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自”字连续误增新义的清理否定——词尾“自”的深化研究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动词之前有偏指之相则宾语隐而不见。”《大词典》:“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仅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就是偏指。此“相持”就是“自持(酒)”的意思。“相”仅是语法标志,并不是“互相”的意思。如果是“互相持”,那就成了“酒”还能“持”人的咄咄怪事。

    例(4)王僧孺《春怨》:“独与响相酬,还将影自逐。”自逐,就是“逐自”的倒置。人的影子总是追随着人。没有人,就没有影子。怎么能反过来说,没有影子就没有人,因此是人追逐影子呢?为求新义,连最基本的事理都不顾了。

    例(5)王褒《陌上桑》:“重重相荫映,软软自芬芳。”是说本芬芳。“相”字只能用在动词前面,不能用在形容词前面。古今汉语都是如此。

    例(6)杜甫《游修觉寺》:“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说浮云各自去或留。可以说都去、都留,不能说互相去、互相留。

    例(7)杜甫《寄岑嘉州》:“外江山峡且(被误录为:此)相接,斗酒新诗终自疏。”按,“终自”为词,“自”是词尾。如果是“相疏”,则又成为酒、诗与人疏远的咄咄怪事。

    例(8)杜甫《昼梦》:“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因桃花香气,自然使诗人眼合如醉。如果是“相醉”,那又是眼使什么醉了呢?

    例(9)杜甫《倦夜》:“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荧光微弱,所以诗文中往往趣说:萤只是为自己照路。如王符《潜夫论》:“萤飞耀自照。”傅咸《萤火赋》:“顾见萤火,热以自照。”所以仇兆鳌解说诗句意思是:“月落之后,暗萤自照。”暗萤自照,寓含人的孤寂感。如果是相照,又是与什么合成“相”呢?

    例(10)杜甫《雨》:“轻筵须相向,纤締自疑。”是趣说:需要扇子向怀的时候,恐怕葛衣猜疑它自己也到该穿的时候了。不可能是葛衣与另一个什么互相猜疑。

    例(11)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生涯相汩没,时物正(一作:自)萧条。”但“自萧条”是自然萧条的意思。徐书说:“以上皆‘相’‘自’互文,是‘相’犹‘自’也。”这是错误的。

    例(12)李贺《咏怀》:“不见青溪鱼,饮水得相(一作:自)宜?”此与例(3)类同。

    例(13)萧衍《子夜四时歌。夏歌》:“玉盘着朱李,金杯盛白酒。虽欲持自亲,复恐不甘口。”是说:我想请你吃和饮,以表示自己的亲爱,又恐怕你嫌不甘口。“互相亲”的解释完全错误。

    例(14)陈叔宝《有所思》:“荡子好兰期,留人独自思。”自思,就是自己单方面想。若换成“相思”就成为指双相思的误解。

    例(15)唐人赵氏《杂言寄杜羔》:“梁州秦岭西,栈道与云齐。羌蛮万余落,矛戟自高低。”是用天险与**来劝丈夫不要远行。所以“高低”是偏义复词,义偏于“高”,“低”是虚陪的。意思是:自然有那无数的羌蛮手持高高即长长的矛戟,多么危险呀!所以,“相高低”的解释不合句意。

    例(16)高允《罗敷行》:“王侯为之顾,驷马自踟躇。”由于乘者的后顾,马自然就踟躇而慢了。而“驷马互相踟躇”却是病句。

    十七、范围副词:只。仅徐书说:“自犹‘祗’(适也),自亦作只,亦作但,副词。”有七例。

    《史记.冯唐列传》:“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是说:都是军队自己用,不上交。换说成只用于军人吃,是整体意思相同,不能证明“自”的意思是“只”。同文:“尽以飨士卒。”被论者用来证明“自”的意思是“只”。然而“尽”与“皆”相承,“全”的意思,反而证明把“自”解释成“只”是非常错误的。

    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赠》:“多才自辛苦,无用祗因循。”是说多才的人自然辛苦,所谓能者多劳。而“只辛苦”却意味着劳而无功,有了歧义。

