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吐鲁番出土文书释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家道”的第二义:“家世;家境。”又“私理:私自创设的理法、规矩。”比较起来,应补收此二词的新义,因为更难。

    七、针毡

    吐鲁番出土的对女性用的随葬衣物疏中多有“针毡”一物。如《文书》第三册第61页,“十枚并针毡具”,第69页,“针百枚针毡”。

    《汉大》:“针毡:置针于其中的毡。坐于其上,令人片刻难安。语出《晋书.杜锡传》:“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剌之流血。”,但这种情况与吐鲁番民俗的针毡大为不同。

    笔者的家乡甘肃,又陕西、山西等地,旧时妇女把不用的针集中插存在一种叫“针扎”的小荷包类的袋中。袋用毡块而包一层布,或是用布缝成,内填棉花。唐时吐鲁番称此物叫“针毡”,当是多用破旧毡块来插针存用。可知《汉大》此条失收指此专用物品一义。

    八、无理赖

    “居子等巢寄他土,晓夜思乡,粗得偷存,实无理赖。”(《文书》第五册第9页,阿斯塔那第二四号墓《唐贞观二十年(646)赵义深自洛州致西州阿婆书》)

    “理”当校为“俚”。《汉书.季布传赞》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概而自杀,非能勇也,其画无俚之至耳。”晋灼注:“杨雄《方言》曰:‘俚,聊也’,许慎曰‘赖也’。此为其计划无所聊赖,至于自杀耳。”段玉裁注《说文》“俚”字:“语之转,字之假借耳。”即“聊”字语音的转读。“实无理(俚)赖”即言“实无聊赖”。参见《汉大》“无俚”条。

    九、在

    “闻阿嫂共阿婆一处活在,义深喜不自胜。”“义深来去供给依常粮食在。”(《文书》第五册第12、13页,阿斯塔那第二四号墓《唐赵义深与阿婆书》)

    “此间平安好在。”(同上书第14页,同墓《唐赵、武通家书))

    “张积都问讯阿赵,如供君妹处待在平安在。”(同上书第17页,同墓《唐口连家书》。)以上各例,句末的四个“在”字,不是常义存在的“在”,而是句末无义助词。吕叔湘先生《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的著名论文首次揭示这种特殊用法。吕先生又特别说:“在字之此种用法,在唐代口语中当颇普遍,而以纪载之未备,禅家语录而外,其例正自寥寥。”吕先生仅举杜甫诗、《国史补》、《幽闲鼓吹》、《钓矶立谈》的各一例唐代书证。可见吐鲁番文书此四例的珍贵,且时代还要比杜甫为早。

    十、鸡鸣枕

    吐鲁番出土的《随葬衣物疏》,齐全不残的,都列有“鸡鸣枕”一物。而此名绝少文献记载。笔者仅见清人西厓《谈征》的《物部》中有“鸡鸣枕”一条,文如下:“《客座新闻》偶武孟,吴之太仓人也,有诗名,尝为武冈州幕官。因凿渠,得一瓦枕。枕之,闻其中鸣鼓起擂,一更至五更,鼓声次第,更转不差。既闻鸡鸣,亦至三唱而晓。抵暮复然。武孟以为鬼怪,令碎之,见其中设机局以应气。识者谓为诸葛武侯鸡鸣枕也。”

    《客座新闻》不详,似为清代笔记,“诸葛武侯鸡鸣枕”当是民问神异化之说。但由此知民间实有此名之枕,而吐鲁番地区唐时即有。随葬衣物疏中有的物品却是取某种象征寓意,不是实用价值,如“攀天丝”之类,祝愿死者得以升天。墓中如暗夜,则升天或脱生转阳世如白昼。鸡鸣枕或许象征死者可再生之意。

    十—、编併

    “其地先来各自充分讫,不敢编併授田。”又,“其地先来各口均分讫,不敢编併授田。”(《文书》第七册第513、523页,阿斯塔那二三九号墓《唐景龙三年(709)十二月至景龙四年(710)正月西州高昌县处分田亩案卷》)

