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通假看《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以“佯”字系列词为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为证的不同的此二义都是不存在的。

    王逸所注山名无据。“倘佯”、“容与”是动词,同义相对,“垆阪”与“汉水”相对。心神不宁义正与安闲自在相反,必误。旧注“怅徜徉,思貌”是从“怅”而言忧思,不应连及“徜徉”。“徜徉而延伫”应是一意,言徘徊流连的期待。《文选》于此句另引《九叹.思古》“临深水而长啸兮,且徜徉而汜观”句为注,即与忧思无关。而且《张衡传》正注:“相羊,犹徘徊也。”

    《广雅》卷六“徜徉,戏荡也”,这并不确当。《汉大》于“徜徉”所解释的“徘徊:安闲自在地步行”,表述略有矛盾,应删去后一语,因徘徊也可以是忧愁的情状,前面所讨论的“怅徜徉而延伫”就是例证。词义不会只限于一种事理,而排斥另一种。词义即徘徊。这是早时的情况。唐宋之后,两词专指安闲自得的情况。这就是《汉大》“徜徉”条的元张可久及今人萧乾的书证,及“徜徉”条的唐、宋、明代书证。《现代汉语词典》:“徜徉:<书>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也作倘徉。”不以“徘徊”为释,道理相同。《汉大》对词义的时代性不作交代,对一般读者不方便,会有误解,宜求改进。

    现以汉代以前例证说明词义仅是徘徊,以便再讨论词的字形。

    宋玉《风赋》叙雄风:“乘凌高城,入于深宫……然后倘徉中庭,北上玉壸,跻于罗帷,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言徘徊于院中。《文选》即注“犹徘徊也。”

    贾谊《惜誓》:“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临中国之众人兮,讦回风乎倘佯。乃至于少原之野兮……”言凭回风而畅飞。

    《淮南子.览冥训》:“凤皇……尚羊冀州之际,径蹑广都,入日抑节。”言徘徊飞翔。

    《汉书.历乐志.郊祀歌.天门十一》:“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即“周流”与“常羊”复言。

    《高堂赋》:“王睢鹂黄……其鸣喈喈,当年遨游。”《文选》李善注:“一本云‘子当千年,万世遨游’,未详。”王念孙《广雅疏正》言:“‘年’当为‘羊’,字形相近而误。‘当羊’即‘常羊’也。《楚辞.惜誓》注云‘尚羊,游戏也’,正与‘遨游’同义。其一本作‘子当千年,万世遨游’,词理甚为纰缪。且赋文两句一韵。多一句则参互不齐,盖妄人改之也。”此至确。

    “徜徉”多有异形:倘佯、尚佯、常羊、尚阳、猖洋、倡佯、尚阳、当羊。又有易混的一组为:儘佯、相羊、襄羊、相佯、翔佯。详见《辞通》“倘佯”等词条。用字都不当意,释家都避言本字应是什么。今议言,据徘徊义,前一组词形正字都当为“徜徉”,与乱行义的“徉狂”中一致,因双立人旁的字与行走义相关。如此,也为现代书面语以“徜徉”为规范词形提供了论证。而后一组词形正字都当为“相徉‘相”是“交互;共同”的意思。两组虽是同义词而理据不同。

    又有“仿佯”及其异形词。

    《广雅》卷六“仿羊,徙移也”,王念孙《疏证》详言:

    “哀十七年《左传》:‘如鱼窺尾,衡流方羊。’郑重注云:‘方羊,游戏。’《吕氏春秋.行论篇》云:‘彷佯于野。’《淮南子.原道训》云‘仿洋于山峡之旁。’《史记.吴王濞传》云:‘仿徉天下。’《汉书》作‘方洋’。并字异而义同。《齐风.载驱》传云:‘翱翔,犹彷徉也。’‘翔’与‘徉’古亦同声。故《释名》云:‘翔,佯也,言仿佯也。’……《楚辞.远游》:‘步徙移而遥思兮。’《哀时命》注云:‘徙移,犹低徊也。’逍遥、禳徉、徙移,声之转。禳徉、仿佯,声相近。上(条)言‘逍遥;禳徉’,此(条)言‘仿佯:徙移’,一也。故《离骚》云‘聊逍遥以相羊’,《远游》云‘聊仿佯而逍遥’,《哀时命》云‘独徙移而仿佯。’”