    陈陶《闲居杂咏》:“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自然是皇家遗漏了人才。“只是”便减少了力度。陈陶《泉州剌桐花咏》:“只是红芳移不得,剌桐屏障满中都。”徐书说:“‘自是’正作‘只是’。”又是把殊途同归混为全同。

    崔涂《春夕旅怀》:“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说:本是不想回去。解释成只是不回去,就减弱了力度。《大词典》:“自是:(4)只是。”也用此例。但《大词典》“自”条并没有“只”的义项,自我矛盾。

    杜甫《海棕行》:“左县公馆清江潰,海棕一株高如云。龙鳞犀甲相错落,苍棱白皮十抱文。自(一作:但)是众木乱纷纷,海棕焉知身出群。”若按“但”字,就是转折连词;若按“自”字,就是:正是夹杂在乱纷纷的众木之间,海棕就不被人知是名贵之材。把转折连词的“但”,解释成表示数量的副词“只”,实在鄙陋之至。

    杜甫《送重表侄王砯(按,此字原被脱漏)评事使南海》:“长者来在门,荒年自蝴口。家贫无供给,客位但箕帚。”被解释说:“‘自’‘但’互文,‘自’犹‘但’也。”其实“自煳口”是说:顾自己煳口。

    十八、范围副词:独。仅徐书说:“自犹‘独’,副词。凡言‘独自’,复词同义。”有十二例。

    例(1)刘孝威《独不见》:“独寝鸳鸯被,自理凤凰琴。”例(4)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之九:“野鹤能自猎,江鸥解独渔。”例(7)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岩扉松径长寂寞,唯有幽人自来去。”例(8)施肩吾《代征妇怨》:“长短艳歌君自解,浅深更漏妾偏知。”例(10)杜甫《归雁》二首之一:“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例(11)杜牧《旅宿》:“旅馆无良伴,闲情自悄然。”按,“独”犹如“单”,是形容词,“自”是代词。在某些情况下虽事理相通,而不是同义词。

    例(2)颜之推《和阳纳言听鸣蝉篇》:“垂阴自有乐,饮露独为清。”例(3)庾信《和宇文京兆游田》:“熊饥自舐掌,雁惊独衔枚。”各是说自然有乐趣、自然舐掌,都不能换说成“独”。

    例(5)崔鲁《春日长安即事》:“一百五日又欲来,梨花梅花参差开。行人自笑不归去,痩马独咏真可哀。杏酪渐香邻舍粥,榆烟将变旧炉灰。画桥春暖清歌夜,肯信愁肠日九回?”是说:寒食节虽是祭奠亲人的风俗,但实际是活人借此而游春欢乐。来上坟祭奠的人如同游人,自然是笑而不归,倒对比出无知的马反而独自哀鸣。不能说上坟祭奠的人独笑,而其它人不笑。

    例(6)崔涂《过陶征君隐居》:“衰柳自无主,白云犹可耕。不随陵谷变,应只有高名。”是说:自然无主了。被解释说“衰柳独无主”,那么对比的是什么有主呢?是白云吗?例(9)杜甫《奉送王信州傍北归》:“壤歌惟海甸,画角自山楼。”是说画角从山楼吹起。自,介词。例(12)戴叔伦《送友人东归》:“徘徊灞亭上,无语自伤春。”被解释说“谓无语独伤春”。然而,没有仅送者感伤而被送者欢乐的情理。徐书经常用异文论证新义,而此诗一本作“无语共伤春”,可证“独伤春”的理解错误。对新义有妨碍的这种异文,论者就有意隐蔽了。自伤春:自然伤春。

    十九、表示语气转折的副词:却;可是。先由《语辞例释》申说,有十二例。

    例(1)李贺《感春》:“春暖自萧条,花悲北国骚。”实际是对比自己萧条。王琦《李太白诗汇解》引《吕氏春秋》:“齐有北国骚者,结宛网,捆蒲苇,织屦履,则养其母。”从而说:“长吉有母家贫,故以自比。”而《语辞例释》:“日暖花开本是佳景,现却因心事而深感萧条悲怆。‘自’表转折语气显赫可见。”其实,作为代词主语的“自己”义,才是显赫可见的。所谓虚词的转折语气,还要学者研究作新论的词义,即令正确,也是难知的了。说例句有转折的语气,是对的,但是,语气也可以不用词语表示。许多语法关系都可以是没有语法形式的,许多复句都是没有