    上引两语是对同一情况的两次叙述,说明田地分配公平合理,不曾对谁偏私。“编併”应校为“偏併”。蒋礼鸿《〈敦煌资种>(第一辑)词释》有“偏併”条:“偏併就是偏私、偏向;併字通比,比就是朋比的比。”敦煌《宋乾德二年(960)史氾三立嗣文书》:“所有口资、地水、活口、什物等,便共氾三子息,并及阿朵,准亭愿寿各取壹分,不令偏併。”

    十二、地水、田水

    “又近烽地水不多。”又,“……无田水。……烽多无田水,纵有者……薄恶不任。”(《文书》第八册第194、195页,阿斯塔那二二六号墓《开元十年(722)伊吾军上支度营田使留后司碟为烽铺营田不济事))

    例中“田水”、“地水”实言可种植的田地。敦煌文碟中多见“地水”词。如伯3257《后晋开运二年十二月河西归义军左步马押衙王文通碟》:“义成瓜州去时,地水分料分付兄怀义佃种。”伯4084《后周广顺二年三月平康乡百姓郭憨子碟》:“憨子家口碎小,地水不宽,有地五亩。”

    田地与水的关系密切,因而有“田水”、“地水”的称名。《汉大》无此二词,宜补。

    十三、一恋

    阿斯塔那一五五号墓《高昌诸臣条列得破被毡、破褐囊、绝便索、绝胡麻索头数奏一》中多有“破被毡弍恋”、“破被毡一恋”文句,见《文书》第三册第286页等。“恋”当作“圞”,义犹“一团”之类。”

    十四、愿见

    《文书》第一册第55页,阿斯塔那第59号墓《残启》:“遭遇节下,愿见采省。”同上书第52页,同墓文书《残辞》:“遭遇口明,察物垂揽,愿垂采省。”两语比较,“愿见采省”即“愿垂采省”之意:希望采纳考虑。“见”字义虚。

    敦煌文膝中也有类同用例。伯4040《后唐清泰三年洪洞乡百姓辛章午碟》:“伏念仁造,念见贫儿,矜放宽闲。始见活路。”言可怜贫儿。伯3257《后晋开运二年十二月河西归义军左步马押衙王文通碟》:“伏乞司徒阿朗(郎)仁慈祥照,特赐孤寡老身,念见苦累。”言可怜我的苦累。伯4050《后周广顺二年平康乡百姓郭憨子牌》:“伏乞台慈照见苍生,还与绢。”言明察实情,不是“照而见到”意。伯2556《后周显德六年十二月押衙曹保升牌》:“伏望令公深造,哀见贫之。”言悲哀我的贫之。

    这种“见”字应是泛义动词,复指前面的具体动词。详见《庆阳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拙文《论“见”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拙文《从泛义动词讨论“见”本不表示被动》。

    十五、方便下脱

    “……人支开元十一年于玄忠口取钱陆伯文,口作前件口准契至十月合还。比日从索,口人推避,既被方便,下脱钱将粟,请处分。”(《文书)第八册第291页,阿斯塔那第一八四号墓《唐开元十二年(724)残书牍》)

    其中“方便下脱”为一意,即巧便哄骟,中间不应断逗。《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卿是忠臣行妄语,方便下脱寡人园。”参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的“方便”“下脱”条。

    十六、分处

    “今被召审正,事实如此,从官分处。谨辞。”(《文书》第一册第208页,阿斯塔那第二三三号墓《相辞为共乘艾与杜庆毯事》)

    “东垂麦际,为贱所口……口保察督口……分处。谨辞。”(同上书第104页,阿斯塔那第六二号墓《翟强辞为共治葡萄园事一》)

    “口双等五人由来长口,不逐部伍,求分处。”(同上书第136页,哈拉和卓第九一号墓《北凉义和口年兵曹行罚部险五人文书》)

    例中“分处”与“处分”同义,指处理。《汉大》“分处”释义一:分别安置。释义二,分别居住。释义三,指分别之处。显然失收本文所辨之义。

    (原载《西域研究》1999年第4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