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说新语》中的词尾“自”和“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已复过,白日忽相催。(李白:寄远)

    刘书和蒋文所言“复”字义虚,诚为的论,但定为语助词,却不精当。因助词,可助于词,也可助于结构,也可助于句子;可助于前,也可助于后。而“复”字却清一色地助于词根之后,显然是词尾性质,与词尾“自”的粘附特点相同,与公认的词尾“子”“儿”“头”等的粘附特点也相同。

    《世说》中的词尾“复”,例证甚多,使用频繁。主要是附缀于副词和连词两大类系。

    一、副词词尾

    (一)时间副词

    “时复”,2例。《文学》22:“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品藻》36:“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

    “已复”,为已经义,1例。《德行》2:“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辄复”,1例。《简傲》8:“桓舍入内,奕辄复随去。”

    (二)范围副词

    “皆复”,1例。《赏誉》127:“诸江皆复足自生活。”

    (三)肯定否定副词

    “自复”,1例。《言语》31:“羊叔子自复佳耳,然亦何与人事?”自复,自然义。

    “当复”,必定义,4例。如,《轻诋》33:“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品藻》79:“故知捶挞自难为人。冀小却,当复差耳。”

    “故复”,1例。《雅量》25:“卤簿中惊扰,太宰惶怖求下舆。顾看简文,穆然清恬。宣武语人曰:‘朝庭间故复有此贤。”故,通固,确实义。

    “诚复”,1例。《品藻》82:“道季诚复抄撮清悟,嘉宾故自上。”“诚复”与“故自”同义,“复,,与“自”均是词尾。

    “不复”,6例。如,《品藻》44:“阿奴今日不复减向子期。”《任诞》30:“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不复疑。”前例不仅不对比往日减于向子期,而且按事理要讳言这种对比。后例言一直不疑,非是由疑转为不疑。“复”字均不为意。《惑溺》1刘注引《世语》:“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见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知是熙妻,使令揽发,以袖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甄曰:‘不复死矣’。遂纳之,有子。”

    “无复”,5例。如,《德行》27:“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轻诋》24:“今时有者,皆是先写,无复谢语。”言传世的《语林》,没有混入谢安后说的话。

    “非复”,3例。《赏誉》17:“(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黜免》8:“意似二三,非复往日。”《纰漏》5:“时道此,非复一过。”

    “勿复”,1例。《德行》35:“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四)表连续的副词

    “亦复”,3例。如,《任诞》4:“卿辈意,亦复可败邪!”《轻诋》9:“(符)宏自以有才,多好上人,坐上无折之者。适王子猷来,太傅使共语。子猷直孰视良久,回语太傅云:‘亦复竟不异人!”

    (五)语气副词

    “乃复”,竟然义,8例。如,《方正》13:“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品藻》81:“理义所得,优劣乃复未辨。”言两人之义理,竟不能别优劣。

    “已复”,2例。《排调》4:“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方正》58:“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曰:恶见!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按,此二例中“已”不是已经义,至明。《晋书.王述传》:“汝竟痴耶!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则“已复”当为“竟”之义。“已”有甚义,故可引申为竟然。

    “岂复”,1例。《政事》1:“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

    “聊复”,2例。《任诞》4:“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排调》37:“聊复放一曲。”

    二、连词词尾

    “虽复”,2例。《方正》6:“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容止》16:“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按,《品藻》12,刘注引沈约《晋书》:“周沮、王敦素惮之,见辄面热,虽复腊月,亦扇面不休,其惮如此。”又,庚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虽复千年一圣,终是百世同宗。”“况复”,1例。《黜免》4:“同盘尚不相助,况复危难乎?”