    连词的。如“他努力了,没有成功”,就是无转折连词的转折复句。

    例(2)曹邺《弃妇》:“见多自成丑,不待颜色衰。”见的多了自然就无新鲜感而被看成丑。例(3)许裳《写怀》:“青云知有路,自是致无因。”青云直上的路,自然是没有因缘。

    例(4)司空图《自河西归山》:“乡关不是无华表,自为多惊独上迟。”说自己因为多惊独上迟。

    例(5)戎昱《苦哉行》:“彼鼠侵我厨,纵狸授粟肉。鼠虽为吾(按,被误成:君)却,狸食自须足。”是说食物自然须要满足。并没有转折关系。

    例(6)杜荀鹤《观棋》:“算人常欲杀,顾己自贪生。”顾己就自然贪生。并没有转折关系。例(7)李肆《读长恨辞》:“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是说他们自然是君王不动心的。“自然是”,单刀直入,直接明快。所谓转折语气,反而泯没了句子的风格。

    例(8)文天祥《安庆府》:“长江还有险,中国自无人。”是说自然没有勇挑重担的人。

    例(9)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说就是不思量,自然也难忘。

    例(10)晁补之《金凤钩》:“一栏红药,倚风含露,春自未曾归去。”是说春自然未曾归去。例(11)陆游《鹊桥仙》:“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是说我本是无名渔父。

    例(12)朱敦儒《减字木兰花》:“白日青天,我自心情胜少年。”是说我本心情胜少年。《笔记汇释》继有四例。

    《太平广记》卷四零二《燕昭王》:“昭王常怀握此珠,当甚暑之月,体自清凉。”如果没有珠的原因,可以是转折的事理;有珠,只能是:自然清凉。

    同书卷二八二《刘道济》:“尝梦见一女子,引生入窗下……后频于梦中相遇,自不晓其情。”是说自己(却)不晓其情。转折的事理,仍可以再用词语表示。

    同书卷一五五《李固言》:“元和初,进士李固言就举,忽梦去看榜,见李固言第二人上第。及发榜,自是顾言,亦第二人。”是说:本来是顾言。隐含的意思是:他把“顾言”错看成“固言”。

    《曲洧旧闻》卷四:“《笔谈》载淡竹叶,谓淡竹对苦竹,凡苦竹之外,皆淡竹也。新安郡谷中自有一种竹,叶稍大于常竹,枝茎细,高者尺许。”是说:本有另一种竹。

    二十、假设连词:苟;假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限于“自非”词中。

    《经传释词》:“自,犹‘苟’也。成十六年《左传》:‘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言苟非圣人也。”吴书继续补例,有含“自非”词的四例,可不赘引。《词诠》:“自:假设连词,苟也。恒以‘自非’连用。”共有含“自非”词的九例,包括吴书所举。徐书、江书、《辞源》、《大词典》都有此释,但只限于“自非”一词。

    《古汉语虚词》:“‘自非’为假设否定的固定连词性词组,义为‘如果不是’。偶然有作‘自无’的:‘自无圣王,民散久矣。’(《晋书.纪瞻传》)”

    但是俞敏《经传释词札记》卷八“自”字条批评说:“案:‘非圣人’是‘没到圣人的地步的’。并不意味着就指愚人说的。拿下围棋的说吧。最高的叫九段。‘自非九段’就是‘自八段以下’,当然也可以直到初段,甚至于九子一先的棋。‘自非圣人’就是‘自圣人以下’。根本用不着改字。王引之‘自’犹‘苟’,实在是鲁莽灭裂。” (133)即“自”仍然是介词“从”的意思。真可以说解释得入理而简洁。“自非”的“自”仍然是介词,这与“自余”的“自”仍然是介词,是一样的。王克仲《意合法对假设义类词形式的作用》对“自非”的解释:

    “《说文》:‘皇,大也;从自、王。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大君也。’许慎释‘自’为‘始’。‘始’有‘本’‘原’一类意义……是知‘自非’即‘本非’或‘原非’。其中的‘非’字是‘不是’的意思。