    《汉大》:“彷徉:亦作‘仿佯’、‘彷洋’。1周游;遨游。2徘徊。”又“仿佯:亦作‘仿洋’。游荡;遨游。”也都不言词义理据何在,字形不一的原因。

    据“徉狂‘彷徉”的词义是就“行走”而言,“徉”字当为本字。《说文》:“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凡彳之属皆从彳。”《说文》失收“徉”字。而“方”的本字应是“放”,奔放之放,指无限止。王念孙用“逍遥、禳徉、徙移,声之转”来解释是不妥的。“逍遥”、是消闲适意的走,所以词义是散步。“禳徉”是“相徉”的理据。“徙移”是变换地方。声之转不能解释各自的理据,所以他避言究竟是从哪一个原形词而声转的。

    五

    再讨论“佯常”词。

    《汉大》:“佯常:亦作‘佯长’。扬长,大模大样地离开的样子。”释有二碍。似以为“佯常“佯长”是“扬长”的通假,却含糊不明言,而“扬长”并不能有“大模大样”之义。

    再辨析例证。元剧《蝴蝶梦》二折:“那大蝴蝶两次三番只在花丛上飞,不救那小蝴蝶,佯常飞去了。”大蝴蝶是无意识飞走,不是特意给触网的小蝴蝶看而大模大样的;蝴蝶的飞也无所谓大模大样的区别。《醒世姻缘传》第15回:“这两个人也奇,你平常是见得我的,你临去的时节,怎便辞也不辞我一声,佯长去了?”并未见其人,怎知道是大模大样的行走?其人也无需大模大样地离开。词形中并无“离开”之意。扣紧词形及词义,“徉长”是理据本字。“徉”指行,“长”指远。毫不犹豫地远走了,即直行不顾。

    《汉大》:“徉长:犹‘扬长长。大模大样地离开的样子。《红楼梦》第20回:‘说毕,徉长而去。’”。正是用本字,无需言“犹‘扬长’”。

    《汉大》:“扬长:大模大样的样子。《金瓶梅词话》第34回:‘说着扬长抽身去了。’《儒林外史》第6回:‘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厮跟着,一哄去了。’闻一多《‘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各处暴徒从肇事逞凶时起,到‘任务’完成后,高呼口号,扬长过市时止,始终未受到任何军警干涉。’”

    前后二例仍言畅行而长行,“扬长上了轿”另指意气畅而长,指骂人后的得意洋洋。《金瓶梅》第76回:“西门庆道:‘到那日,好歹把春花儿那奴才收拾起来,牵了来我瞧瞧。’伯爵道:‘你春姨他说来,有了儿子,不用着你了。’西门庆道:‘别要慌,我见了那奴才,和他答话。’伯爵佯长笑的去了。”此指高扬而长时的笑声。前后二例“扬长”倒是“徉长”的别写。“扬长”应是另一词,扬而长。

    可见释为“大模大样”皆误,而泯灭了所指可有不同的情况。《现代汉语词典》:“扬长:大模大样地离开的样子:扬长走了,扬长而去。”但“离开”是从“去”、“走了”来的,不应该在词义之中。大模大样之释即误。此释在早,《汉大》在后而承袭此误。

    此组词共指畅行,直行不顾一义,时代在元代以后,当源承唐宋以降“徜徉”的安闲自在步行一义,而有变化。上古及中古的“徜徉”词及用字,人们已不熟悉,从词义出发,“徜”先变为“常”、“长”;“徉”、“佯”继变为“扬”,现代话中定形为“扬长”。古语变为今词,词义及用字都有调整变易。

    六

    《汉大》“徉”第三义“见‘佯佯1’”,第四义“见‘佯佯2’”。

    “佯佯”释义1犹“洋洋”,众多貌。此合宜,唯应指明是通假“洋”而来。义项2,做作的样子,确,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例误:“那娼妓却笑容可掬,佯佯地道了个万福。”丝毫没有做假的事理,释者当是从娼妓一切皆非真情而释义的,则不合理。娼妓也是爱钱为真的。前文叙她“道是客官到,满面生春。”例当叙她见客官来,可得钱而得意高兴地道万福。“佯佯”是“扬扬”的代写,与“笑容可掬”相同。