    带词尾“复”的连词,见于他书、他时的,还有纵复、若复、且复、遂复等。

    以上共辑《世说新语》中词尾“自”构成的各类词共25个,词尾“复”构成的词共19个。《文学》36:“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一连用三个带词尾“自”的词。旧题晋王嘉撰(或题梁代萧绮撰)的《拾遗记》翔风故事中,有五言诗云:“春华谁不美,卒伤秋落时。突烟还自低,鄙退岂所期。桂芳徒自蠢,失爱在蛾眉。坐见芳自歇,憔悴空自嗤。”诗中也是连用三个带词尾“自”的词。这都可看出词尾“自”在当时的习用情况。

    词尾“自”和“复”,往往形成对应的同义词。如:咸自、都自与皆复;亦自与亦复;必自与当复;实自、必自、正自与诚复、故复;常自与辄复;既自与已复。如果不限于《世说》一书,还有空自与空复,虽自与虽复,方自与方复、不自与不复等等。单就某一个词尾而言,同义词也较多,如空自、浪自、徒自、虚自、枉自、唐自、漫自;自复、当复、故复、诚复。这都是一种类化构词的明显趋势,与突然、忽然、倏然之类一样,具有一定程度的形态标志。这两个词尾都可构成大量的副词和连词,“自”还可构成助动词。词尾与虚词相联系的大量词例,使得我们不能不改变往日词尾只同实词相联系的旧认识。

    此外,对这两个词尾的历史发展继作深入研究,对于汉语词缀的产生历史时代的认识也将有益。王力《汉语史稿》认为最早的词头是“阿”,产生于汉代,词尾“子”产生于晋代,词尾“头”产生于六朝,词头“老”、词尾“儿”产生于唐代。本文所叙的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中的词尾“自”和“复”的构词大观,已经可以证明六朝时词尾的活跃性。其中涉及的少量例证却表明两个词尾在晋代已存在,即与词尾“子”的历史相一致。然而它们的起源是否还会提前呢?下面是汉代的几例书证,谨供参考。

    《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句,郑玄注言:“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复成大埴。”

    《汉书.叙传》:“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专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或讥以无功。又感东方朔、杨雄自谕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曾不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故聊复应焉。”《说文解字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国语.晋语一》“吾岂知纣之善否哉”句,韦注:“先自亡之,故无知者。”应是“先自”为词,“自”义虚,不是“自亡”为结构。试比较,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沁水天园先自多,齐城楼观更无过。”范成大《菩萨蛮》:“江南如塞北,别后书难得。先自雁来稀,那堪春半时。”

    “自”本是代词,“复”本是副词,它们是怎样成为词尾的呢?这是耐人寻味而又百思莫解的。也许它们并非经由词义虚化转为词尾,而是语言中本有这样两个不载负意义的音节,可使词干成为双音节词,用汉字来记音,借用了“自”和“复”两个已有的同音字。

    “自”和“△复”,可以是同形异构因而异义,即其中的“自”仍为代词或形容词“自然”义,“复”仍为副词,表连续、重复,这时“△自”和复”不是词,而是结构。但是,二者的区别并无形式特征,完全由语言环境来制约“自”或“复”是实义语素,还是虚义语素。

    《贤媛》6:“许允妇……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有“奇丑”的原因,后当言许允不会入新房,“复”字必是词尾。后文叙,经桓范巧劝,“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因为由入而欲出,所以此“无复人理”就是不会再进来,“复”字是副词。《颜氏家训.勉学》:“或因家世馀绪,得一官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是说“便自己以为满足了。”“自”,代词。《赏誉》:“羊公还洛,郭奕为野王令。羊至界,遣人要之,郭便自往。”确实是郭奕自己赴请,但不存在别人赴请或由别人代赴的对比事理,“自”应视为无义。试用现代语作比较:我自己去调查;我派助手去调查。前例的“自己”有对比强调的含义,应当有。我自己到学校去,不要人送;吃完饭我便到学校去。后例中无有相应的对比因素,如果说成“我便自己到学校去”,“自己”碍意应删。把“郭便自往”中理解为自己义,同样使句意滞拗。语法分析旨在显示语言的合理和优美,所以类似的“自”或“复”,应视为词尾。

    (原载《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