    说者常把‘自非’释为‘假如不是’或者‘除非’等等。其实这不过是按意合法而得出的释文而已。”同刊1994年第4期,赵京战《关于假设义类词的一些问题》也是同样看法。笔者前面已说“自”无“始”义,因而解释“自非”是意合法表假设也就不必绕这个弯子,直接从“自”的“本”“原”意思就可以如此意合了。

    所以,“自非”中不是“假如”的意思,这与“自余”中不是“其”的意思,是同一类型。

    《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戴礼.问入官》:“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则身安誉至而从政矣。”其实都是明显的“自己”义。

    《尚书.盘庚中》:“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史记.伍子胥列传》:“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且入为乱矣。”都是介词:由上帝处罚你;从居城父开始。

    《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是让步连词:纵然。

    杨书对吴书上述四例都不引用,就是认为不正确。

    裴书新增一例。《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章:“晋文公使李离为理。过听杀人,自拘于廷,请死于君。君曰:‘……非子之罪也。’李离对曰:‘臣居官为长……今过听杀人而下吏蒙其死,非所闻也。’不受命。君曰:‘子必自以为有罪,则寡人亦有罪矣。”’多处文字都极明显的限定是说“自己认为有罪”。后句中“自”与“寡人”对言,尤其明显。求新义心切,忘乎所以。

    二十一、承接连词:则。仅裴书有说,共六例。

    《史记.儒林列传》:“言《诗》于鲁则申倍公,于齐则辕固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葘川田生。”其中的“自”和“于”对应,都是介词“在”的意思。表语气的“则”,仍可以再置入,如:“言《礼》自鲁则高堂生”。

    《史记.大宛列传》:“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是说:从大宛的西面的大夏开始的一些国家。

    《诗经.小雅.小宛》:“握粟出卜,自何能谷?”是介词:握一把米占卜,从何知道吉利呢?

    《庄子.大宗师》:“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是介词:人哭亦哭,这是从他所以那样的原因导致的。

    《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第七.景公置酒泰山》:“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从“自昔……至今”看出,分明是介词结构。

    《国语.周语》:“无礼则脱,寡谋自陷。”被从“则”与“自”互问文来认定。其实是说:自然陷于困境。

    二十二、且。首先是裴书笼统说:“‘自’犹‘且’也。”有二例。

    《论衡.论死》:“精神扰,自无所知,况其散也。”被看成“尚且”。其实是说:自然无所知。

    《韩非子.说林》:“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则虽献弋驰骋,撞钟舞女,国犹且存也;不明臣之所言,虽节俭勤劳,布衣恶食,国犹自亡也。”按,“犹自”在中古始见,语言学者认为是词尾造词。此例是早期的孤例而应有疑。可能是“犹且”或“犹之”成误。

    徐书仅补二例,但说是副词的“且”。首例就是上述的“犹自”,说它与前面的“犹且”是互文。乐府诗《鸡鸣》:“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是说:树木能作受伤害的替身。这个意思毫无不妥,却被无据的说“身”是“自”字成误,而“自”是“且”的意思。杜甫《人日》之二:“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徐书说:“自”犹如“且”,所以诗中是“聊”与“且”互文。本是要证明“自”犹如“且”,却把它当成前提来使用。也是“一个萝卜两头切”的循环论证。其实诗句是说:高山流水的琴曲自然需要弹。

    二十三、转接连词:而。

    仅徐书有说:“自,犹‘而’,转接连词。”有二例。

    曹睿《短歌行》:“衔土缮巢,有式宫房;不规自圆,不矩而方。”杜甫《遣兴》之三:“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却也是从“自”、“而”互文为理由的。其实前例是说不用圆规,也自然成圆。后例是说:膏因为可照明,自然受熬煎。连词的解释纯误。

    二十四、能愿助词:可以。徐书:“自,犹‘可’,助动词。”仅有二例。

    孔宁子《前缓声歌》:“乌可循且留,兔自延月夜。”是说(如果)太阳在运行中可以停留的话,月夜自然也可以延长。张说《破阵乐》:“蹙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是说猛烈的踏,辽河自然干竭。徐书说:“皆‘自’‘可’互文。是‘自’犹‘可’也。”而前例只有“且”,并无“自”与“可”的互文。