    义项3犹“扬扬”,得意貌,但黄庭坚《好事近》例误。“不见片时霎,梦魂镇相随著。因甚近新无据,误窃香深约。思量模样乞憎儿,恶又怎生恶?终待共伊相见,与佯佯奚落。”对于误约,分明言“恶又怎生恶”,又怎么奚落而且得意呢?此“佯佯”应如字面是假装义,假装奚落才是词的情趣旨归。

    对“佯佯”有失收的义项。《警世通言》第25卷:“施还在门上侯了多时,守门的推三阻四不肯与他传达。再催促他时,佯佯的走开去了。”《初刻拍案惊奇》第12卷:“等了一会,只见一个后生,走到墙边,低着头像寻找甚东西的。寻来寻去,寻了一会,不见甚么,对着墙里,叹了一口气,有一步没一步的,佯佯走了去。”后例是“怏怏”的别写,指失意情状。前例“佯佯的走开去了”应是“佯长而去”的变说,直去不顾。

    《金瓶梅》第51回:“妇人一连丢了两遭身子,亦觉稍倦。西门庆只是佯佯不采,暗想胡僧之药通神。”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佯佯不采:故意不理采。”王利器《金瓶梅词典》:“故意轻慢,不作理采。”但“佯”并无故意一义,释当误。当为“扬扬”的别写,指淫欲扬扬而正盛。《汉大》无“佯佯不采”条。

    “徉徉:1装模作样貌。徉,通‘佯’。《西游记》第63回:‘那呆子意懒疏情,徉徉推托。’《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又有身边没钱的,假意说几句冷话,徉徉的走开去了。’一本作‘佯佯’。2犹恹恹。精神不振貌。明崔时佩李日华《南西厢记.烧香月夜》:‘移莲步出兰房,情默默,意徉徉。”’所释均误。“徉徉推托”中是“样样”的别写。前文猪八戒言:“那厮们回去,一定停丧挂孝,决不肯出来。今天色晚了,却怎奈何?”即以两种借口,不肯引妖怪出战。后文行者言:“兄弟不必多疑,还像刚才引出来,等我打他。”多疑正指借口。猪八戒是认真推托,不是假的。另例“徉徉的走开了去”也当是“徉长而去”的变说,与前叙《初刻》例“佯佯的走开了去”一样,不是装模作样地离开。

    “徉”也无“恹”之意。“情默默,意徉徉”当是“洋洋”的别写。凡言默默含情都是充盛的真实春情,不会与恹恹意并言复说。《烧香月夜》是第八出,相当于《西厢记》的第一本第三折。两剧**写:莺莺对烧香的第三祝愿吞吞不言,红娘替说:“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莺莺始语:“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此即情默默,意洋洋。《西厢记》第一本楔子,莺莺:“花落流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南西厢》五出,莺莺语:“芳心自敛,人随花老,无人见怜,把轻小扇遮羞脸。”都是对她的春心作铺垫。

    又,前叙“徜徉”的异形词中,有的为《汉大》收录,而释义有疏忽之处。

    “常羊:1相羊,徜徉;逍遥。”按《汉大》体例,“相羊、徜徉”便是释词义,而“常羊”与“相羊”、“徜徉”却是异形关系。应作:“亦作‘相羊’、‘徜徉’:逍遥。”又未指明“徜徉”是正体,另二者是通假。“逍遥”是词义,与“徜徉”释为“徘徊”又不一致。

    “相羊:亦作‘相洋’、‘相佯’。徘徊;盘桓。”按,未指明“羊”、“洋”、“佯”都是“徉”的通假。

    “尚羊:亦作‘尚佯’、‘尚阳’。闲游;悠闲地步行徘徊。”未与本字“徜徉”联系。又,贾谊《惜誓》“讬回飚乎尚羊”例言凤凰的飞行。这种情况,其他词例中也有。则与词义的“步行”又不一致。

