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杜甫笔下崆峒山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崆峒山古负盛名,引得许多诗人吟咏。

    杜甫虽未到崆峒山,他的名诗**说到崆峒山十一次,他的这些名诗又宣传了崆峒山。因此,这些诗也是崆峒文化的组成部分。

    杜甫笔下崆峒山不全是平凉的崆峒山,也有其他含义。这些诗也联系到诗人的经历坎坷。我们平凉人对这些诗自然感到亲切,愿知其详而欣赏。旧注对这些诗“崆峒”的所指未必确切,对诗意或有疏忽,作为崆峒山主人的我们,则可以理解辨析得完善而深入。本文据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对这些诗作些解说,给读者提供方便。每诗标出卷次。所引若是全诗,题目前加“全诗”二字;其他的都仅是节摘含“崆峒”名的部分诗句。

    杜甫笔下崆峒山,有两种不同的所指。

    第一种,多数是指平凉的崆峒山。

    卷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翠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拆,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缘,川广不可越”

    杜甫34岁到长安谋职,他参加了选拔考试,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一概不取,反而汇报说,全无人才,已经是野无遗贤了。他又向玄宗献了三大礼赋,受到玄宗称赞,示意录用,李林甫也阻挠而罢。“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这是他写当时贫困。在长安谋身近十年,到40岁时才当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是军械库的保管。他高兴得到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寄寓的家眷。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痛定思痛,杜甫写了此不朽诗篇。“朱门”一层是他自己与沿途所见的人民苦难现实;“泾渭崆峒”一层更表示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心。北辕就泾渭:乘车北行,来到泾水汇入渭水的渡口(在昭应县即今临潼县)。河水汹涌,桥梁败坏。顺泾水遥望西天,我心里不由产生疑团:那那高参云汉,是撑天柱的崆峒山,真恐怕它断折呀!

    林庚等《中国历代诗歌选》等都注解说此诗的崆峒山在岷州,这应不确。因与泾渭都无关。又,泾水从崆峒山而来,这是没有什么可“疑”的。解释者都疏忽这个“疑”字,也避言天柱折是指什么而言。崆峒指高山,是从黄帝到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的典故而来的词义。

    卷十六《夔府书怀四十韵》开头说:

    “昔罢河西尉,初兴蓟北师。不才名位晚,敢恨省郎迟?扈圣崆峒日,端居潲澦时。萍流仍汲引,樗散尚恩慈。”

    此诗是大历元年杜甫55岁时回忆坎坷之作。天宝十四年杜甫被任河西尉,他未接受。安禄山叛乱时,他转向灵武,投奔肃宗,但被叛兵抓住。他又逃出,才追到凤翔。他那“麻鞋见天子”的忠诚感动了皇帝,给他左拾遗的官职。拾遗就是咱们平凉俗语所说的给人拾鞋带,把皇帝忘记的事给他提一下。这时杜甫已经45岁。这就是“不才名位晚,敢恨省郎迟”。他后来又

    辞官而入蜀。这就是“端居滟澦时”。“萍流”两句:我是水上一叶萍草,是那不成材的臭椿树,却仍然得到了皇帝的恩慈。“樗散”是不成才的典故词《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庄子.人间世》:“散木,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门户则液滿,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

    “扈圣崆峒日”:我那时要经崆峒山,去跟随圣驾。唐肃宗由长安到灵武即位,要经过平凉崆峒。实际上,唐肃宗正就在平凉龙隐寺住宿。仇注:“公未尝至崆峒,而云扈圣崆峒者,以肃宗自平凉而至,崆峒在其地也。”《旧唐书.肃宗纪》说唐肃宗由长安到灵武即位,军马衰弊,因平凉有养马监,补充了许多马匹,才军容稍壮。

    卷六《洗兵行》: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自注:“此收京后作。”即安史之乱被陷的京师收复后所作。清海岱,指郭子仪收复华山以北;思仙杖过崆峒,指希望肃宗仪仗从灵武经平凉返回长安。仇注引《括地志》:“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凉县西四百里。”朱注:“肃宗自马嵬经彭原平凉至灵武,合兵兴复,道必由崆峒。及南回也,亦自原州入,则崆峒乃銮舆往来之地。”

    卷八《青阳峡》:

    “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东笑莲花卑,北知崆峒薄。超然侔壮观,已谓殷寥廓。突兀犹趁人,及兹叹冥漠。”

    肃宗乾元二年(759),关内大旱,小小官职不能养家的杜甫抛弃了官职,举家流浪到天水一带,沿途写了一组诗歌,这是其中一首,青阳峡在天水南面。吴岳指陕西汧阳郡吴山。《旧唐书.礼仪志》:“肃宗至德二年春在凤翔,改汧阳郡吴山为西岳。”视吴岳,表示对他所来的东面即长安的怀念。后两句隐约感愤自己的抱负:我的未遂的壮志比华山莲花峰还要高,它就像北面崆峒山那样薄及云天(日薄西山的薄:距离极近)。崆峒山仍然突兀,为游人所趁;我现在却只能感叹那凌云壮志已经溟漠。诗人认定了功名与自己无缘。仇注:自陇坂说到青阳,乃借众山以形其突兀。莲花峰在华山,崆峒山在岷州。但此解是不确的。画龙点睛,一锤定音的是“崆峒薄”的感叹,而不是说青阳峡,峡也无所谓突兀。岷州在天水西南,平凉正在天水北面。充分可证“北知崆峒薄”是平凉的崆峒山。