    二十五、结构助词:所。裴书独言六例。仅笼统地说:“‘自’,犹‘所’也。”

    《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罔弗憝。”是说:自己犯罪。即主动性的犯罪。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至于庄、宣,皆我之自立。夏氏之乱(按,此四字原脱漏),成公播荡,又我之自入。”是说:由我们使他立位的;由我们使他返回的。从句式分析,我之自立==自我立由我立起来。即“自”是介词,“我”是提前的宾语,表示强调。“之”是表示提前的标志性助词。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大夫陈子,陈之自出。”《左传.成公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按,“自出”是称外甥的典故词。陈之自出==自陈出==从陈家人生出来的。仍然是介词。

    《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杜预注:“律,法也。言丧尼父,无以自为法。”即不能以自己为榜样。沈玉成《左传译文》:“失去了我的榜样了。”可见是代词本义。

    《诗经.邶风.日月》:“曰居月诸,东方自出。”是说:从东方出来。“自……”的介词结构,仍然可以加入“所”字,成为“所自……”式。如《墨子.非命上》:“此特凶之所自生。”又《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可见,把“自”讲成“所”,绝对错误。“所以”、“所谓”、“所言”之类中,不能换成“自”字,就是检验这类错误的最简单的方法。本是可以自我识误的,由于立新义心切而未能。

    二十六、语助词。

    刘书以十一例而说:“诸自字,并是语助,不为义也。案《说文》:自,亦作白。解云:‘此亦自字。(按,原文是:‘白:此亦自字。’)省自(按,误录为:白)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然则,自本是语声,故用为助句也。”这个论证是错误的。《说文》是对“白”的字形作那样解释,不是对“自”字作词义解释。《说文》对“自”字作词义解释的是:“自:鼻也。象鼻形。”

    而刘书的例证,实际是把四种情况混同了。

    例(1)李商隐《楚宫二首》之一:“犹自君王恨见稀。”例(8)《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吾等后世,终自不如此长儿也。”此两例中的“自”,经当代学者研究,认为是词尾。即刘淇的辨析仍然比较细致而敏感,首先发现“自”的虚义性质。这是第一类。

    例(2)《史记.律书》:“自含血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例(3)《史记.礼书》自子夏,门人之高第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悦,入闻夫子之道而乐,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例(5)《汉书.刑法志》:“今律令烦多而不约,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例(6)《汉书.食货志上》:“自天子不能具淳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类“自”字,《词诠》说:“推宕连词,与‘虽’同。”是很正确的,已被语法界公认。刘淇辨析出这类“自”不是字面意思,也是让人敬佩的。只是“自”为什么会成为让步连词的呢,却从没有人研究。笔者以为:“自”同于“从”,而“从”可通假为“纵”,便是让步连词的“纵然”。这是第二类。

    例(1)(4)(7)是就“自非”词说的。认为“自”是无义的助词,不是字面意思,不无道理。后来的学者判为假设连词“如果”。笔者前文已详说。这是第三类。例(9)《世说》注:“此间自有伏龙凤雏。”例(10)王建《宫词》:“自是桃花贪结子。”却应当是“本有”“本是”的常义。刘淇辨析有误。这是第四类。

    二十七、介词:对于。裴书仅一例。

    《诗经.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高亨《诗经今注》也解释成:对于。其实,坚持常义,便是代词。“自我人”不过是“自我”的仿说罢了。

    总之,大部分例句并没有理解的很大困难,用常义完全可以解释正确,根本没有存在新义的可能。论者侥幸求新而不计许多基本道理(如“例不十,法不立”),甚至于隐蔽有妨碍的事实。仅以异文、互文为孤证,而它们充其量只能起一种参考辅助作用,不能代替基本的论证。总体来说,表现了种种轻率学风。是值得引以为戒的。

    极少部分例句确实有理解的很大困难,用常义完全不可以解释。刘淇对这部分所议有合理之处,只因那时语法名称不细致,才把不是字面实义的多种情况统在“语助词”共名之下。其中第一类情况,在二百多年后启迪了吕叔湘、蒋绍愚、王镆、江蓝生、蔡镜浩、柳士镇、朱庆之、蒋宗许等先生,连续而扩大研究,确立了“自”字可以是词尾的性质。大量的例句都是在副词、连词之后。规律性十分明显。而大量增加新义的吴书、裴书、徐书,却完全没有触及它们,也说明不是针对实际困难才认真研究的。

