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斗星文曲星武曲星魁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过去许多城市中都有文昌宫,或叫文昌庙,主要是读书人祭供,以求文章写得好,考试名列前茅,可以当官。唐宋时代这种习俗因科举取士制度而特别盛行。

    文昌庙供奉的是文曲星,即南斗六星。《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本来都是主管将相、官吏赏罚、人的寿命、大面积灾难的,与文章并无直接关系。

    屈原《远游》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毂。”是说让南斗六星在屈原的身后,挑选神灵担任保卫。文昌星并无其他含意。

    既然与读书无关,为什么又叫“文昌宫”呢?原有这个“文”是指太平,与“武”指军事、战争对言。六星各主管的是将有威武,丞相贤能,奖赏分明、人皆长寿、天下无灾,共同之处是太平。“文昌”即文治盛世之意。

    文治就是以才治世,便与读书、科举取士相关,由此便泛说南斗主文人的命运。或说成“文曲星”。“曲”是曲折,指文章的华美。或简称“文星”。南斗的第四星叫“司命”,它是主管一般人的寿命的。但也可把“命”理解为文章的命运,指得到当权人的赏识而推荐、提拔作者。所以“文昌星”等名也有特指南斗第四星的。

    把“文昌”等词同文人联系起来的用法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指文才或有文才的人。元稹《献荥阳公》:“词海跳波涌,文星拂坐悬。”唐代裴说《怀素台歌》:“杜甫、李白与怀素,文星酒星草书星。”第二种,用文昌星明或暗之类的话表示文运是否通畅。唐代裴庭裕《东观奏记》:“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场当有事。”明代王养端《都台记事诗》:“台观忽奏文昌见,天子亲临策士轩。”邹韬奋《抗战以来》十五:“这总算是欧阳山先生的文星高照。”第三种,“文昌”是“文昌台”或“文昌省”的简说。唐代武则天时把尚书省改称文昌台,或称为文昌省。

    文昌神祭奉民俗中又旁出一系,说是把个叫张亚子的人尊奉为文昌神,一般叫“文昌帝相传张亚子是今四川梓潼县人,晋代时作官,死于军战,蜀人祀为保护神。后魏崔鸿《后秦录》说到他保护蜀地的一个传说。姚苌率军伐蜀,到梓潼岭时见到神人张亚子现身,对他说:“你还是回到秦地去吧,秦地现在无君主,大概应在你的身上吧。”姚苌便回军归秦,蜀人免了一次战祸。姚苌也建立起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国。这自然是为姚苌当皇帝编的故事。

    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黄巢起义,唐僖宗入蜀避难,都专门拜谒张亚子庙求佑。唐玄宗还封此神为左丞相,唐僖宗把自己的佩剑赠给。但此时一般也只称为梓潼神,或者直接以名称为张亚子神,也还没有同文人特别联系起来。敬奉此神是希望战乱平息,自己的皇帝能当稳,与南斗六星本职反而类似。

    此神既为蜀地保护神,而且名气很大,于是就起了泛化的说法。俗语说:“病急乱投医。”人们的愿望十分迫切时,也自然乱拜神,就有了举子向张亚子拜乞的事,宋代时这类记载和传说突然多起来。

    宋叶梦得《岩下放言》的记载:有两个举子赴京考试,路过张亚子庙时已天黑,就宿于庙中,顺便求保佑科名。夜里,二人见许多神人都来聚会宴饮。中间,诸神忽然动议,共同作一篇绝妙文章,把能中状元的人的魂魄召来,把此文注入他心中。明年他必以此文中状元,就更能显示我们的神灵十分应验。此二人自然十分高兴,暗里细心记住神灵们集体所作的此文,都以为必中状元。奇怪的是,二人一入考场,却连那篇文章的一个字也记不起来,结果名落孙山。考试后,二人又一下清醒地准确记忆出那篇文章,买来印出的头名状元徐武卿的文章,果然与神灵们所作的一字不差。二人只能感叹自己没有文曲星照临的命运。

    这个故事编得十分绝妙。表面看来是赞此神的文才和灵验,暗中却另有两层讥讽含意。一层是中秀才,文运通的人未必是真才实学,另一层是神也作假来想办法显扬自己。把自己做的文章注入举子的心中,让他稳中状元,就是做假,目的就在于由此证明神的文才和灵异,而且是众神合起来帮助张亚子神这样做。

    梓潼神灵异的故事又如: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任提刑职时,带着七八岁的王安石路过梓潼庙,忽然大风大雨。当地人说,士大夫路过这里如果有风雨送行,一定会当宰相。这位提刑官就是未来的宰相。后来当宰相的是王安石,而不是他父亲。这更显得神的灵验。这个故事又反映出梓潼神的主管由读书人的文运扩大泛化,这种情况就不必多介绍了。