    “懷阳:亦作‘懷佯’。游荡貌。”未指明通假“相徉”。

    “翔佯:亦作‘翔徉’、‘翔羊’。徘徊:往返回旋。”同上。

    “倡徉:同‘倘佯’。1徘徊;2自在纵情貌。”应言是“徜徉”的通假。

    “徜徉”义为徘徊,它的各种异形词的词义应相同,无需换用“逍遥”、“闲游;悠闲地步行”、“游荡”等有妨碍的表述。

    把这些综合起来看,都是不能指明各自的通假写法,不知词义的根据。

    七

    总括上文,“佯”字系列词的形与义关系,应表述如下。

    徉狂:1乱走。“徉”指行。2思想、行为、举止反常,狂乱。3肆意、尽兴于某事。

    佯狂:1乱走。“徉狂”的别写。2装疯。现代汉语义。

    阳狂:乱走。“徉狂”的别写。

    详狂:乱走。“徉狂”的别写。

    徜徉:1徘徊。古义。通假异形词多有:倘徉、尚佯、常羊、猖羊、倡佯、当羊。2安闲自得;安闲自得地行走。唐以后词义。

    倘佯:“徜徉”的异形。

    相羊:徘徊,盘旋。“羊”通假“徉”。对“懷羊”、“襄羊”、‘翔佯”都应如此解释。

    对“尚佯”等其他词形,都应如此开门见山,一次到位,而不宜如现在作“尚羊:亦作‘尚佯’、‘尚阳’。”因为这是平行的流与流的关系,而应揭明流与源的关系。

    彷徉:徘徊。异形作:仿洋、彷洋。理据是“放徉”。

    徉长:直行不顾。常说“徉长而去”。

    佯长:“徉长”的通假异形。

    扬长:1“徉长”的通假异形。2指得意或笑声扬而长。

    徉徉:1“徉长而去”的变说。2“样样”的别写。3“洋洋”的别写。

    佯佯:1做作、假装。2“扬扬”的通假异形,程度甚。3“徉徉”的通假异形。4“怏怏”的通假异形。

    据此,“佯”的单字义宜是:1假装。2通假“徉”,指行走,见“徉狂”、“徜徉”、“徉长”。

    “徉”的单字义宜是:指走,但字不单用,见“徉狂”、“徜徉”、“徉长”。

    如此,各词之间及词形用字的同异关系,便有了基点即本形本义,词义引申、词形通假源流、时代关系等,便眉目清楚。

    总结上文的讨论,可有以下认识。

    语言研究界对关于汉语通假问题论著实在不少。通假的理论并不多,也不复杂,困难在于它是极多见的语言现象,有众多的具体个例还未作研究。近代俗语词的别写或代用字也是如此。这反映了语言研究的不够扎实,不够具体而微,重理论,轻实践。

    编纂《汉大》这样的大型辞书,涉及大量词语及大量例证,自然涉及多量的通假现象。前有的研究既然不够具体而微,空白众多,本应对理据不明的词语认真推敲,判断是否通假,却也未能,从而影响了辞书的质量。

    从本文的讨论来看,《汉大》在通假问题上的疏忽失误,类型甚多,计有:

    应指明通假而未,或用“犹”作含混掩盖;

    不是通假而误说;

    一个词有多种通假形式,由于未明正体,便把一个通假形式说成是另一个通假形式的通假。即用流与流的异形掩盖了流与源的异形。

    由于通假未明而误,致使误释词义。或误增,或缺失,或把此义说成彼义。不同通假异形本是同一词义,却表述游移有变。

    古书的注释,前有辞书释义本误而承袭。只就例句局都误判词义,未从更大的语境检验,是很容易致误的。

    词义有系列性,也会反映在通假上。古书注释,多人分工编纂辞书,只致力于个别或少量相关词语,未及通假系列整体,是难以避免的。辞书修订时,必应刻意注意由个体组建系列整体,审核其间形音义的同异关系,才可能发现失误。

    从词语系列性复检大型辞书,纠正失误,是个有操作性而有效的办法。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