    在另一方面,刘淇的研究却被有的人仿效皮毛,而没有领会他是针对困难的。即误以为增加新义是简单容易的,而且越多越好。吴书增加三个、裴书增加六个、徐书增加七个而错就是如此。此三书对大量的其它虚词都增加了大量的新义而误,但是没有人进行清理。仅蒋宗许在《辞书研究》1985年第5期有《〈广释词>误释种种》文,指出“证据不足,结论牵强”、“仅依异文,推衍失当”、“过于求新,诠释不确”、“偏用互文,率意为训”、“连此及彼,误解古训”等类错误。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广释词”专条:“训诂书。十卷。徐仁甫编着。旨在增广《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经传释词补》、《经词衍释》、《词诠》、《古书虚字集释》、《诗词曲语辞汇释》等书,对上述七书的解释补充了新的例证。”实在没有检点《广释词》的大量错误。

    徐书《广释词自叙》说:“对于虚词之运用,更觉前人之书多阙佚;因编《广释词》十卷,以补前人之遗漏。其诸凡例,可得而言。一曰广词……二曰广义……三曰广例……四曰广时。……至于所用基本法则,不外据互文以求同义,据对文以求反义,据异文以求异义,据同文以求异义。借比物丑类,推知其然。”其中“广词”“广义”都是增加新义的,而虚词的义项可增补的实在本是极少的。但徐书对“以”字增加的新义,有动词:曰、谓、如、随、有、似。副词:益(更加)、犹、亦。连词:虽、是(按,例证是“以故”即“是故”。而如此的“是”实际是代词。代词:自己、何、所、所以、此。可见与所谓“自”字的新义一样,都是误说。

    王力先生对“我们现在犯这种毛病的人非常多”,举了许多对古文的实词做注解的例子。而本文所评说的《广释词》等却是辞书性质,影响大,更容易误人。例如对于“自”字可以是词尾的性质,姚文是否定的。他的唯一理由就是徐书所说“自”字的“实”、“已”、“尚”、“最”、“即”等义,他并且再发挥出“深”“甚”“必”等义。这突出的说明那些误说也往往被当代学者作为依据而应用。因此,本文专对这类望文生义的系统错误作全面细致的清理纠正。

    连续误增新义,也很典型的,还有“所”字与“为”字,连续误增新义的情况与“自”字类似。笔者已有《“所”字误增词义的否定性清理》(载《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1996年第1期)、《从“所”字词义误增论词义研究方法》(载《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数据《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2期)、《“汉语大词典广为”字释义评述》载《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原载《励耘学刊》2007年第2辑)

    附言

    笔者《〈世说新语〉中的词尾“自”和“复”》与蒋宗许《再说后缀“自”和“复”》等几篇论“自”是词尾的文章,引起姚振武先生的反驳。我们有答辩,于是《中国语文》开展讨论。姚先生的反驳往往是把词尾“自”字理解成另有的新义。我的《关于“自”的再讨论》(《中国语文》1994.6)与《“自”非词尾说驳议》(《中国语文》1998.4)就是论证这些所谓新义是不能成立的,但许多内容被《中国语文》编辑部删去。如《关于“自”的再讨论》原文15000字,被删成3000字。于是我又在《绵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1998年第2期发表《词尾“自”和“复”的再讨论》、《“自”词尾说否定之再否定》,对姚文所说的新义都否定。后来就系统的考查了所谓“自”的所有新义而撰此文。因而我的《关于“自”的再讨论》(《中国语文》1994.6)与《“自”非词尾说驳议》(《中国语文》1998.4)两文在本书就不再收录。

    助词“复”续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第十辑(1983年)有蒋绍愚先生《唐诗词语札记(二)》之作。内有“(九)复”字条言:

    但“复”还可以放在别的副词、形容词或连词后面,如“始复”“已复”“空复”“况复虽复”等。此时“复”以虚化为语助。例如: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李白:江上秋怀)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李白:寄远)