    由于梓潼神与文运联系起来,它的神庙便冲出蜀地,遍及各地。宋代被封为“惠文忠武孝德仁寿王”。元代时,仁宗三年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一般简说为“文昌帝君”。这时“文昌”的名号才归属于张亚子。而因以前的“梓潼神”之名,也有把张亚子称为“梓潼帝君”的。明代时全国各地学校中都立专祠,在二月三日庆贺他的生曰。

    也在明代,多次有礼部尚书等官员郑重上奏:张亚子只是蜀地保护神,说他主管文昌和爵禄没有根据,侵犯了南斗文昌星的神权。各学校的文昌帝君祠应予拆毁。清代郝懿行《证俗文》卷一十“梓潼神”仍言,他“空假戴匡之号,虚张司禄之名。……俗人不知,随声逐影,非能察其由来者。”

    其实一切神灵都是基于某种人为的附会,而被人们随声逐影的。

    关于主文运的星神,另有一种说法和写法,是“魁星”或“奎星”。

    《说文解字》:“魁,羹斗也。从斗,鬼声。”本意是盛菜汤的斗器。“斗”表字义,“鬼”表字音,与神鬼没有事理瓜葛。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如斗的头部,后三星是斗柄,因此把前四星叫“魁星”。前四星是北斗的头,后来又把头的第一星天枢星也叫魁星,从而“魁”字离开指斗器或北斗的条件,独立引申出“首”之义,复音词是“魁首”。由此,原有的魁星,人们已不理会它们究竟是南斗六星,还是北斗的前四星或第一星了。

    但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名叫奎星,共有十六星,排列图形如人的双胯。“奎”字的意思就是人的胯,上面的“大”字就是从胯而言。小孩常提不起裤子,裤腿拖拉在地上,俗语言:“娃娃没胯子,提不起裤子。”大人有胯,所以表示胯之义的“奎”上面用“大”字传示意义。“圭”字提示读音。奎星十六星分两组,如胯形,因而称名为“奎”。

    《史记.天官书》:“奎曰封豕,为沟渎。”是说奎星又名封豕(意思是大猪),主管江河水利。与文运全无关涉。但“魁”与“奎”二字同音(也曾有过细微差别),经过通假,“奎”用如“魁”字,本来仍指北斗或南斗,但好标新立异的人便有意误说“奎星”就是本名,白虎七宿中的奎星也是主文运的星神,经过无知的附和,于是成为与文昌星平行主管文运的又一星神。这是一种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类型。汉代专讲天象与人事关系附会的纬书《孝经援神契》中说“奎主文章”,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其实许慎《说文解字》言:“奎,两髀之间,从大,圭声。”段玉裁注:“奎与胯双声。奎宿十六星以像似得名。”说奎星排列像文字笔画曲折,不符合实际,是因不知以“奎”通假“魁”而再作附会解释。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二“魁”:“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是说以前魁星庙中塑的魁神像,与“奎”字无法联系,而是从“魁”字的写法上着眼立意:塑一个鬼,立在鳌头之上,鬼又抬脚踢起一只斗,并回头以笔要批点什么的情状。民间把此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语言的“点斗”,是要在斗器上批点文字的情状。实际却理解成他要给某人的文章奖批个“斗”字,即“泰山北斗”指登峰造极之意。因塑像难以具体表达这一细致意思,便利用“魁”字字形,“斗”字恰好在“鬼”字的那一竖横勾笔上端,便把以手持笔点斗与以脚踢斗结合起来,作各种美术构思而赋形。

    魁神庙或文昌宫多见的壁画。神面作鬼状。一手持笔,一手持斗。上方有北斗七星及太极八卦图形,纯是要制造神秘气氛,偏离了民间传说原本的生动情趣性。

    明代时杭州民间社火、杂技表演有“魁星踢斗”一种节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霜降之日,帅府致祭旗纛之神,因而张列军器,以金鼓导之。绕街迎赛,谓之扬兵。旗帜、刀戟、弓矢、斧钺、盔甲之属,种种精明。有飙骑数十,飞辔往来,逞弄解数。如双燕绰水、二鬼争环、隔肚穿针、枯松倒挂、魁星踢斗……。腾跃上下、不离鞍镗之间,犹猿猱之寄木也。”很显然这是很有军艺本领的武魁星。

    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所谓恶鬼一般就是踢斗的文昌神。

    二十八宿中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壁宿有两颗星,因为在所谓天门之东,又叫“东壁”。《晋书.天文志上》:“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一般用以称皇宫藏书之处。唐代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这一名句就是如此用法。

    由于壁星象寓皇家图书馆,也就与奎星合成“奎壁”一词,言主文运与文才。宋代秦观《陈用之学士挽词》:“云台观者候昏明,奎壁躔中失二星。”是说观星象的人看不到奎星、壁星,原来是陈用之这位文才去世了。

