了《营造法式》,它对台阶的叙述非常详细,但未有称“涩道”的。全书也未见比词。为了辨明涩道究竟是什么,只好专就例证作上述辨析。希望多识者指教。

    (原载《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1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