    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李颀:登首阳山)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李白:陌上桑)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郭振:宝剑篇)

    蒋先生所说的“语助”,当是旧训诂所谓的义虚的助字,即《马氏无通》谓“用以结煞”的,目前一般称为“语助”。其要义有二。一是义虚,二是粘附于词干之后,与其前的词凝固成一个整体,即组合成一个词。

    “复”作助词,《助字辨略》首辑三例,蒋文续为详说,由审思而得,是为确当。但蒋先生此文仅就唐诗语言做论,未及其他,故还有相关的事理未能触及。即,仅唐诗有此语法,抑或诗与文相同?仅唐代如此,抑或是唐前唐后的通例?此种语义现象的更全面、更具体的情况如何?笔者知闻寡陋,似未见另有续说者,故此试作初探。

    “复”作为助词,仅助于词后面,未见助于结构后面或句末的。其可助的三类词中,副词词例较多,连词次之,形容词甚少。但都有一定是约定性或封闭性。从历史看,六朝已多见,唐宋沿承。其始源或在汉代,本文辑有两例。具体情况,分述如下。(例句中的例词用”号代替)

    一、助于副词后

    已复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十四:“故人赏我菊,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醉。”又,《归园田居五首》之五:“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至天旭。”《乐府诗集.子夜歌》:“春蚕易感化,丝子生。”丝子,指刚孵化的幼蚕,而“丝”谐音“田”。

    行复曹丕《与吴质书》:“岁月易得,别来四年。”言将近四年。

    方复《颜氏家训.归心》载,一家宴会,欲宰之羊向一位客人求救后隐入他的衣服中,但他并未向主人求救。羊肉端来先放在此人目前。“一脔入口,便下皮肉,周行遍体,楚痛号叫。说之,遂作羊鸣而死。”又,《教子》:“骄慢已习,∽制之,垂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前例说:正要说那个情况,后例说:才要制裁子女。“方复”义止于“方”。

    不复《世说.任诞》:“所在捜检甚急,卒舍船市渚,因饮酒醉还,舞棹向船曰:‘何处觅庾吴郡?此中便是。’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疑。”言一直不疑,非是由疑转为不疑。朱熹《记孙覿事》:“靖康之难,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明按,指降表),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覿为之;阴冀覿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覿∽辞,一挥而就。”梅尧臣《郭子美忽过,云往河北谒欧阳永叔、沈子山》:“忽闻人扣门,手把蟠桃枝。问我此蟠桃,缘何结子迟?但笑∽答,问者当自推。”

    无复陶渊明《答庞参军》:“我实幽居士,∽东西缘。”《世说.规箴》“何晏、邓飏令管辂作卦”,注引《名士传》:“是时曹爽辅政,识者虑有危机。晏有重名,与魏姻亲,内虽怀忧,而∽退也。”

    勿复《焦仲卿妻》:“故作不良计,∽恐鬼神。”

    非复《世说.赏誉》:“济益叹其难测,∽一事。”难测者不止一事。又,《纰漏》:“时道此,非复一过。”不止一次。可比较《黜免》:“意似二三,非复往日。”言不再是往日的能拿定主意。“复”不是词尾。今语“非复一日”,即不止一日。《汉语大词典》“非复”义项二“不像是”。例句葛洪《神仙传.王兴》:“帝顾侍臣曰:‘彼学道服食者,必中岳之神以喻朕耳!’。”清吴骞《扶等传信录》:“殆所谓《霓裳羽衣》、均天雅奏者,人世间所有。”清无名氏《后会仙记》:“受而饮之,甘温香美,∽人世间物。”按,“不像是”的解释不够恰切,就是直接肯定的:不是。也应指明“复”是词尾。

    自复《世说.言语》:“羊叔子∽佳耳,然亦何与人事?”自复,自然、必然义。

    皆复《世说.赏誉》:“诸江∽足自生活。”

    且复杜甫《示从孙济》:“平明骑驴出,围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沓,∽寻诸孙。”且复:暂且。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穷庐拜,会向蒿街逢。”冯阮君等编《中国历代诗歌选》对陈亮句注:“姑且再拜一次。”把虚义的“复”误解成实意。