    卷三《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结尾说:

    “未为珠履客,已是白头翁。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一作腰间有)长剑,将欲依崆峒。”

    杜甫42岁作此诗,还没有固定的官职。名将哥舒翰能任用提拔文才,杜甫想投靠哥舒翰,参谋军事。“壮节初题柱”是初有壮志的典故。汉代司马相如赴京师谋展才能,离成都时题升仙桥柱:“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此桥。”后来衣锦还乡,乘四匹马拉的驿站的传车过此桥。“军事留孙楚”是自命不凡的典故。晋代孙楚是石苞的参军,初来报到时说:“天子命我,参卿军事。”行间识吕蒙,意思是:从兵士行列中提拔吕蒙为军官。当时有道是:“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名言就是吕蒙说的。依崆峒,犹如说依天。依天抽宝剑,即指天高任鸟飞的大显自己问才。后来林则徐被充军新疆途中有《出嘉峪关感赋》:“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也是说崆峒山高接天。

    仇注引《旧唐书》:“陇右道岷州溢乐县有崆峒山。”但哥舒翰司令部在武威,这里并没有崆峒山。溢乐县也就是临洮,也没有崆峒山。旧注把“依崆峒”理解为依靠哥舒翰,但崆峒不能指哥舒翰。依靠哥舒翰的意思是由题目及全诗表达的。否则,杜甫向哥舒翰说他有长剑,岂不是班门弄斧?

    卷五《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宗庙尚为灰,君臣倶下泪。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杜甫47岁在凤翔作。时安禄山占领京城,杜鸿渐为河西节度使,聘任杜亚为从事。“崆峒地无轴”,是“地轴崆峒无”的倒装:地上顶天轴的崆峒山没有了。即以天柱折断指西北天塌。崆峒,指入云霄的高山。仇注:“崆峒、青海,皆河西节度统之。”解释不恰切。“崆峒地无轴”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意思相同。

    卷十五《近闻》全诗:

    “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渭水逶迤白日静,陇山萧瑟秋云高。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似闻赞普更求亲,甥舅和好应难弃。”

    不敢侵临洮,指前线战争结束;崆峒句指内地人心安定。朱注:“崆峒有三,此与五原并举,当指平凉者言之。五原,今榆林地。直长安西北,与灵州接壤。先是仆固怀恩自灵州合吐蕃回纥入寇。今吐蕃败走,故崆峒五原皆无事也。”

    卷二一《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之三开头:

    “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逆气数年吹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安史之乱结束,杜甫56岁作此诗。再过两年诗人就离世了。赵注:“崆峒在西郡之西,昆仑又在崆峒西极之西。”

    第二种,以下各诗的“崆峒”,都指西面边境,即那时的前线。

    卷二《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开头说:

    “崆峒小麦熟,吾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高三十五,是诗人高适,时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兵曹。诗是想通过高适向哥舒翰致意,希望麦收期间前线不要作战。《旧唐书.高适传》:“客游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黄希曰:“《寰宇记》:禹迹之内,山名崆峒者三。一在临洮,一在安定,一在汝州。黄帝问道之所专,指汝州。此当指临洮。盖河西节度治梁州,而洮凉在唐并隶陇右。”《唐志》:“崆峒山在岷州,积石军在廓州,廓去岷不远。”岷州即临洮,虽也是前线,但无崆峒山。是后来人把临洮的马寒山误说成崆峒山。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临洮府马寒山”:“其山绵亘数百里,势极高峻,虽炎夏冰雪不消。亦名马衔山。……山北去兰州六十里。”《临洮府志》:“崆峒据马衔之顶,俗曰空头山。”空头山的名义不知,或许是说山的头即顶高达天空。但这只是指顶峰,而山整体名叫马寒山。马寒山可能是大寒山的意思。马路的马:大。《宋史.吐蕃传》:“大中祥符七年,曹玮言唃斯罗率马衔山等羌兵至伏羌砦。”用的就是马衔山名字,而不是崆峒山。清秦维岳《马衔山》诗:“名镇崆峒古,缘何误马衔?”由“空头山”附会为“崆峒山”应该是迟迟到明清时代了。一般的县府志都是明清时代编纂的。此前没有把临洮的马寒山说成崆峒山的。

    卷三《寄高三十五书记》全诗:

    “叹息高生老,新诗日又多。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

    杜甫42岁作此诗。“主将收才子”,指哥舒翰任用年过五十的高适任司令部书记,高适可以大展文笔才华。“崆峒足凯歌”:高适必能把西北前线的捷报写得锦上添花。今日读杜甫此诗,使我们平凉人最关情的是,“崆峒足凯歌”正代表我们的雄心壮志和连连的成绩。

    卷十六《壮游》: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

    杜甫54岁作。“河朔”两句回忆安禄山起兵,玄宗幸蜀。崆峒指西面边境。朱注:“崆峒在西,少海在东。言东西用兵也。”正确。

    卷三《赠田九判官梁丘》全诗: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宛马总肥秦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麾下赖君才并美,独能无意倾渔樵?”

    杜甫42岁作。哥舒翰讨伐安禄山,任田梁丘为行军司马,后又推荐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