    又有“武曲星”的说法,似乎宋代产生的。是说也有主管武将才能的星神。

    宋王禹偁《授节度使左金吾卫上将军制》:“具官某,将门袭庆,武曲储精。”是说被授予上将军官职的此人,承袭了将门家风,是上天为国家储备的军将人才。宋杨无咎《柳梢青》:“霁天欲晓,武曲增明,元是今朝,会生名将。”晴朗的一天将要破晓,天上的武曲星反而更明,原来是将才要显露了。”《水浒传.引首》:“‘文有文曲,武有武曲。’端的是玉帝差遣紫微宫中两座星辰下来,辅佐这朝天子。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

    但是,武曲星究竟是天上什么星呢?却无人明言。

    据上文所引《柳梢青》言天快亮时,武曲星反而增明一意,可知是从金星而言的。金星入夜时即出现在西方,天将亮时仍在东方可以看到,经历的时间最长,故有长庚、启明之名。古谚即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金星又叫太白。长沙出土我国最早的天文及星占书《五星占》,约著于公元前170年前后。其中言金星“司日行……甲兵”。又详言:“将军在野,必视明星之所在。明星前,与之前;后,与之后……。苟在西,西军胜;在东,东军胜……。太白旗出,破军杀将,视旗所向,以命破军。”所言明星即金星,太白旗即金星旗。金星与军事相关。

    《史记.天官书》正义引《天官书》:“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将军之象也。”唐李淳风《乙巳占》:“太白主兵,为大将,为威势,为割断,为杀害,故用兵必占太白。体大而色白,光明而润泽,所在之分,兵强国昌;体小而昧,军败国亡。”

    这前后两种解说可相比较。《五行占》言带军在野外作战,要观察金星,是指的金星的方位,来定地理位置。这是有科学性的。至于说随着金星的方位而前行或后退等情,或许是就什么具体的情况而言。而“苟在西,西胜;在东,东胜”的说法似乎便是神秘的迷信了。

    《天官书》言“太白者,西方金之精”,从五行搭配关系,金与西、与秋相联系,西代表秋,秋代表凋零、肃杀,这正与军战要死伤相通。金,又指武器。这也就是李淳风所言的“为威势、为割断,为杀害”。“为”是“做”或“是”的意思。而杀害等情正是大将所统帅的行动或目的。前一种从金星言军事行动的方位,带有事理性,有一定的道理,但仍不能适合一切军事情况。后一种说法仅从五行搭配来推导,只有形式逻辑的相对合理,完全与实际事理无关。

    金星主军事或大将,从根本上说来,实际又是从语言上来推导附会。金即金属,可以指武器,特别是刀剑之类。武器是最主要的军事设备。古人要从众多星名中找一个与军事联系起来的,便从“军事—武器—金属—金星”来做演绎联系。然后又以诸如此类的联系终结点(如金星主军事)为前提,对复杂的事情做大致的模式推理论证。

    “军事—武器—金属—金星”这种事理联系,本是简单易于明白的。但是古人对于一些复杂的,不是人人都需知道的“学问”,如天文、历法、占卜等等,特意要把那简单明显的道理,要做隐蔽,从而构成了中国的神秘文化,或者某些文化的神秘主义特点。后来的学习者,就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再作隐曲以垄断,一种是想要揭秘求真正的道理。从金星的方位来解说,便是揭秘性的;从五行推演便是掩饰性的。两种情况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一般说来揭秘性的因子总是少得多。

    金星主武,与魁星结合就是武魁星、武曲星。

    说武曲星就是金星,还可举一个旁证。

    看坟地风水的一套理论中把形如圆弧状的山势叫“金势”或“金星”(圆、直、曲、尖、方五种山势,分别叫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统称“五星”)。但风水论有“武曲星”的一类,是“九星”之一,大致与“五星”中“金星”相同。可证“武曲星”即金星。

    文曲星、武曲星二个名称大约都在宋代出现。文曲星是对文昌星、文星的变说。武曲星是就“文曲星”作的仿词,也就成为金星的一个异名。

    最后再补说一个问题。

    “魁星”一般是泛说文才,但星占术中也特指一定的时间。《珞碌子赋》:“魁星若也逢官位,定是神童眼隐贵。”意思是:一个人生在“魁星”之日,再加上他的眼睛有福禄相,他在娘胎中已是吉相,一定能在神童科中中举。神童是天生聪明,多读会做诗文的儿童。唐宋时特设神童科。十岁以下,能读通一种经书,或对《孝经》《论语》能读通十篇的,授给官位。

    所谓魁星日,是指六十甲子顺序中从第40到第50的这十个干支日子,即: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所谓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