    幸复《焦仲卿妻》:“儿已薄禄相,∽得此妇。”

    聊复《汉书.叙传》:“(班固)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专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或讥以无功。又感东方朔、扬雄自論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曾不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故∽应焉。其辞曰……”文章为答复讥讽而作,讥讽与答复都只一无二,“复”是词尾。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七:“啸傲东轩下,∽得此生。”《世说.任诞》:“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襌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尔耳。”’范成大《催租行》:“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偿君草鞋费。”

    乃复《世说.轻诋》:“君∽作裴氏学!”又,《俭啬》言卫展以王不留行饷故人,示意不留栖。“李弘范闻之曰:‘家舅刻薄,∽驱使草木。’”宋江端友《牛酥行》:“其多∽倍于此,台颜顾视初怡然。”都是表示惊诧语气:竟然。“乃复”也是连词,见后文。

    亦复《世说.轻诋》:“(符)宏自以有才,多好上人,坐上无折之者。适王子猷来,太傅使共语。子猷直孰视良久,回语太傅云:‘亦复竟不异人!’”

    岂复《幽明录.卖胡粉女子》:“妾∽吝死,乞一临尸尽哀。”

    讵复《世说.愤狷》:“司州言气少有仵逆于螭,便作色不夷。司州觉恶,便舆床就之,持其臂曰:‘汝∽足与老兄计。”

    二、助于形容词后

    蒋文有“空复”一词,今再补充几例。

    真复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之一:“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乐,聊用慰华簪。”

    况复寒山诗:“昨夜梦还家,见妇机中织。驻梭如有思,擎梭似无力。呼之回面视,不相识。应是别多年,鬓毛非旧色。”按,“况”通假“恍”:恍惚。

    忽复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积峡起,平涂俄已闭。”山峰从深谷突然升起,再也没有平坦的路了。

    三、助于连词后

    乃复《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句,郑玄注言:“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成大埴。”乃复:便。表示承接。

    便复《焦仲卿妻》:“东家有贤女,窈窕艳都城。阿母为汝求,在旦夕。”

    若复嵇康《家诫》:“守辱不已,犹当绝之。”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千年一圣,众是百世同宗。”《颜氏家训.书证》:“冬夏之月,长短参差,然辰间辽阔,盈不过六,缩不过四,进退常在五者之间。”《世说.品藻》“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句,刘注引沈约《晋书》:“周沮、王敦素惮之,见辄面热,虽复腊月,亦扇面不休,其惮如此。”《旧唐书.刘固之传》:“刘四骂人,人都不恨。”《资治通鉴.贞观四年》:“善杲有罪,官品不卑,岂可与诸囚为伍。”

    遂复《世说.轻诋》“君乃复作裴氏学”句,《续晋阳秋》作:“君作裴郎学。”《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有一僧……裹经题,至止随州山内隐藏。”

    况复《世说.黜免》:“同盘尚不相助,况复危难乎?”隋炀帝《白马篇》:“本持身许国,武功彰。”杜甫:《寄杜位》:“干戈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纵复《世说.文学》“殷中军读中品”句,注引晋裴启《语林》:“渊源思致渊富,既未易为敌,上人未必能通;服从,亦名不为高。”《颜氏家训.书证》:“太公《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俗本多作阜旁车乘之车。俗行,不宜追改《六韬》……”是说纵然俗体流行“阵”字,也不应改动古书。

    以上汇集一批后缀“复”字的词语,若把“复”看成副词,总嫌迂曲。自然,“复”是副词的也是不少的。如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誓将不复疑。”是写对人生的认识过程,是细致的说,对“衰荣无定在”不再怀疑。又如陆游《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楼台。”也应是:再也没有旧楼台。

    说这种“复”是“语助”即助词,是可以的。但旧时的“语助”及后来的“助词”的名称,所指的实际情况是各种各类的。有助于句首或句尾之别,也有词干前与结构中的不同。蒋绍愚先生《唐诗词语札记》把类似的“自”称为“词缀”,自然对“复”也应一律。而且宜于一语破的,一步就位:就是后缀或词尾。

    (原载《语言研究》1987年第2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